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疆奎屯地区25~75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新疆奎屯地区调查了10 332例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4%,其中男性为17.8%,女性为10.9%;高尿酸血症伴发疾病中以高脂血症最为常见(83.2%),其次为超重和肥胖(77.3%)、高血压(39.2%)、糖尿病(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OR=1.03,95%CI:1.15~1.38)、男性(OR=1.36,95%CI:1.21~1.53)、肥胖(0R=1.85,95%CI:1.64~1.97)、饮酒(OR=1.44,95%CI:1.35~1.82)、经常吃肉(OR=1.51,95%CI:1.40~2.03)、高三酰甘油血症(0R=4.42,95%CI:3.94~5.01)、高胆固醇血症(OR=1.32,95%CI:1.01~1.55)、高血压(OR=1.24,95%CI:1.07~1.68)与高尿酸血症显著相关。结论: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酒、经常吃肉、年龄、男性、高血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港市市辖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贵港市市辖区(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常规体格检查,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共完成有效例数为30 252例。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检出率为14.5%,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6.2%,女性检出率为13.4%。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9.8%,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1.3%,女性检出率为18.8%。糖尿病高危因素:男性(OR=1.473,95%CI:1.345~1.613)、40岁以上(OR=2.442,95%CI:1.783~3.344)、超重及肥胖人群(OR=7.958,95%CI:5.900~10.734;OR=9.848,95%CI:7.132~13.600)、城镇人口(OR=1.157,95%CI:1.041~1.285)、汉族(OR=1.290,95%CI:1.145~1.453)、文化程度相对低(OR=1.574,95%CI:1.183~2.095)、家族有糖尿病(OR=2.733,95%CI:2.395~3.120)、高血脂(OR=1.667,95%CI:1.453~1.913)、肾病史人群(OR=1.526,95%CI:1.248~1.865)(P0.05);中度活动、重度/极重度活动类型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降低(OR=0.839,95%CI:0.720~0.977;OR=0.814,95%CI:0.701~0.946)。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为男性(OR=1.178,95%CI:1.088~1.275)、40岁以上人群(OR=1.421,95%CI:1.163~1.736)、超重及肥胖(OR=1.235,95%CI:1.068~1.429;OR=1.484,95%CI:1.220~1.804)、家族高血脂病史人群(OR=1.230,95%CI:1.082~1.397)(P0.05)。结论广西贵港市市辖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于2010年的全国调查水平,男性、40岁以上、超重及肥胖等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吸烟现状及其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数据,对9 995名(男4 763人,女5 232人)18周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行为,包括吸烟率?现在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平均吸烟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我国城乡居民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结果:我国18周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31.06%,现在吸烟率为27.65%,男女现在吸烟率分别为 54.25%和3.44%,男性高于女性?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中位数为 20 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中位数为 20 支?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039,95%CI:0.033~0.046)?文化程度(OR=0.797,95%CI:0.738~0.861)?饮酒(OR=2.406,95%CI:2.138~2.709)和家庭人均年收入(OR=0.870,95%CI:0.786~0.964)是吸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以医生或教师?未婚和70岁以上年龄组为对照时,职业?婚姻状况和年龄亦是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城乡居民的吸烟率依旧很高,烟草控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控烟 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居民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给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2020年参与全民健康体检的≥18 岁柯尔克孜族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新疆全民健康体检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1 935人,有10 602人患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为48.33%,其中高血压4 929例、患病率22.47%,肥胖4 238例、患病率19.32%,血脂异常3 610例、患病率16.46%,贫血1 632例、患病率7.44%,2型糖尿病1 236例、患病率5.63%。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贫血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均P<0.01)。