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合并后踝骨折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内固定10例(闭合复位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非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闭合复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与闭合复位组患者术后4周可逐渐下地适当负重,两组患者非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患者均在5~7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切开复位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3.51±8.44)分,闭合复位组为(80.83±9.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治疗后踝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相近。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长,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重;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要求高,术中情况复杂。对于后踝骨折块较大且受伤时间较短的患者可首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于后踝骨折块较小或医师闭合复位操作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应用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行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入路与体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仰卧位传统入路内固定手术,观察组采用俯卧位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负重下床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随访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三踝骨折采用俯卧位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我院90例行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8例),A组利用前内侧入路治疗,B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P 0. 05);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P 0. 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可降低术中出血,加快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行择期内固定手术的100例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患者,其中行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45例(研究组),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55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1年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1年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并记录术后1年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研究组骨折复位效果、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SF-36评分较术前均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患者,应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术后疼痛,骨折效果较好,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三踝(内踝、外踝、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三踝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仰卧位外侧人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9.62 ±7.76) min vs(68.83±8.49) min]、术后卧床时间[(3.45 ±0.42)d vs (5.24 ±0.63)d]、负重下地时间(115.62±14.52)d vs(153.34±20.19)d]、骨折断端愈合时间[(108.56±13.42)d vs(150.39±17.78)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57.13 ±7.72) ml vs (86.74 ±9.9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踝关节功能: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在术后3月[(79.39±8.82)vs(62.48±7.03)]、6月[(82.45±9.49)vs(67.72±8.29)]、9月[(87.73 ±10.25) vs (71.39±8.89)]、12月[(92.39±11.46) vs (80.35±9.39)]时均增高(P均<0.01).(3)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发生骨折移位、骨不连、内固定材料松动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 vs 31.11%,P<0.01).结论 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有助于减轻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3例行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复杂Pilon骨折患者,其中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术式32例(联合组),后外侧入路术式31例(后外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骨代谢指标及术后12个月复位效果、踝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1个月时,联合组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均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联合组复位效果及踝关节功能优于后外侧组(P005)。结论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复杂Pilon骨折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复位效果及踝关节功能,还能促进骨折愈合,也具有良好安全性,临床可将其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其稳定性与灵活性都十分重要,踝关节骨折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三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复杂的类型,其治疗要求非常高,且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薄,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俯卧位跟腱旁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兼顾三处骨折内固定,达到满意的手术入路效果。  相似文献   

8.
改良前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治疗三踝骨折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前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显露内、后踝骨折及外踝骨折,先复位固定外踝,后复位固定后踝,最后是内踝。结果 32例三踝骨折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操作方便,骨折直视下复位,软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缩短,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5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21~76岁。AO分型,B型24例,C型30例。开放伤14例,闭合伤40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h~14d,骨折复位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后踝选用可吸收螺钉或金属螺钉固定,外踝用1/3管状钢板螺钉固定,内踝用1~2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行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2.5年,平均14个月,骨折均愈合。以改良Bird-Jackson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评判总优良率89%。结论:适当的手术入路,准确的骨折复位,有效的内外固定,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三踝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有平  舒军峰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1):1680-1682
【目的】比较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A组(45例)和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的B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踝关节活动度(ROM)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不同时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后1年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及外翻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A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A组复位不良/固定不佳发生率高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间隙狭窄等现象。【结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和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三踝骨折,前者治疗透视次数多于后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后者,但内固定质量以后者为优。  相似文献   

11.
由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粉碎程度较严重,骨质强度下降,内固定物易松动,骨折容易移位等,术后固定时间长,加重骨质疏松,影响骨折愈合。对于后踝骨折采用支撑钢板技术,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本科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对29例老年踝关节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改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7例三踝骨折行改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选择Colonna和Ralston后内侧入路显露内踝,Gatellier和Chastang后外侧入路显露外踝及外踝后方。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顺序是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联合。【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38例,良4例,可5例,优良率89%(20/23)。【结论】采用改良的三踝骨折手术方法,可减少对骨折远端血运的干扰,减少骨不连的发生,提高骨折愈合率,其疗效好,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内侧采用前弧形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rllier—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顺序是后、外、内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位x线检查。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2.6%。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观察组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对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AOFAS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其可显著改善患者足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86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恢复优良率、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踝关节优良率(73.81%)对比,观察组(93.18%)更高(P<0.05);与对照组术后完全负重、骨折愈合时间对比,观察组均更短(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可改善踝关节功能、踝与后足功能,缩短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闭合性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踝关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中下段骨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且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0.21)h,术中出血量为(318.25±3.46)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为(13.12±1.24)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5.13±1.03)周。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术后3、6、12个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PA均大于术后即刻,TPA均小于术后即刻,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术后时间越长,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越高(P<0.05)。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无负重活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指导其踝关节制动并尽量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d指导其拄双拐下地行无负重活动。观察两组患者踝关节周径变化、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周径变化、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鼓励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无负重活动,在预防卧床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前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11%(41/45),观察组患者为93.33%(42/4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可达到与前入路手术相当的效果,除术后恢复较慢外,总体上仍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