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明清时期23部妇科典籍中治疗带下病的文献,提取方剂及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证型频次、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频次≥15)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191首方剂,涉及证型17种、药物185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频次)分别为当归(73)、甘草(66)、白芍(65)、茯苓(56)、白术(49);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类别(频次)分别为补气药(204)、补血药(184)、清热药(151)、温里药(111)、利水渗湿药(94)。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42味,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主要归脾、肾、肝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9个核心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重视脾、肾、肝,用药多以祛湿、清热、疏肝、温里、补气血为法,注重攻补兼施,平调寒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淋浊的医案,探讨叶天士治疗淋浊的用药特色。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叶天士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首方剂药物105味,用药总频次是295次,平均每方用药少于7味,高频使用药物共18味占47. 8%。药性最高频为寒性,药味最高频为甘味,药效最高频为补虚,归经最高频为肾经,聚类分析得到4组多味药物聚合组和7组药对聚合组。关联规则得到6组药对关联组和1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叶天士认为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并提出了奇脉病的概念以治疗淋浊,数据挖掘中得出的高频用药、药对及药物组合为其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痿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的痿证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58首方剂,药物135味,总用药频次439次,高频使用药物共24味,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对聚类组及4组多味药聚类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组药对关联组和9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可体现叶天士辨治用药特色,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研究文献,采集纳入文献处方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及功效、性味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95篇,涉及方剂114首,药物17类、115味,药物使用共1167次。使用频次前5位药物分别为丹参(74)、黄芪(60)、半夏(55)、茯苓(53)、当归(52);使用频次前3位药类分别为补虚药(299)、活血化瘀药(230)、清热药(133);药性以温性(491)和寒性(410)为主,药味以甘味(650)、苦味(548)、辛味(379)为主。对使用频次大于20的21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组药对和5组多味核心药组。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9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等为主,常用药物有甘温药黄芪,辛温药半夏,苦寒药丹参、红花。  相似文献   

5.
目的:借助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研究明清时期慢性肾脏病(CKD)证候类型、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各家医案,整理CKD相关医案构建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组方用药、症状、证素进行频次统计分析;SPSS Modeler 14.0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医案175例,涉及233味中药、115个症状、7个病位证素和16个病性证素。药物使用频次≥平均频次药物62味,其中高频药物是茯苓、泽泻、甘草、熟地黄、牡丹皮、黄柏。药物关联规则将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70%,得到二阶关联组合24项;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90%,得到三阶关联组合23项。复杂网络生成的核心组方为泽泻、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甘草、白术、陈皮、牡丹皮。系统聚类得到茯苓、泽泻、熟地黄、牡丹皮等14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2个公因子。频次分析CKD病位证素以肾、脾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湿热、水停为主。结论:CKD多为...  相似文献   

6.
杨忠  赵欣  邓萌 《光明中医》2023,(12):2259-2263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用药经验。方法 搜集120名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医案,建立数据库,提取方药信息,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77首方剂,涉及中药207种,总频次为1241次,高频次药物为甘草、白术、半夏、白花蛇舌草、黄芪等,用药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为脾、肝、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甘草”“甘草-黄芪”等多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8组聚类组合和2组聚类方。结论 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消食和胃、化痰散瘀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挖掘卢秉久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采集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其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出有效方剂100条,涉及中药159味,累计使用频次为1333次。使用频次≥30的中药有11味。药性主要为温性药,药味主要为苦味,多归于脾、肝二经。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核心药物组合共12组;经复杂系统熵聚类法处理后得到22组可以用于新处方聚类的药物组合,并得到新处方11首。结论:卢秉久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健脾为主,疏肝为辅,对于主要兼证采用淡渗利湿、清热燥湿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鹏  张娥  张运克 《河南中医》2023,(4):552-55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通玄复言法在明清方书中治疗中风失语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收录的30部明清方书,双人独立在Excel软件中录入通玄复言法治疗中风失语的处方,筛选高频中药并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通玄复言理论治疗中风失语的辨证组方规律。结果:明清方书中通玄复言法治疗中风失语的方剂共105首,纳入中药191味,总频次1 090次,通玄复言法立方中高频(频次≥10次)中药有茯苓、半夏、当归、人参等34味,核心(频次≥20次)中药有19味。核心中药药性分析发现温性甘味、归心肺肾经药物最多,功效分类以化痰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补气药为主。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人参与甘草、半夏与胆南星等10组药对组合,并挖掘出解语丹、地黄饮子、涤痰汤核心方剂;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半夏与胆南星关联度较高;使用规则分析发现半夏和胆南星相配伍可提高方剂的临床有效性,具有临床配对关联意义。结论:通玄复言治疗中风失语立方规则为理气活血、开窍补虚、泻火祛痰,得到理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近10年内收录的关于中药治疗DGP的相关文献,收集相关验方用药,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筛选出的109个中药处方,其中高频药物共44味,高频组合共20对,确定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8对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能更好的探索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用药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复方中药研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用药规律,基于此探索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学术思想及用药机制,为中医药治疗KOA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门诊治疗KOA的处方用药,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构建方药数据库并对药物性味、主治功用进行频次分析,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2.0和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筛选治疗KOA的高频药物及药对,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呈现高频药对之间关联规则,之后经Cytoscape可视化升级。结果 (1)共收集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KOA的成方585首,使用药物127味,用药总频次达8 410次;方药剂型多采用传统剂型汤剂,用药以植物药居多;药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药性以温性居多;五味中最为常用甘、辛类药物;归经多属肝、肾两脏;(2)从127味中药中选取使用频次在70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有33味,其药效及性味归经与总数据趋势基本相符;(3)系统聚类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类;(4)关联规则挖掘出2味药有效组合11组,3味药有效组合15组,4味药有效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Apriori算法与系统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治疗克罗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临床治疗克罗恩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克罗恩病的文献,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 Modeler 18、SPSS Statistics 21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90篇,提取有效处方117首,使用频次排名居前5位的中药是白术、白芍、茯苓、黄连、当归;对高频药物进行分析,以苦、辛、甘味,温、寒性药,归脾、胃经药物居多。按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个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5类组合方剂。结论:中药白术为治疗克罗恩病的核心药物,健脾祛湿、清化湿热、行气调血功效组合为常见的中药组合,为克罗恩病的中药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来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内服方剂,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TCMISS)对筛选出的101个方剂中的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核心用药特点、配伍规律以及高频用药剂量,挖掘出了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方组合。其组方用药规律阐明了治疗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活血药、滋补肝肾药为主,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化痰祛湿、平肝潜阳通络、益气活血养血。旨在总结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单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和疗效显著的高频用药剂量,探讨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古代治疗痿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中主要治疗痿证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系统、SPSS Modeler 14.1软件从单味药频次统计、归经统计、关联规则、聚类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对搜集到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17首,包含药物264种,其中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牛膝(81次)。药物归经以脾、肾经为主。共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牛膝-熟地黄”“当归-人参”“甘草-人参”等。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可聚为4类。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包含牛膝、当归、熟地黄、黄芪等药物。结论:中医药治疗痿证标本兼顾,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祛湿、活血药等以祛邪。用药上,以牛膝、熟地黄、当归等为基础药物。以脾肾为主要脏腑辨治痿证符合古代治疗痿证用药规律。提炼出的核心处方具有补益气血、补肾填精等功效。  相似文献   

