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导致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为主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好发于老年人,多数医家拘泥于补肾填精。基于《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及《脾胃论》中“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理论,该文从病因病机(脾胃虚,生化乏源,脑窍失养;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泛脑窍)、胃脑经络关系、现代研究3个角度论述血管性痴呆,强调健脾益气、升阳开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治法,并举医案表明以益气聪明汤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确有疗效,以期为临床辨治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观点,而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已提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日重强"。"九窍"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鼻窍为例,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人们常泥于此,凡是鼻病多从肺论治,对此获良效者不少,但药后病势不减甚至加重者也不乏其数。更有"治鼻渊必用苍耳子"之说,对此着实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介绍赵京伟教授从脾胃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经验。赵京伟教授认为,脾胃虚损则运化不足,脾 胃枢机不利则五脏受损,脾胃不足则痰瘀内生,蒙蔽清窍,脾胃功能失调是血管性痴呆致病的关键,临床上可 分为脾胃虚衰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亏虚证、痰蒙清窍证、痰瘀互阻证5 个证型,脾胃虚衰证选用香砂六君 子、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心脾两虚证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脾肾亏虚证选用还少丹;痰蒙清窍证选用 涤痰汤、指迷汤;痰瘀互阻证选用开心散、指迷汤、颠倒木金散、四物汤等合方加减,据证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后世医家继承发展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临床各科疾病具体施方遣药具有指导与启发意义。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阴津化生不足,且土不生金,肺失宣化,痰饮内生上犯而蒙蔽清窍。脾又主湿,虚则水湿不运,清气不升,且困遏脾阳,土不制水,水湿泛滥头面而蒙蔽清窍。诸湿肿满,非脾失健运不成形,诸窍壅塞,非浊气不降不失用。"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诸湿肿满表现于头面耳鼻咽喉的形式为诸窍壅塞及其机能的减退与失用,针对脾虚之湿病的病机病理,以健脾祛湿为总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7.
李鲤教授根据朱丹溪"无痰不做眩"学说及李东垣"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的理论,认为脾胃失健为眩晕发病根本,风气内动是眩晕发病关键,痰瘀阻滞是眩晕发病重要环节.治疗上健脾和胃固其本,补益肝肾益其真,兼顾风火痰瘀,祛邪以助扶正,临证时随症加减用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口乃九窍之一,在生理病理方面与脾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方面,脾主口,开窍于口,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脾脉连舌本,散舌下,统摄金津、玉液;胃脉入上齿,挟口环唇,故脾胃所化生之气血可循脉上承于口以滋养其窍,口窍得其濡养方能发挥其纳食、辨味、磨谷、泌津助化及  相似文献   

9.
钱丽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494-495
《内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在耳鼻喉科的运用钱丽南京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南京210009)《内经》中关于耳鼻咽喉科的论述极其丰富,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脾脏具有"脾主运化"和"脾为之卫"的功能,与现代医学胃肠黏膜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作用相应。在临床诊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结合脾胃生理特点来恢复卫外防御功能,从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体合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具体论治,且过敏性疾病常由饮食诱发,故治疗需重视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便秘为九窍不通的表现,究其病因,自古以来多有阐述。如《脾胃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黄帝内经》: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现代人饮食不节、作息紊乱,其病因病机更加复杂。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地探讨其病因病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效如桴鼓。现选取临床跟诊验案3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任勤 《陕西中医》1992,13(3):140-141
<正> 肾病综合征(以下简称肾病)属祖国医学水肿症的范畴,近年来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断发展,不论是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还是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均有较新的进展,今择其要旨综述如下。1 关于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分析 1·1脾肾两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条件:肾病综合征表现为浮肿,面色苍白,畏冷腹胀,便溏,腰酸,乏力,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或腻。从临床证候分析,符合中医水肿病属阴水范畴。《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东垣云:“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主运化水湿为枢,脾运障碍,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上下不通则必水肿。脾虚则运化失职,难以摄取精微,  相似文献   

13.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  相似文献   

14.
<正>《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本文对此《内经》条文进行探讨,分析其机理意义,使其能为广大医者理解接受,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自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立论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九窍病的辨证治法,多有阐发。当今已发展到“补脾益窍”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补中益气汤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之功。笔者用其加减治疗窍病,每能应手奏效。现举数案谈谈个人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6.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与九窍, 《内经》、《难经》中就有所论述。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理论基础上,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奠定了临床从脾胃论治九窍病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东垣之论颇为重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代用脾胃的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其临床适应证日益扩大,且多获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和脾胃理论相为交融,富有特色的内容。本定谨就这个问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8.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9.
<正>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常将此病归于"痰浊"、"痰瘀"的范畴。现将高脂血症的辨治大法讨论如下。1调理脾胃化痰除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脏之盛衰与痰浊的生成有着重要关系。脾主运化而升清,倘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水津得以生化,水饮痰浊无以积聚;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其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熏蒸凝聚,成痰成浊。如《景岳全书》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诞"。其  相似文献   

20.
刘洋  梁腾霄 《世界中医药》2020,15(2):244-247
目的: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比较,突出该病病机特点,为今后研究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借鉴。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和证素信息,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肝性脑病以热毒内陷心包、痰蒙清窍、痰热腑实,腑气不通、阴阳俱脱、湿热蒙窍、瘀阻清窍、肝风内动、气阴两竭、痰火扰心、肝脾失调等证型多见,其中实证较多。2)肝性脑病组火热、湿、毒等实邪扰动心神,风邪内动所致比例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而阴虚、血瘀、气虚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湿、风、疫毒为肝性脑病组特有。结论:肝性脑病病位以心、肝为主,病性以实邪为多,兼有虚实夹杂。实以火热、痰、毒扰动清窍为主,虚以阴虚、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