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恢复期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n=20)、B组(n=20)和C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B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伪rTMS,C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高频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LE评分、TUGT、步速、步宽、步幅、双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和健侧摆动相时间均显著改善(|t|> 5.990, P <0.001);除双支撑相时间外,C组所有指标均最优(F> 3.210, P <0.05)。结论 高频rTMS有助于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Rood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运动再学习技术、平衡控制训练、协调功能训练、步行和步态训练、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针灸。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由2名通过专业培训的康复医生于双盲条件下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评估和步态分析(包括步行速度、患侧步幅、患侧下肢支撑期百分比、患侧下肢摆动期百分比、患侧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除患侧步幅[(48.35±8.20)cm]与对照组治疗后[(47.10±8.4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步行周期百分比,增大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以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高频(10Hz)rTMS刺激,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数字广度测试(DST)、字母删除试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oCA、SDMT、DST、正确删除数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0.05),观察组MoCA、SDMT、DST、字母正确删除数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P300潜伏期、波幅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P300可作为反映其注意功能受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94-4596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康复训练及假刺激疗法,观察组在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低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观察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EP潜伏期与CMC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中,低频r TMS可显著增强康复训练效果,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行rTMS治疗,观察组则还增加绳带疗法(即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时佩戴绳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10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手指部分,FMA)、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估手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27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Z2.070,P0.05),实验组提高差值高于对照组(Z=-2.296,P0.05);对照组MAS评分无变化(Z=-0.816,P0.05),实验组MAS评分改善(Z=-2.456,P0.05),实验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Z=-2.792,P0.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3.085,P0.01),两组间MBI评分及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0.246,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TOT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之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TOT组增加TOT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TOT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康复评估。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rTMS组相比,TOT组和联合组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TOT组比较,联合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rTMS联合TO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门诊抑郁患者78例,随机化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使用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使用不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去极化的伪线圈进行刺激。刺激部位: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100%MT,单次刺激持续时间3 s,间隔20 s,共刺激80次,总刺激时间30 min 20 s。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再治疗5 d结束。共治疗10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实验室检查的改变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有效率(97.3%)显著高于对照组(82.9%)(χ~2=4.27,P=0.039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显著改善兴趣减退和睡眠,而对抑郁情绪、焦虑、有罪感和自杀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3例,对照组2例,均为轻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完全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8)和对照组(n=1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治疗,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强度指数(motricity index,M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EP、CMCT、FMA、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4周后试验组MEP、CMCT、FMA、MI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刺激部位为健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M1),频率1.0 Hz,强度80%静息...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852-3854
目的分析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对其运动功能改善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肢体功能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结果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NI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血压降低、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5%左右,经对症治疗后有效缓解(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干预脑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患侧屈肘肌痉挛的治疗效果。 方法:40例脑卒中伴肘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额外给予健侧M1区低频rTMS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测量患侧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及主动伸展时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运动诱发电位(MEPs)、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评定(U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4周后,rTMS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RMS、肱三头肌的RMS、MAS、UFMA和MBI 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别(P>0.05),rTMS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低频rTM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将25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12例)和安慰刺激组(13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刺激组在此基础上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10Hz rTMS治疗,安慰刺激组予假刺激,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维多利亚版Stroop测试、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予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ADL。结果:刺激组患者执行、记忆及整体认知功能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显著改善(P0.05),安慰刺激组患者上述功能在治疗4周后显著改善(P0.05),刺激组患者执行功能及总体认知功能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ADL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显著提高(P0.05),刺激组患者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患者(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A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