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比较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及致密动脉、改良Rankin量表、年龄、血糖、介入治疗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dense artery,modified Rankin scale(mRS),age,glucose,onset-to-treatment time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DRAGON]评分及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量表(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及血糖、早期梗死征、致密层、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sugar,early infarct signs,dense artery,age and NIHSS,SEDAN)评分,对北京市顺义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急诊收入院的接受静脉溶栓并机械取栓桥接治疗且经证实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共58例,分别对患者使用ASPECTS、DRAGON、THRIVE评分和SEDAN量表进行评分,以卒中后3个月临床预后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例患者预后不良,两组间介入24h的NIHSS评分、血糖、CT血管高密度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SPECTS、DRAGON、SEDAN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DRAGON、SEDAN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4、0.753、0.71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可预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段景怡  徐程华  王鹏 《浙江医学》2017,39(19):1700-1702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中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家医院2015—2016年符合OCSP分型为TAIC、发病时间在6h内的157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并评估临床预后。结果TAC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阳性预测值高达94.3%。15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56例,存在不同程度残疾77例,死亡24例。经CTA或DSA检查存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ACI亚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8.333,P<0.05),其中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均提示预后不良(OR=17.714、7.758,均P<0.05)。结论OCSP分型中的TACI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阳性预测值高,总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快速评估急诊患者的止血过程,但其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工具目前数据有限。目的 探究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 0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TEG测量,并记录TEG的主要参数(R值,表示凝血反应时间;K值和α角,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率;MA值,表示最大振幅;LY30,表示血凝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观察结果为出血转化,次要观察结果为神经功能恶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40例患者中280例(13.7%)发生出血转化,24例(1.2%)发生神经功能恶化,9例(0.3%)同时出现以上2种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OR=1.335,95%CI(1.100,1.621),P=0.004〕和R值<5.0 min〔OR=1.689,95%CI(1.324,2.153),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有一定价值,且TEG中的R值<5.0 min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VT)术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且均接受急性EVT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9例,根据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是否出现新发高密度影,即是否并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非出血组(n=150)和出血组(n=3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与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收缩压最大值(OR=1.087,95%CI:1.015~1.164,P=0.017)、收缩压标准差(OR=2.296,95%CI:1.514~3.348,P<0.001)、收缩压变异系数(OR=2.529,95%CI:1.56~4.101,P<0.001)均为EVT患者并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变异性大可增加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致密动脉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6例一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做了发病早期(1~6h)CT扫描及发病后24h小时CT扫描,均经临床诊断。结果 26例患者发病早期(1~6h)的CT检查均见一例大脑中动脉致密动脉征,呈“条状”或“点状”,CT值大于60Hu;发病后24h复查,该侧犬脑中动脉血供区均呈大片状低密度影。结论 致密动脉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在早期脑动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心梗死体积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治疗和/或静脉溶栓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和治疗72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值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分别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 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核心梗死体积对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绘制核心梗死体积和预后不佳的概率以及优势比(odds ratio,OR)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预后不佳随核心梗死体积变化的趋势。结果:共计纳入131例患者,预后良好组83例,预后不佳组48例。基线资料显示,预后良好组核心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预后不佳组(P=0.041),预后良好组血管内治疗高于预后不佳组(P=0.040)。预后不佳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2,95%CI:1.004~1.021,P=0.006)、出血并发症(OR=2.296,95%CI:1.028~5.181,P=0.043)、血管内治疗(OR=0.310,95%CI:0.106~0.851,P=0.025)、桥接(OR=0.443, 95%CI:0.203~0.930,P=0.03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3,95%CI:1.005~1.022,P= 0.003)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核心梗死体积(AUC=0.60,95%CI:0.50~0.71)对预后不佳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非线性曲线表明,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小;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大。