16.
杨晗  林飞  陈媛媛  陈婷婷  刘小琴  崔树娜 《新中医》2021,53(22):120-124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 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 年2 月1 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 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的频次、功效、性味、归经等,通过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以及熵聚类分析法对出现药物的关联规则及新方组合进行客观分析,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对新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89 首,共计中药162 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 味中药分别为黄柏、冰片、土茯苓、薏苡仁和白花蛇舌草,重在清热与祛湿。四气则以寒占绝对优势,五味则以苦、甘、辛味为主,而归经又以肝、脾、胃为主。利用关联规则挖掘得到新方组合4 个,高频药物组合20 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责之湿邪,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湿与热经常合并出现,组方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目标数据库,筛选出中药复方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文献,提取复方内容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22.0软件对药物进行用药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131首,共使用中药158味,高频使用药物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使用频数最多的5味药物为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当归。复方中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苦、辛、甘为主,药物归肝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共获得药物组合21条,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获得5个聚类组合。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多以清热燥湿为主,辅以补益肝肾、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法。  相似文献   

18.
吕楚昕  陆曙  彭健 《光明中医》2023,(2):253-25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 遴选并整理陆曙教授治疗不寐医案804个,提取处方700首,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中关联规则的分析、k均值聚类算法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不寐处方共涉及中药173味,总结了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律。结论 陆曙教授治疗不寐多用补益、清热、理气之品,体现补其不足(柔肝健脾、养心安神),损其有余(清热化痰、行气解郁)的治疗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暑病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叶天士辨治暑病的经验,不仅为现代临床辨治暑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暑病医案54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和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在54例暑病医案的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3种;症状203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27个;药物97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44味,《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物82味。(2)得到药-药二阶关联16组,三阶关联32组,四阶关联12组,五阶关联2组;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8组。结论:叶天士所论暑病,包括暑温和暑湿两大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暑病,以气分证居多,病位涉及肺和脾胃,以暑热壅肺、暑湿阻滞脾胃为常见证;暑邪深入营血,病位涉及心、肝、肾,以出血、阴伤、动风、神志异常为主证。治疗暑病以清热祛湿、顾护津气为基本原则,善用祛湿药对,治湿三焦兼顾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痢疾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 根据《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痢》所记载的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算法进行统计。结果 收集并筛选出治疗痢疾的方剂115首,共涉及药物110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频次≥30次)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黄连等;药性方面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常归脾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高频次药对有黄连-黄芩、茯苓-泽泻,茯苓-白术等;聚类分析得到五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叶天士辨治痢疾时,用药主以甘温,佐以苦、辛,注重脾、胃同治,同时重视湿热、气虚、痰湿、阳虚等证候,立足中州脾胃,清热与除湿并重,多以辛开苦降、酸苦泄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温肾健脾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