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方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以脾肾亏虚为本,CKD进展至3~4期时,患者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瘀血浊毒内生,因此CKD 3~4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远方教授主张运用“健脾益肾,活络泄浊”法治疗CKD 3~4期,通过补益脾肾、活通肾络、通腑泄浊、芳香祛浊、解毒泄浊、降脂化浊等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等,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味苦,性寒,归大肠、胃、脾、心包经。大黄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广泛、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配伍、剂量和炮制方法可发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用于治疗因腑气不通、食积、热邪、痰湿、瘀血、肝郁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然大黄药力峻猛,掌握确切用法极为关键,否则有碍其发挥疗效。基于大黄的临床常用配伍,文章总结出以下运用规律:大黄在治疗腑气不通、食积时常配伍行气消食药、扶正温阳药;治疗热邪、痰湿时常配伍清热凉血药、化痰健脾药;治疗瘀血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行气止痛药;治疗肝郁时,常配伍疏肝柔肝药、健脾开窍药。运用大黄时,不同剂量、炮制方法及煎煮时间对应的功效各异。小剂量健胃,中剂量解毒,大剂量攻逐。生大黄峻泻,熟大黄缓泻,酒大黄升散走窜,大黄炭收敛止血,醋大黄活血化瘀。大黄生用,泻下功著。若取其清扬之气,薄其重浊之味,开水渍之须臾即可。文章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和注意要点两大方面对大黄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提炼配伍规律及要点,以期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黄在老年病中应用举隅刘海燕,朱佳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关键词大黄,老年病,治疗应用大黄苦寒,具有清热通腑,祛瘀泄浊及生新之功。而老年病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我们临床在掌握辩证的同时,合理配伍大黄,使补在动中,谷气得消,血脉流畅,常获显效。兹举...  相似文献   

4.
通腑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其类方亦疗效显著,值得深入系统规范化研究。通腑活血法奠基于汉代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时期张从正,完善于明清时期吴有性及吴鞠通,发扬于近现代诸多医家。收集整理历代通腑活血方剂46首,根据通腑、活血逐瘀、攻补之力、轻重缓急不同,可分为逐瘀泄热桃核承气汤类21首,泻热破瘀大黄牡丹汤类11首,破血逐瘀抵当汤(丸)、下瘀血汤类7首。祛瘀扶正大黄虫丸类7首;统计通腑活血方药物使用频次,提示大黄与桃仁分别为泻下通腑药与活血化瘀药中的高频药物,是通腑活血方常用药对。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广泛运用大黄,巧妙配伍。桃核承气汤和下瘀血汤突出大黄下瘀血、血闭,荡瘀逐血之功;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运用大黄破癥瘕、积聚;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己椒苈黄丸侧重大黄逐留饮作用;三承气汤利用大黄涤荡肠胃、推陈出新;茵陈蒿汤巧用大黄通利水谷;大黄甘草汤调中化食;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用大黄泄热消痞、安和五脏;大黄牡丹汤泻热通腑以清热解毒。张仲景还特别讲究使用大黄时的煎服炮制方法,生用突出泻下之力,多用于攻下,且入汤剂多后下;先煎以减缓泻下作用;渍用亦属后下,较后下作用弱之;酒制大黄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药物。经方在慢性肾脏病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包含大黄配伍的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对现代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在经方中运用灵活,配伍精妙,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对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复杂,总为本虚标实,标实以瘀血、湿热、浊毒内蕴为主,标实证既是脏腑亏损、功能下降的产物,又阻碍脏腑气化,导致慢性肾脏病缠绵难愈,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也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难点。标实不祛则正气难复,脏腑气化难以恢复。大黄味苦性寒,具有逐瘀通经、清热利湿、通腑泄浊的功效,配伍诸药切中慢性肾脏病的病机,既通利二便,给邪以出路,又通利六腑以调整脏腑气化,恢复正常功能。从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机入手,分析经方中大黄配伍的理论内涵,以指导大黄配伍在慢性肾脏病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贾英杰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提出"黜浊培本"防治恶性肿瘤的理论,浊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癌浊是在浊邪和正气先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夹杂毒瘀,胶结难化,发为肿瘤.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不同阶段、不同分期的结肠癌患者中,本虚浊实不断动态变化,临床应将舌脉与肠镜下表现相结合,从分消走泄、宽腑通肠多方面"黜浊",...  相似文献   

