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泄泻,历代医家分类不一,根据我们临床体会,常见的不外感受外邪及伤食引起的泄泻或脾虚泄泻三个类型。在外邪引起的泄泻中,以湿邪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脾恶湿喜燥,故湿邪最易伤脾,脾气被伤,水湿不运,清浊不分则引起泄泻。所以寒、暑、热三邪,往往与湿邪合病。因此湿邪所致泄泻又有寒湿、暑湿和湿热的区别。小儿泄泻在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原则,“湿盛者”以祛湿为主,治法有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脾虚”老以扶正为主,治法有健脾温胃,抑肝扶脾等,但不管用何种法则治疗泄泻,其“分利法”在处方用药上亦必在其中。如:小儿泄泻若寒湿  相似文献   

2.
胎鲨鱼复合鱼粉治疗小儿长期泄泻30例徐继元胡海雁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港医院(连云港222000)小儿长期泄泻常见于婴幼儿时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综合征。多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冷暖失调、或感外邪致脾失健运而成。笔者自1995-08~1996-...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汪建民教授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因是“小儿脾常不足”,而小儿又是“纯阳之体”,推拿治疗手法宜轻柔,以补脾为主,重在摩腹,从而达到祛病健体的功效。通过学习汪建民教授辨证论治小儿泄泻的临床经验与推拿手法,明确了小儿泄泻的临床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许向前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09,29(2):128-128
慢性泄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治疗上以燥湿健脾,理气调中为主,佐以疏肝解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藿香正气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介绍程家正教授以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湿盛是小儿慢性泄泻发病和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重视运脾化湿是其治本之道,提出健脾养胃为治疗小儿慢性泄泻之大法;同时注重益气养阴、培补肾阳、温补脾肾,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再佐以中药外治。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甘余年,对小儿泄泻的证治颇有体会,总结出几条治泄大法,现琐谈如下。l健脾化湿贵在温运健脾化湿法,为治泄第一大法,始终贯穿于小儿泄泻的治疗之中。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其得阳始运,遇湿则困,因而在小儿泄泻治疗中,健脾与化湿法往往同时运用,两者不可分割、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符合。健脾贵在运,井不在补。运者,乃运转、运斡之意。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阳,恢复脾运。若同时加用运化水湿,特别是温化水湿之药物,则正合脾之习性,运牌以升清,祛湿以通阳,尤中本病之肯紫。临床常用的药物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为主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方法将125例小儿泄泻患儿分为伤食泻、寒湿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惊吓泻5型,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辅以西医的补液及降温、镇静等对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9.2%。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小儿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云湘 《四川中医》2004,22(6):67-68
小儿慢性泄泻有脾虚泄泻、脾肾阳虚、脾虚肝旺、邪陷厥阴等证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安汤治疗小儿泄泻10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泄泻,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饮食所伤,水湿为患所致,自拟大安汤治疗泄泻100例,效果良好,抓住了"脾胃湿食"这个中心环节,体现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0.
介绍黄明河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临床上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黄明河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为发病之本,湿浊内困乃发病之标,以调补脾肾、祛湿化浊为治疗大法,分别拟健脾化湿汤与温阳化湿汤治疗,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业芳  罗致强 《新中医》1993,25(5):26-27
以加味健脾化湿汤为基础方,对54例慢性泄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6.3%。并同时以陈夏六君子汤作治疗对比。通过治疗观察,认为加味健脾化湿汤能对脾虚日久,脾损及肾,阳虚湿盛的慢性泄泻起到标本并治的作用。慢性泄泻的病理基础是本虚为主,标湿为次,治疗上宜健运、宜芳化、宜温涩,不宜过多采用分利之法,否则会使病程更长。用药上,切中病情,宜守方续进,不宜更方过密,否则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5.
慢性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治疗此证的心得体会,将慢性泄泻的治疗归纳为如下七法: 一、运脾化湿法脾虚则生湿,湿盛能困脾,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湿积为饮,饮流肠间而致泄泻不止。临床上既有脾虚失运之证,亦有湿邪困脾之象。症见泄泻反复发作大便溏薄,或呈水样,小便短少,胃脘胀满,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脉濡弱。治宜健运脾气,分利水湿。方用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桂枝、茯苓、泽泻、前仁、滑石。脾虚  相似文献   

16.
郑贤辉  张孝文  王佳丽  蓝玉  沈健 《新中医》2021,53(11):71-74
总结程家正教授运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程家正教授认为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外感内伤均易致泄泻,鉴于脾虚湿盛为其病机要旨,治以健运脾胃、化湿止泻为大法,辅以益气养阴、散寒导滞、温阳涩肠,临床应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多获良效,后附典型病案以供印证。  相似文献   

17.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尤以夏季多见。《幼幼集成》中载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泄泻作矣”。根据泄泻的发病机理,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笔者采用运脾温中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治疗小儿泄泻9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泄泻是儿科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通过查阅近5年来各医家对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经验,为小儿泄泻中医药治疗的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3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期望对小儿泄泻的临床治疗有所脾益。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病因多归于外感,饮食、虫积、脾虚之列,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惊吓引起幼儿泄泻亦非鲜见,古称之为“肝泻”或“惊泻”,此与小儿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而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神气怯弱为肝泻的主要生理基础。木旺土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何耶?盖肝属春木,主升发,恶抑郁,与脾相关,若骤遇异物、异声、暴受惊吓,则气乱,而致肝木受抑,气机郁滞,不得条达,致肝气横逆,木乘脾土,脾受肝制,使原本有余之肝气得逞其凶,柔弱之脾失于健运,大肠传导失司而成泄泻,即“贼脾则泻”也。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和脾,以肝为主。  相似文献   

20.
刘俊红  吴存亮 《光明中医》2011,26(3):576-576
痛泻药方具有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止泻的作用;四神丸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此二方被广泛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泻、腹痛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等症。吾师吴存亮教授临床经验30余载,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吴存亮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例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