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对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和流产等,尤其是早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免疫因素等。子宫腺肌病导致流产的机制主要是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和子宫结合带结构功能异常。临床应注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有关筛查与诊断,并在下次妊娠前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对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和流产等,尤其是早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免疫因素等。子宫腺肌病导致流产的机制主要是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和子宫结合带结构功能异常。临床应注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有关筛查与诊断,并在下次妊娠前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探讨H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的表达,并与30例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两组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2)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的异位与在位内膜表达(P<0.05)。结论:(1)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有关;(2)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有关,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症(ADM)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均以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功能异常为特征.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为发现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对ADM的组织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子宫内膜肌层功能失调综合征”的提出,对正确理解ADM及EMs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并解释了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与ADM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形成病灶、引起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痛经、不孕、性交痛、盆腔包块、子宫直肠窝触痛结节是其主要表现。超声和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腹腔镜应作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提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周应芳,麦永嫣,郑淑蓉子宫腺肌症,以往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现已成为妇科...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本病约20%~50%合并EM,约30%合并子宫肌瘤(leiomyoma),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理论的提出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思路,子宫腺肌病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形式,两者间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关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尚无明确回答,值得深思。本综述将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生育年龄妇女的妇科常见病,症状以痛经为主,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因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受雌激素调节,该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机制相类似。地诺孕素是新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现对该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疗效及安全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14.
药物或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常用措施,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辅助生殖技术(ART)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重点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对ART的时机选择,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以及改善IVF妊娠结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服用戈舍瑞林(诺雷德)后脂代谢的变化。方法:29例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其中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腺肌病15例。年龄20~45岁,于术后1周开始腹壁皮下埋植戈舍瑞林3.6mg/次,1次/月,连用6个月,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用后1年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LAA1),载脂蛋白B(LAB)。结果:用药后半年与用药前比较:TG、CHO明显增高,HDLC、LAA1略增高;LDLC、LAB无明显变化。用药1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基本恢复用药前水平。结论:使用戈舍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时,短期内主要注意对血清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的监测,其他脂代谢的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散结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1例主诉中重度痛经症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5例进入研究组(给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16例进入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用药后痛经症状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0例,无效7例,有效率84.4%;对照组痛经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有效率3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体积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散结镇痛胶囊能有效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危险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危险性 ,为临床子宫腺肌症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对子宫腺肌症患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标本的子宫体下切缘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子宫体下切缘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切缘阳性 )的发生率为 12 %。切缘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最大厚度、临床症状以及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切缘阴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但切缘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宫体纵形长度明显小于切缘阴性者 (P <0 .0 5)。结论 :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病程较长 ,病变弥漫、痛经明显且时间较长、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子宫体下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 ,手术时切口过高是子宫体下切缘阳性的直接因素。子宫腺肌症患者如年龄较大同时存在高危因素 ,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切口位置应尽量低 ,而且应对子宫体下切缘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问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0%不等。对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或者子宫内膜切除(或破坏)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故手术切除难以彻底,失败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但由于子宫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UAB)与单纯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价UAB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其发生机制复杂,而神经系统数量、分布及功能的改变是疼痛产生的病理基础。由于子宫内膜碎片在剥脱前子宫螺旋动脉病理收缩以及病变形成过程中存在血管形成相对滞后的情况,异位内膜病变处于不同程度的氧供应相对不足,即乏氧状态。近期研究提示乏氧可能通过诱导神经营养蛋白、前列腺素E2、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酸性物质等致痛因子产生增加,通过改变神经纤维上离子通道表达与功能促进外周神经敏化,导致神经纤维分布异常等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提示针对乏氧靶向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些新发现为今后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发生机制及设计新的疼痛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病42例分析杨柳娜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肌腺病,是指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同时出现在子宫肌壁而言,此种子宫内膜,应属异位的子宫内膜,故应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的范畴[1]。因其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及病理变化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子宫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