结论:核心梗死体积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和评价24 h和3个月时的预后,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病时的临床特征与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未早期好转者相比,早期好转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较小[(62±13)岁vs(65±11)岁]、病情较轻(NIHSS,8±4 vs 15±6)、较少合并心房纤颤(18%vs 32%)和溶栓后出血(9%vs 33%),而且溶栓后3个月时较易得到良好预后(85%vs 24%)。早期恶化组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18%vs 3%)、心房纤颤(45%vs 24%)、溶栓后出血(50%vs 19%)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早期恶化组,3个月时得到良好预后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早期恶化组(14%vs 55%)。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95%CI:0.413,0.254~0.762)、NIHSS评分〉15分(OR,95%CI:0.156,0.081~0.469)、合并出血(OR,95%CI:0.246,0.117~0.846)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难得到早期好转。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95%CI:8.432,1.377~48.064)和出血(OR,95%CI:4.384,1.174~11.592)的患者发生早期恶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年龄〉70岁、NIHSS〉15分和合并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宜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后要密切观察,防止和控制溶栓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王铭  奚志  孟启哲  杨霄鹏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18-1423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永久性神经缺陷、功能障碍有关,并且被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需要进行全面的内科治疗。而END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探索血糖变异性(GV)、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4例)和非END组(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其GV相关指标〔血糖变异系数(CV)、血糖标准差(SD)、24 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葡萄糖TI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 结果 END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V、SD、MAGE、MODD均高于非END组,葡萄糖TIR低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OR=1.194,95%CI(1.027,1.388),P=0.021〕、SD〔OR=11.040,95%CI(1.189,102.473),P=0.035〕、MAGE〔OR=3.063,95%CI(1.062,8.837),P=0.038〕、MODD〔OR=20.990,95%CI(1.420,201.206),P=0.027〕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葡萄糖TIR〔OR=0.877,95%CI(0.789,0.974),P=0.014〕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保护因素。基于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该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绘制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ROC曲线,结果显示,CV、SD、MAGE、MODD、葡萄糖TI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95%CI(0.765,0.929),P<0.01〕、0.812〔95%CI(0.723,0.901),P<0.01〕、0.850〔95%CI(0.772,0.928),P<0.01〕、0.803〔95%CI(0.710,0.896),P<0.01〕、0.825〔95%CI(0.747,0.903),P<0.01〕。 结论 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对END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降低GV并增加葡萄糖TIR对预防END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通过ASPECT评分筛选发病6~24 h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发病24 h内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并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详细登记患者基线及血管内治疗相关信息,比较发病6~24 h患者与发病6 h内患者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开通、预后以及手术安全性的情况。血管开通成功定义为mTICI分级2b-3级,功能独立的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2分,手术安全性指标为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率,将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69例患者入组。全部入组患者按发病6 h组及发病6~24 h组经单因素分析均没有差别;在校正了所有单因素分析:90 d功能独立(OR=0.840,95%CI:0.557~1.267;P=0.405)及良好预后(OR=0.968,95%CI:0.623~1.505;P=0.887)仍没有差别,在校正了单因素年龄、性别、NIHSS评分、ASPECT评分后比较两组之间的90 d功能独立(OR=0.696,95%CI:0.439~1.104;P=0.124)及良好预后(OR=0.750,95%CI:0.453~1.241;P=0.264)依然没有差别,在校正了单因素年龄、性别、NIHSS评分,、ASPECT评分、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进展性卒中、病变部位、存在ICAS、补救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后比较两组之间90 d功能独立(OR=0.579,95%CI:0.300~1.116;P=0.103)及良好预后(OR=0.965,95%CI:0.482~1.932;P=0.920)没有差别。结论:ASPECT评分用于筛选发病6~24 h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同样有效,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可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其在缺血性卒中疾病中的作用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浆DCN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天)及120例对照组血浆中DCN浓度,分析DCN在卒中亚型(TOAST法)间的浓度差异以及其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响。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浆DCN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DCN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低于同水平各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DCN浓度用于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显著意义(p<0.001),选取DCN<8500pg/ml时作为诊断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界值点时,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62.8%。Logistic回归曲线分析提示DCN<8500pg/ml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 95%CI: 2.1-11.1; P<0.