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4)
人是形神统一的生命体,形神一体不可分割。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导,形是化生神的重要物质基础,两者之间通过气的纽带相联系。形与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神和谐统一、人能安和无病,形治则神安、神治则形全。发病时则形神俱伤,临床防治须形神同治。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都具形神同治之效,临床治疗应形神并治,实现人体神形合一的圆融状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山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山药在产地、炮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发展历程,初步探讨山药标准体系的构建。在分析过程中,以"山药"、"历史源流"及"标准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与山药及中药标准化建设内容相关的文献,并查阅《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国植物志》等书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山药发展的历史沿革,对山药的产地、炮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历史溯源。山药产地的演变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于河南怀庆区域的过程,炮制工艺也经历了较大的演变,如今的炮制加工技术也在进行革新,鉴于山药在临床及日常保健方面的应用也较广泛,但目前仍没有比较统一的种植生产等标准体系,因此结合当今对中药发展的需求,试初步探讨山药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种植类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类标准体系、贮藏养护类标准体系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内容,旨在促进山药标准化的建设,加速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几千年来,"治未病"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化橘红的历史源流及现代发展进行探索,了解化橘红历代的发展和变迁,并初步建立其标准体系。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检索平台对各方面有关化橘红和中药标准体系的文献进行查阅,并对化橘红现代栽培技术、加工技术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对化橘红的标准体系构建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并得出研究结论。现存最早记录化橘红的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是在宋代以后,用药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化橘红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良好,化橘红栽培面积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些规模化、集约化的橘红基地。化橘红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化橘红种子种苗选育技术规范、栽培技术规范、施肥除草技术规范、灌溉排水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药材等级标准、饮片炮制工艺规范、饮片质量标准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源流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思想根源;《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形成了治未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女子以血为本"理论的形成源流进行了探析,认为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是理论的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已具雏形;两晋隋唐时期,妇科迅速发展,研究更为深入;随着临床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明确提出了"女子以血为本"的学术思想;随后的医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了此理论,临床疗效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8.
梳理上古时期治未病思想萌芽时期的文献,探讨殷商、东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治未病发展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影响,认为上古时期的人类生存活动和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之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之一。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许多立论和见解如:命门、论治、治形诸论往往很有价值。现就部分论述作一探要。一、治形的理论基础张氏立足于生命首在于形体。提出“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景岳全书》)。“然则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同上)。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脾胃的作用进行了经典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仓禀之官,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能够运化饮食物,化生气血,输送于机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特色,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础上探究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及相关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研究基于健康管理的民营医院“治未病”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及效果。方法:在浙江鑫达医院2021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重症医学科患者中,随机抽取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重症医学科患者诊疗期间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重症医学科患者诊疗期间进行“治未病”综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后的谵妄发生率差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及口腔定植菌发生率差异,同时观察其管理前后睡眠质量、心理状态及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管理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谵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口腔定植菌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前的PSQI评分、SCL-90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的PSQI评分、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前的潜伏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前驱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症状明显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转归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的潜伏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前驱期临床管理质量评分、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历代本草及古今方剂中有关补骨脂的药性、功效记述及其组方配伍用药特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期深入探究其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借助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文献数据库,收集历代本草及古今方剂中补骨脂的论述,采用频数统计分析、Apriori算法对补骨脂方剂进行分析处理、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结果:补骨脂为古波斯国外来药材,后引种于我国并归化为传统中药;补骨脂药用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言其“性本大燥、毒”,后世本草多提示补骨脂性燥,需经炒、盐炙或酒炙等炮制后使用;历代本草对其药性记载相似,为辛、苦、温,功效为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同时提示,补骨脂恶甘草,忌铁、芸苔及诸血;阴虚火旺、湿热等患者不宜使用等。经数据挖掘发现补骨脂常与当归、杜仲等补虚药组方,以提高补益气血之功效;与肉桂、附子、小茴香等温里药配伍,以增强温补肾阳的功用;与胡桃肉配伍,得以水火相济,以图延年益气,补添筋骨之目的。结论:基于上述古今知识挖掘分析,阐明了补骨脂的产地出处、饮片炮制、合理伍用、禁忌警示等,为中药补骨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明代的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是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对他的学说研讨颇多。事实表明,他的许多立论和见解往往很有价值。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他的天年、先天后天、治形、中兴诸论,比较深刻地阐释了人体生命的过程和规律,提出了中年修理、重振根基以防早衰,和治形养生、滋补精血以固本元的学术主张;对中医的临床治疗和养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四时调阳"理念所构建的心内科"治未病"新体系,以提高心内科"治未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2019年在医院心内科接受过"治未病"治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在医院心内科"治未病"治疗中使用常规体系。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四时调阳"理念构建的心内科"治未病"新体系。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患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P<0.05)。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内科中实施基于"四时调阳"理念构建的"治未病"新体系,可以降低体验者的患病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形补形”,即以人体脏器或组织形状类似的食品补助身体。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久,其主要内容有以脏补脏,一般多是用猪、羊的内脏。其他的如以血补血,吃核桃补脑,吃骨头汤壮骨,吃猪皮养肤等等。这种古代从朴素的类比思维派生出的滋补养生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以形补形”的科学道理得到了中外营养学家的公认。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李文荣医师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理论,集5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其中尤以以痛为腧刺法治疗疾病最为独特,选穴取夹脊穴为主,同时辅以膀胱经背俞穴区域,不选取四肢穴位;取穴范围相对集中,在阳性痛点上取穴进针,用以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疑难杂症,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本文介绍李老治疗面瘫、肾绞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证案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