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肢康复机器人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牵引式和外骨骼式。本文根据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作用机制,结合机构特点概述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不同类型及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肢治疗型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唐柱  黄晓琳 《中国康复》2009,24(3):207-209
目前对神经系统伤病所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依赖于治疗师一对一的徒手训练,难以实现高强度、有针对性和重复性的康复训练要求,特别是在国外,人工训练的成本很高;另外由于康复评价也多为主观评价,不能够实时监测治疗效果。为解决这些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安全、定量、有效及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新技术,因此机器人辅助训练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康复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根据用途可将康复机器人分为辅助型和治疗型两类: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而导致的.发病后,多数患者会遗留上肢功能活动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及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出现焦虑、抑郁心态,影响日后的康复训练.2012-05-11我科采用床旁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上肢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上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康复训练设备,现已被广泛用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脑卒中后不同时期的康复需求和重点不同,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康复效果也不相同。本文旨在综述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不同时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和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脑卒中会导致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障碍,最终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很多患者会遗留严重而持久的上肢功能障碍.上肢功能康复一直是康复临床和科研领域关注的重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科技,通过计算机模拟为用户提供仿真的环境以增强参与和体验,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日渐广泛.该文综述了近年来VR...  相似文献   

8.
9.
<正>脑卒中、脊髓损伤拥有高致残率、致死率[1—2],是康复医疗环境中主要的病种。其造成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3]。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能力,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5]。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的电生理研究进展.特别注意收集了诸神经分支的研究、罕见病例及新技术的报道。本文还介绍了桡侧腕屈肌的H-反射及其在C_7神经根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关注。据报道,脑卒中后3~6个月仍有55%~75%的患者因上肢功能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受损。有报道,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即使接受常规训练后仍然会有30%~60%的瘫痪上肢成为无功能上肢。临床研究证实,辅助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发病5年内)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神经损伤之一,医源性神经损伤中压迫性上肢神经麻痹时有发生,如止血带使用不当或止血带遗忘可引起重度压迫性神经麻痹。为提高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我们对收治的7例压迫性上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系列康复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几年来我院收治的压迫性上肢神经麻痹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0~59岁。其中烧伤病人上肢止血带下切(削)痂,自、异体皮移植术5例,静脉采血后止血带未及时解除2例。具体上肢神经损伤情况见表1。1.2方法(1)体位护理:初发病时应…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6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45min,共9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治疗组同样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30min,同时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采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均更明显(P<0.01);两组Fugl-Meyer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陆敏  魏凤芹  肖峰  彭军 《中国康复》2012,27(6):411-4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分为站立式和坐卧式两种。站立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包括3种典型结构,主要采用悬吊式减重,个别采用气囊式减重;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分为坐椅式和卧床式,主要通过座椅或床来减重。本文主要针对两者的结构构型,结合国内外现有的一些产品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从经典产品到如今产品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