9.
大黄■虫丸乃仲景经方,方以大量破血逐瘀之品祛除积久之瘀血,复配伍生地黄、芍药以缓中补虚,现代医家多用其治疗顽固性瘀血。许陵冬主任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特点,认为肾络瘀阻贯穿于该病的全过程,运用大黄■虫丸佐治糖尿病肾病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生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指脾、肾两脏虚弱,标实主要指湿浊、水气、瘀血等浊毒为患,治疗以“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郑丽英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的病机关键为脾肾虚损,浊毒潴留,为本虚标实之病,存在着"虚、浊、毒、瘀"四大病理机制,以脾肾虚损为本,湿浊、毒邪、瘀血为标。其治疗遵循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活血祛瘀的法则,用药平和,慢病缓治,随证治之,每每取得显效。郑老师辨证施治强调:健脾益肾,培元固本;斡旋三焦,通调水道;化浊解毒,祛邪安正;急则治标,通腑泄浊。同时,郑老师再三强调在蛋白尿减少、肾功能好转、病情稳定后要特别注意善后调理,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2.
大黄性味苦寒,沉降,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力猛善行,自古就有"将军"之称.临床取其泻下攻积治疗大便秘结,已广为人知.大黄不仅具有泻下作用,还能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使用具有更广的临床作用,正如将军善于调配士兵,实施各种战术作战,大黄亦如此.在<伤寒论>中大黄出现在15首方中,分别与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补虚、解表、行气及利湿退黄药配伍应用.笔者对大黄配伍规律探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湖南中医杂志》2014,(8):85-85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王国柱教授。组成:红参10-15g,生大黄10-30g,丹参15~30g,生麻黄8-15g,五倍子15g~30g,墨旱莲15-30g。用法:水煎服,视病情每天1-2剂。功能:补元益肾、开宣通闭,活血祛瘀、祛毒利湿。主治:肾功能代偿期;慢性肾衰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兼湿热瘀血证。  相似文献   

14.
癌症为本虚标实之病,然病人常以气喘、便秘、高热等症为急,因此,在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中,宜遵"急治标,缓治本"原则,可酌情应用通腑法。通腑法能减轻多种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就肺癌咳喘者通腑降气、癌症便秘者通腑排浊、肿瘤热者通腑清热等三个方面浅析其在肿瘤疾病姑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并作以下总结:虽为"解实证之急",然并未脱离本虚标实之本质,在临床实践中,酌情适量应用,并兼顾扶正,获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轻微型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归属于中医"神昏""郁证""失眠""便秘"等范畴,其关键病机为"痰、瘀、毒"互结,以致腑气不通,脑窍蒙蔽,瘀毒内积;使用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法,可将肠道毒浊之气排出体外,以达开窍醒神之功。大黄煎剂(大黄30 g,乌梅30 g)具有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功,使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血氨,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探讨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机制有利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6.
邵朝弟教授针对慢性肾衰竭(CRF)瘀浊毒间夹、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四诊合参提出"固护胃气,通腑泄浊"的理论,主张内外合治,注重大黄的使用,组成治疗CRF的经验方-肾衰I号。善于使用不同大黄炮制品,并注重煎煮时间、给药途径和药物剂量,从而发挥大黄的多重功效,改善症状,恢复生化指标,延缓CRF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酒军白茅根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猛,酒制后可缓其峻烈之性,而解毒通腑、活血祛淤之功不减。李东垣说:大黄用酒炮治可使湿热毒邪从小便引出。白茅根清热凉血,通利小便。二者配合运用,能使湿热毒邪前后分消。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炎、胆囊炎证属湿热壅盛,热盛于湿、毒邪蕴结者,善选此二味与他药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后期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高;特别对反复发作的心衰,单纯采用西医治疗,不仅疗效差,而且副作用大。笔者应用扶正攻邪的方法,自拟补气利水汤并配合西医治疗本病,能迅速控制症状,缩短西医治疗疗程,防止复发与病情恶化。 本病是以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先虚、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的慢性虚损性疾病。肺气虚损,血运无力,瘀血内生,心脉瘀滞,影响肝对血液的调节功能,内郁外阻而致胁下痞块;同时,肺气虚卫外失固,外邪屡袭,恶性循环而致肺不能为脾宣发其精,聚而生痰、生湿;水停下焦,肾阳不足,浮肿、喘逆动则尤甚遂至。 自拟补气利水汤基本方组成:黄芪60g,甘草20g,淫羊 藿40g,水蛭30g,大黄18g,葶苈子30g,川芎、当归各12g。每日1剂,水煎服。临证时,急性期须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在症状稍稳定(一般3~6d)后,才可单纯用此法。 本方重在补气利水,攻补兼施。方中黄芪、甘草补肺脾之气;淫羊藿有补肾助阳、纳气平喘之功;水蛭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配大黄加强活血,且通过泻下通腑的作用,肃降肺气、平喘降逆,又能荡涤体内痰浊、瘀血等,祛水消肿;配黄芪益气活血;葶苈子泻肺涤痰、利水消肿;当归、川芎理气活血兼补血,祛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文献报道中的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2005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中药方别,对其中药使用频率、剂型及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检索到有关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文献报道116篇,应用处方明确的中药方剂66个,涉及中药89味;②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所用的药类依次为泻下、化痰、活血、息风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大黄、芒硝、胆南星、枳实、栝楼、石菖蒲、桃仁、牛膝、钩藤、厚朴、甘草等,另外补虚药、开窍药的使用率也较高;③通腑法临床中多应用于中风病急性期,剂型和给药途径以汤剂口服为主。结论: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可分为化痰通腑、活血通腑、滋阴通腑、泻热通腑等,通腑方药治疗中风病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为治疗中风病的新药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癌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利五脏”,其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的功效。因其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大黄以通为用,适用范围较广,魏师临证喜用制大黄,取其缓下积滞、不伤正气之功,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发挥其特长,治疗诸多疾病,屡奏佳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