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和贫血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40岁(OR=1.836,95%CI:1.565~2.034),40~<50岁(OR=2.916,95%CI:2.613~3.255),50~<60岁(OR=5.244,95%CI:4.651~5.913),≥60岁(OR=10.866,95%CI:9.533~12.385),政府机关人员(OR=1.789,95%CI:1.405~2.279),专业技术人员(OR=1.774,95%CI:1.372~2.295),办公人员(OR=1.923,95%CI:1.418~2.607),偶尔饮酒(OR=1.157,95%CI:1.055~1.270),偶尔锻炼(OR=1.498,95%CI:1.238~1.812)均是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疆阿合奇县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当地相关健康机构加大对多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和中青年女性贫血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10 年广东省某医院309 576 例体检人员甲状腺彩超检查情况。将人群分为甲状腺结节组与非甲状腺结节组,使用SPSS22.0软件,组间比较根据数据类型分别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R)与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经过数据结构化和标准化,甲状腺结节总检出率为9.68%,其中男性为7.71%,女性为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08,P<0.001)。总体上,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段,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状腺结节组男性比例、年龄、BMI、SBP、DBP、FBG、TC、LDL-C、HDL-C、TG及脂肪肝、血脂异常、血糖偏高、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均高于非甲状腺结节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与性别(OR=0.455,95%CI: 0.443-0.468)、年龄(45~59:OR=1.660,95%CI:1.613-1.710;≥60岁:OR=3.329,95%CI: 3.202-3.462)、BMI (体质量偏轻:OR=0.808,95%CI: 0.755-0.864;超重:OR=1.074,95%CI: 1.038-1.112;肥胖:OR=1.281,95%CI: 1.221-1.343)、血脂异常(OR=1.053,95%CI: 1.022-1.085)、血糖偏高(OR=1.177,95%CI: 1.105-1.252)、及代谢综合征(OR=1.111,95%CI: 1.071-1.152)有关。结论 广东省某医院体检人群中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性别、年龄、BMI及代谢相关疾病为重要影响因素。男性、体质量偏轻可能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增长、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偏高及代谢综合征可能使甲状腺结节检出风险提高。因此,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普及甲状腺彩超检查对甲状腺疾病早期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尿酸(UA)对代谢综合征(MetS)发生的影响,为MetS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基线)和2022年均在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排除基线体检数据符合MetS诊断的人群。根据基线UA水平采用四分位数法分别将男性和女性体检者分为4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UA对MetS发生的影响。结果:共纳入体检人群2 930例,其中男1 366例,女1 564例,中位年龄44(33,55)岁。男性和女性体检人群的MetS发生率均随基线UA水平的增加而相应增加(P<0.05)。女性体检者调整年龄后,以U1为参照组,U2、U3、U4组引起MetS发生风险的OR值分别是1.210(95%CI:0.720~2.304)、1.728(95%CI:1.073~2.784)、2.177(95%CI:1.366~3.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男性体检者随基线UA四分位数的增加发生MetS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男性体检者预测MetS的基线UA最佳临界值为323.5μmol·L-1,女性为253.5μm...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中国泰州的中等收入人群中探索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肥胖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泰州健康人群跟踪调查(Taizhou Longitudinal Study,TZL)第Ⅲ期基线调查中35~64岁中年人的基线数据。普通型肥胖定义为BMI≥28.0 kg/m2,中心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90 cm、女性WC≥80 cm。以20世纪中期中国家庭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数量来定义SES水平:0件、1或2件、3件分别代表SES低、中、高水平。比较不同SES组间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期SES与肥胖的关联。 结果 男性中普通型肥胖的比例为13.5%,中心型肥胖的比例为30.9%;女性中普通型肥胖的比例为13.6%,中心型肥胖的比例为53.7%。男性SES水平与BMI和WC成正相关。相对于童年期家庭三大件数量为0件的人,拥有3件的人中年期普通型肥胖的风险(OR=1.79,95%CI:1.40~2.28)和中心型肥胖的风险均增加(OR=1.48,95%CI:1.12~1.80),在调节了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饮酒状况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关联仍然显著。女性SES水平与BMI和WC成负相关。相对于童年期家庭三大件数量为0件的人,拥有3件的人中年期普通型肥胖(OR=0.72,95%CI:0.58~0.90)和中心型肥胖的风险(OR=0.45,95% CI:0.38~0.54)都降低。在调节了混杂因素后,与中心型肥胖的关联依然显著。结论 在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人群中,童年期SES与肥胖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即高SES增加男性肥胖的风险,而降低女性肥胖的风险。在社会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同时,童年期SES与肥胖的关联也从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这种转变较早发生在女性身上。  相似文献   

9.