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DCN浓度显著降低,其浓度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及溶栓治疗不同阶段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57例,其中符合入组条件的为324例,根据CT影像学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收集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在内的相关基线数据,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使用mRS分别评估3个月和12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细胞(OR=0.640, 95%CI=0.420~0.975,P=0.038)、NIHSS(OR=1.330,95%CI=1.232~1.435,P<0.001)和糖尿病(OR=2.203, 95%CI=1.199~4.047,P=0.011)是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淋巴细胞计数(OR=0.555,95%CI=0.347~0.888, P=0.014)、年龄(OR=1.045,95%CI=1.015~1.075,P=0.003)、NIHSS(OR=1.297,95%CI=1.202~1.398,P<0.001)和糖尿病(OR=2.769,95%CI=1.455~5.272,P=0.002)是12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无显著相关性,高淋巴细胞计数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健脾类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获得所有健脾相关治法为主要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整理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97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类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明显(CSS评分)[RR=1.22,95%CI(1.09,1.37),P<0.01];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改善[MD=-2.83,95%CI(-4.20,-1.46),P<0.001](NIHSS评分),[MD=-4.17,95%CI(-5.35,-3.00),P<0.001] (CSS评分);ADL-Barthel指数的积分明显改善[MD=9.39,95%CI(6.50,12.29),P<0.001]。结论 相较于常规治疗,健脾类治法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恢复中风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由于研究方法学及文献报告质量的限制,仍需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脑卒中后6个月是否合并抑郁,分为PSD组221例、非PSD组33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D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行血管内治疗(EVT)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明确D-二聚体对AIS-LVO行EVT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LVO行EV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研究对象的ASPECT评分、NIHSS评分、mTICI分级、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 共纳入143名AIS-LVO行EVT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年龄、术前NIHSS评分、ASPECT评分、Glasgow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OR=1.096,95%CI(1.007,1.193)]、术后即刻mTICI分级[OR=19.609,95%CI(5.354,71.815)]、术前D二聚体水平[OR=1.310,95%CI(1.128,1.521)]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对AIS-LVO患者EVT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置信区间0.54, 0.745)。结论 术前NIHSS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Wnt5a及syndecan-1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5例AP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30例)及非ARDS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白细胞计数、肝酶、血乳酸、胆红素、血淀粉酶及脂肪酶等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L-6、Wnt5a、syndecan-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发生ARDS的预测价值。结果:ARDS组血清IL-6、Wnt5a及syndecan-1数值均明显高于非ARDS组(Z=-6.046、-3.662,t=2.142,均P<0.01)。ROC曲线显示,血清IL-6、Wnt5a、syndecan-1及三者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合并AR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95%CI:0.809~0.989,P<0.01)、0.826(95%CI:0.726~0.926,P<0.01)、0.849(95%CI:0.765~0.933...  相似文献   

17.
赫鹏  孙文慧  马翠  闫佳  翟淑娜  刘学文  卢智泉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24-1927,1931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肥胖的不同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由280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对照组为患其他与脑卒中无关的疾病同期入住和病例组相同医院的280例患者。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个体疾病史、脑卒中家族遗传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同时对身高、体质量、WC、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C及WHR与脑卒中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 28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76例,缺血性204例。与正常BMI者相比较,调整年龄、性别后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超重者:OR=2.03,95%CI(1.26,2.91),P<0.05;肥胖者:OR=1.88,95%CI(1.32,2.39),P<0.05〕。与BMI最低四分位数相比,BMI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了18%〔OR=1.18,95%CI(1.06,3.54),P<0.01〕。WC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WC最低四分位数的1.80和1.96倍〔OR=1.80,95%CI(1.03,3.16)和OR=1.96,95%CI(1.37,3.78),P<0.01〕。与WHR最低四分位数比较,WHR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98%和126%〔OR=1.98,95%CI(1.41,3.59),P<0.01和OR=2.26,95%CI(1.34,2.79),P<0.01〕。结论 BMI增高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WC增加可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而WHR与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正相关。维持正常体质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7例,根据溶栓后24h内随访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是否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HT组(n=32)和非HT组(n=75),对可能的HT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预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与非HT组AIS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7(1.028~1.171)、4.238(1.002~17.928)、1.061(1.009~1.114),P<0.05]。ROC曲线显示,总胆红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8、0.76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HT的风险预测因子,联合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