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在禹城市人民医院骨科行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52例患者资料,采用术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6周出现肌间血栓1例,经抗凝治疗后吸收。术后6个月出现衬垫脱位2例,1例手法挤压复位,另1例更换加厚衬垫后效果满意。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及骨折等并发症。结论Oxford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利于快速康复等优势,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后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一体化康复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分别进行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训练和传统模式康复训练。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得到1年以上随访,一体化康复组患者在术后第1、3、6个月时的H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时两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12个月时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髁置换患者进行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治疗能较早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增加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术后引流与否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关节科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3例。参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分为引流组与未引流组。引流组:男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6.1)岁;未引流组: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0±7.7)岁。研究放置引流与否对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术后采用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90°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120°时间,首次自主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3、6、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以及相应时间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评估。结果 康复指导及随访时间为术后1年。与未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时间减少,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引流减轻关节内压力,有利于患者早期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但对患者术后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不大,在术中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分析手术疗效和学习曲线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2年12月我科应用第三代牛津单髁关节假体(Oxford phaseⅢ)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114例患者资料(129膝)。对患者术前、术后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以及VAS评分进行评估,计算假体中期生存率。将114例患者分为学习曲线组(47例)和成熟组(67例),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分、HSS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14例患者随访时间24~92个月,平均(37±1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疼痛明显缓解,假体中期生存率为88.2%。成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影像学评分及术后HSS评分均较学习曲线组更高。学习曲线组假体生存率为86.9%,成熟组为98.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行再次翻修4例(5膝):活动半月板脱位2例、伴股骨假体松动1例,术后膝外翻畸形1例(2膝)。结论应用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满意。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手术学习曲线需要25例以上经验积累后手术技能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遗忘度评分,评价并分析两类术式在早期关节遗忘度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共296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TKA组共144例,UKA组共152例。出院后对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门诊复查,进行关节遗忘度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结果 (1)296例患者获得24~37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41±6.93)个月;(2)术后24个月TKA组与UKA组的HSS评分与VA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膝关节VAS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的HSS评分改善程度好于TK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力位摄片结合关节镜探查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诊断和单髁置换患者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我科361例预手术患者(431膝)接受应力位摄片检查诊断为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Anterior medial osteoarthritis,AMOA),计划进行单髁置换手术治疗(UKA)。如诊断不明确,术中先行关节镜检查。应力位摄片诊断的准确性由术中所见进行验证。UKA术后患者随访20至48个月(平均30.9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395个膝关节符合AMOA诊断,36膝术前手术指征存疑在术前行关节镜检查,其中11膝更改手术方式。应力位摄片诊断AMOA的准确率为91.6%,如以最终UKA为标准,准确率为97.4%。25例经关节镜探查后行UKA治疗的患者术后KSS膝评分(93±5)分较术前(56±7)分有统计学差异(=33.49,0.05);KSS功能评分(94±6)分较术前(54±9)分有统计学差异(=30.78,0.05)。结论应力位X片作为一个确定UKA适应症的重要指标,它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偏差,关节镜能够协助明确单髁置换手术适应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及其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 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为研究对象,均采用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进行疗效分析;对比手术前后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Insall-Salvati指数(IS)、下肢力线通过平台Fujisawa点等影像学指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点膝关节运动数据,并以1∶4个体匹配原则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步态与之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2例术后2周时出现切口浅表感染,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与WOMAC评分降低,HSS评分升高,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PTS、IS指数、下肢力线通过平台Fujisawa点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站立及摆动时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均与正常膝关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与正常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促进膝关节活动及功能恢复,疗效显著。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患者患肢膝关节逐步趋于稳定,在术后12个月时患者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等步态运动与正常膝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型单髁置换假体的应用在临床上逐渐流行,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争论。目的:对比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髁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31例,生物型组31例,两组均进行单髁置换治疗。记录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骨水泥组在术后1,3个月时静息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术后3个月时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3)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治疗后伤口痊愈;(4)提示生物型股骨假体单髁置换治疗前内侧骨关节炎安全有效,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相比虽然在术后早期对疼痛的缓解较差,但2种假体在术后膝...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单髁置换(UKA)术后患者早期的功能康复情况,并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对照研究,探讨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特点,为单髁置换术后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其中1例为双膝单髁置换),平均(67.7±6.1)岁,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平均(69.1±5.3)岁;两组患者术前负重位片显示内侧胫股关节间室呈骨对骨的状态,并术中明确外侧间室及髌股关节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I-II级。术后采用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90度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120度时间,首次自主下地行走时间,术后4周及12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相应时间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初期功能康复的评估。结果 康复指导及随访时间为术后12周。对上述术后评估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分析,单髁置换术组的各组康复数据均早于或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组。