刘盈  常晓琳 《现代医学》2015,(2):169-172
目的:了解医生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控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PPS、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生81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沈阳市医生总吸烟率为33.0%,其中男性吸烟率为62.0%,女性为3.7%(P﹤0.05);被动吸烟率为69.5%;戒烟成功率为17.3%。与女医生相比,男医生(OR=47.374,95%CI:26.862~83.547)吸烟率高;与文化程度(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医生相比,大学本科(OR=0.523,95%CI:0.35~0.67)、硕士及以上的医生(OR=0.258,95%CI:0.14~0.35)吸烟率低;与内科医生相比,外科医生(OR=1.16,95%CI:1.70~5.95)和急诊科医生(OR=1.06,95%CI:1.24~3.01)吸烟率高。结论:沈阳市医生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须采取必要的办法向医生宣传控烟,进而降低吸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肥城市食管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肥城市一食管癌高发乡镇40~69岁队列人群中,采用染色内镜和活检病理诊断方法确诊食管炎357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者5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食管癌家族史、吸烟、饮酒、营养成分等与食管炎的关联,以OR及95%CI作为评价关联强度的指标。结果 将性别、年龄作为调整因素,以无食管癌家族史为比较的基线水平(OR=1.0),一级亲属患食管癌的OR为1.830(95%CI :1.183~2.833);以吸烟指数=0为比较的基线水平,吸烟指数≥500的OR为1.852(95%CI :1.142~3.005);以饮酒指数=0为比较的基线水平,饮酒指数<130和≥130的OR分别为1.789(95%CI :1.141~2.804)、1.642(95%CI :1.029~2.621);将吸烟(吸烟、不吸烟)、饮酒(饮酒、不饮酒)情况进行组合,以不吸烟+不饮酒为比较的基线水平,吸烟+饮酒的OR为1.889(95%CI :1.143~3.122);将各营养成分年摄入量划分为3个层次,以最低水平为比较的基线水平,发现脂肪、叶酸、铁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OR均小于1)。结论 食管癌家族史、吸烟、饮酒是食管炎的危险因素,营养成分对食管炎的影响不明显。在食管癌高发区,特别是在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中,提倡戒烟戒酒,对预防食管炎进而减少食管增生和食管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结论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卵巢低反应(POR)患者较差的妊娠结局一直是生殖医学领域难题之一,但目前关于年龄对POR患者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活产率的阈值效应的研究少见。目的分析年龄对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方法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助孕中心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接受常规体外授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助孕治疗的女性共19 185例,选取其中诊断为POR者共3 3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控制性促排卵方案,同时采用IVF/ICSI进行胚胎移植并给予黄体支持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活产婴儿情况,年龄对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婴儿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平滑拟合曲线、进行阈值效应分析。结果3 337例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婴儿1 134例,未活产婴儿2 203例,活产率为33.98%(1 134/3 3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婴儿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20,95%CI(0.902,0.939),P<0.01〕。建立平滑拟合曲线发现,年龄与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呈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下降的折点为32岁,即年龄≤32岁的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不受年龄影响〔OR=1.000,95%CI(0.998,1.012),P=0.38〕,但年龄>32岁的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R=0.800,95%CI(0.799,0.823),P<0.01〕。结论年龄是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婴儿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32岁的POR患者ART治疗后活产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可对全身多个靶器官造成损害。研究证实HUA与炎性标志物密切相关,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作为一种新型炎性标志物在社区易获得,研究MHR与HUA间的关联对社区HUA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MHR与HUA的关联,探讨MHR作为一种新型炎性标志物的价值及性别差异。方法收集参加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50岁以上中老年人体检的人群的一般资料及检验数据,计算MHR。共纳入体检信息完整的中老年人12 305例,其中男5 498例(44.7%),女6 807例(55.3%)。HUA定义为女性血尿酸(SUA)>360 μmol/L,男性SUA>420 μmol/L。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UA与MHR的关系,并按性别分层。结果本研究中老年人HUA总患病率为15.8%(1 948/12 305),男性为17.7%(974/5 498),女性为14.3%(974/6 8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MONO)〔男性:OR=2.010,95%CI(1.265,3.194);女性:OR=5.427,95%CI(3.059,9.627)〕、MHR〔男性:OR=1.918,95%CI(1.111,3.313);女性:OR=6.073,95%CI(2.984,12.358)〕是男性和女性发生H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MHR与HUA的发生风险均呈独立相关,与男性相比,MHR与HUA患病率的相关性在女性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进程。随着慢性病的日益流行,慢性病共病为慢性病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慢性病共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目的 系统评价2010-2019年我国中老年人群(≥45岁)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共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2010-01-01至2020-01-0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横断面研究,涉及173 0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5%,4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3%,50%)〕,男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31%,45%)〕;共病2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23%〔95%CI(20%,26%)〕,共病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1%〔95%CI(9%,14%)〕;2016-2019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3%〔95%CI(28%,58%)〕,2010-2015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7%)〕;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9%)〕,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27%,49%)〕。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临床实践证据表明减重代谢手术(MBS)可以有效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MBS术后并非所有患者可取得很好的减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的 系统评价MBS对肥胖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CINAHL、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检索MBS(MBS组)及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组)对肥胖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351例体质指数(BMI)≥27.5 kg/m2伴或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BS组患者生理健康评分〔加权标准差(WMD)=19.98,95%CI(11.64,28.31),P<0.000 01〕及其中的生理功能〔WMD=42.20,95%CI(15.37,69.03),P=0.002〕、生理职能〔WMD=27.67,95%CI(16.97,38.37),P<0.000 01〕、躯体疼痛〔WMD=42.94,95%CI(16.60,69.29),P=0.001〕、一般健康状况评分〔WMD=39.52,95%CI(26.60,52.45),P<0.000 01〕高于非手术治疗组;MBS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WMD=13.89,95%CI(9.09,18.68),P<0.000 01〕及其中的活力〔WMD=23.54,95%CI(17.76,29.31),P<0.000 01〕、社会功能评分〔WMD=55.97,95%CI(45.53,66.42),P<0.000 01〕高于非手术治疗组;MBS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非手术治疗组〔标准化均数差(SMD)=1.35,95%CI(0.80,1.90),P<0.000 01〕。结论 MB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肥胖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没有改善,仍需要通过开展大样本、高质量、长期的RCT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便秘已成为我国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便秘虽不致死,但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而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9-12-31,收集有关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横断面研究。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筛选、提取,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个研究,包括37 242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总患病率为10.9%〔95%CI(8.8%,13.0%)〕。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7.0%〔95%CI(4.1%,10.0%)〕和11.5%〔95%CI(9.3%,13.7%)〕;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患病率分别为9.3%〔95%CI(3.7%,14.8%)〕和10.5%〔95%CI(5.8%,15.1%)〕;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初/高中、大专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分别为12.2%〔95%CI(7.4%,17.0%)〕、12.3%〔95%CI(8.1%,16.4%)〕、13.2%〔95%CI(8.2%,18.1%)〕;南方和北方地区患病率分别为7.4%〔95%CI(5.6%,9.2%)〕和15.0%〔95%CI(10.6%,19.4%)〕;调查时间为2003年以前及2004-2008、2009-2013、2014-2018年组的患病率分别为5.0%〔95%CI(3.0%,7.0%)〕、6.3%〔95%CI(1.3%,11.3%)〕、11.2%〔95%CI(4.9%,17.5%)〕、13.4%〔95%CI(9.1%,17.7%)〕。结论 我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在逐年增高,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地区人群患病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