结论 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比较,单髁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时间明显加快,并且功能更加良好,说明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存在影响,这对我们制定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流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34例(41膝)人工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行HSS[5,6]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5~31个月),手术前HSS(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平均51分,手术后评分平均92分,手术优良率为91%。病人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对治疗重症膝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膝关节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指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仅限于单侧间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常见,大约占到所有膝骨关节炎患者的25%。针对此类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还有较大争议。 膝关节平衡功能:在人体中,平衡功能的保持需要神经、肌肉等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感觉信号的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信号的整合、控制运动等方面来完成。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包括有关节的位置觉及运动觉,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关节周围的感觉信号经处理后最终能够对关节的稳定极平衡功能发挥维持和稳定作用。 背景:单纯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上既可选择全膝关节置换,也可选择部分膝关节置换。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可靠的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并探究2种治疗方式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将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单髁置换组22例23膝,全膝关节置换组30例30膝。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评价早期疗效,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与全膝关节置换组相比,单髁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 < 0.001);②术后3个月,2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3个月Tecnobody本体感觉综合评分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提示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近期疗效均满意,但单髁置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上优于全膝关节置换。 ORCID: 0000-0001-7262-9850(谭彪);0000-0001-5443-6422(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牛津双柱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的25例(25膝)为UKA 组,男7例、女18例,年龄54~81岁;采用TKA治疗的25例(25膝)为TKA组,男6例、女19例,年龄47~8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时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据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U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13~43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2~36个月),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无患者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及翻修。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所需时间、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上明显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7.84±1.07)、(86.20±1.58)、(90.08±1.61)分,WOMAC评分分别为(12.44±2.95)、(11.20±2.33)、(10.44±1.47)分,VAS评分分别为(2.80±0.71)、(2.20±0.41)、(1.48±0.59)分,ROM分别为109.56°±8.38°、115.12°±11.72°、116.60°±9.14°;TKA组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2.56±1.16)、(81.80±2.12)、(85.64±2.38)分,WOMAC评分分别为(16.72±3.47)、(13.32±1.44)、(12.44±2.31)分,VAS评分分别为(3.32±0.80)、(2.80±0.65)、(2.48±0.51)分,ROM分别为102.80°±12.42°、108.40°±10.72°、110.20°±10.89°,两组术后HSS、WOMAC、VSA评分及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24/25),TKA组优良率为88%(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 P>0.05)。结论 与TKA相比,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本体感觉和满意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后外侧角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检均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中24例患者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0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后根据病情行辅助放疗。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与结论: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5.5±13.2)分(t=3.81,P =0.016,P < 0.0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40.7±2.2)分提高到(90.2±1.1)分(t =6.27,P < 0.01);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34.2±3.9)分提高到(80.8±1.9)分 (t =16.58,P < 0.01)。证实,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结合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取得较好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复发率较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定制型肿瘤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10月应用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膝关节周围肿瘤的1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9例;年龄27~76岁,平均51.4岁.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6例,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3例,均为股骨远端肿瘤.均行瘤段广泛切除国产骨水泥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结果全部15例随访14~9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免疫排斥、皮肤会死等近期并发症.1骨肉瘤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拒绝手术,术后16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18个月肺转移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截肢.所有患者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断裂、肢体短缩.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70~120°,平均89.4°,末次随访ISLOS影像评分24~31分,平均28.6分;骨肿瘤术后MSTS功能评分21~25分,平均22.8分.结论对膝关节周围恶性与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采用国产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支膝关节支组成的髌上区组,隐神经分支组成的内侧及髌下区组,腓总神经关节支组成的后外侧区组,胭丛神经组成的胭区组4组。4组神经在关节囊外分布有重叠交叉,但区域明确。深层的隐神经膝关节支、腓总神经膝关节支和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等神经支粗约1mm,位置表浅且固定,具有选择性切断的可行性。结论:TKA、膝关节镜等术中通过滑膜切除、关节支切断进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对降低髌股关节疼痛有合理的解剖机制;膝关节局部去神经化术对确诊局部皮神经瘤形成或神经支卡压等关节外源性疼痛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病例较少见而手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外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技术规范尚不统一。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外翻程度进行分组,选择个体化软组织松解、精准截骨、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年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膝关节协会评分、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EQ-5D量表评分,定期复查X射线片,观察膝关节有无松动和移位,并记录生存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2例患者(32膝),随访时间3-9年;②术后3年随访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年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协会临床和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评分要高于重度畸形组;③术后3年EQ-5D量表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EQ-5D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年不同畸形组别的EQ-5D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评分高于重度畸形组;④术后3年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不同畸形组别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不同畸形组别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轻度畸形组、中度畸形组骨关节炎指数低于重度畸形组;⑤患者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不同畸形组别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随访期内膝关节假体固定良好,未出现松动及脱位,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假体感染等情况发生,假体生存率为100%;⑦提示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及精准截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安全有效,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