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80-18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卵巢及睾丸卵黄囊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学显示AFP(+),AACT(+),PLAP(+),CEA局灶阳性,EMA(-),HCG(-),CK(pan)(++),ABL/PAS染色示玻璃小滴阳性。结论:肿瘤由多种成分组成,形态多样,出现内胚窦样结构及卵黄囊样结构等,需与胚胎性癌、透明细胞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8例卵巢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理特征 ,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 ,内胚窦样结构 ,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 AFP(+) ,AAT(+)。结论 :多取材 ,全面观察易正确诊断 ,测定血清 AFP水平对确定肿瘤性质 ,监控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恶性卵黄囊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女,20岁. 因下腹痛伴腰痛1 wk,查体发现盆腔肿物入院. B超:盆腔实性占位,异常低回声. CT:盆腔多发实性占位. 血HCG>12 U/L. 血AFP 3000 μg/L. 术中见右卵巢肿物,12 cm×11 cm×8 cm,界限清楚,质硬,蒂部扭转54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2例YS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等方法来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YST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睾丸肿大或CT发现纵隔巨大肿块.组织学改变镜下见肿瘤组织呈现网状结构、S-D小体结构和伊红染的透明小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显示:22例AFP阳性(100%),22例CK(Pan)阳性(100%),15例PLAP阳性(68%),13例CEA阳性(59%),17例PAS(77%)阳性,HCG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S-D小体结构和免疫组化AFP阳性表达在Y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恶性卵黄囊瘤(Malignant yolk 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卵黄囊癌(Yolk sac carcinoma)、Teilum氏瘤等,国内报道约100例。本文报道12例如下。一、肿瘤发生部位 12例中,发生于卵巢者10例,睾丸2例。其中左卵巢7例,右卵巢2例,1例侧别不清。肿瘤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8例卵巢卵黄囊瘤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该瘤好发于青少年妇女,多为10~20岁.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痛为主.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11例做AFP放免测定均为阳性.术后AFP测定有助于判断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0.
卵巢卵黄囊瘤又称卵巢内胚窦瘤 ,是恶性度很高的生殖细胞肿瘤 ,预后差。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术后即使获得痊愈 ,却因此丧失生育能力。近 2 0年来 ,随着有效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 ,对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开始试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并取得了满意的持续缓解率 ,初治病例的存活率提高到 85 .2 % ,复发病例存活率为 4 5 .7%。我院1986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 17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 ,现就不同治疗方法与存活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治疗方法与预后关系。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婚育情况  17例年龄 11~ 4 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卵黄囊瘤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鉴别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73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进行肿瘤标本切片HE染色;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随访方法实行患者资料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为6个月~61岁;肿瘤直径1~28 cm;肿瘤多为囊实性,切面为筛孔与实性相间的多彩状;镜下可见网状微囊结构、透明小体与无定型的基底膜及黏液瘤样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glypican-3(93.8%)、甲胎蛋白(AFP,96.6%)、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86.5%)和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100%);随访患者中8例复发,14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统计发现Ki-67增殖指数≥50%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50%患者的5.091倍,男性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09~6.67,P<0.05)。结论: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中于性腺位置发病常见,其镜下病理学结构多样,可根据特征性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卵巢卵黄囊瘤以往被称为内胚窦瘤,因其组织形态酷似啮齿类胎盘内胚窦结构,但因人类无此结构,却有类似人胚卵黄囊结构,故Huntington(1970)称卵黄囊瘤,本瘤多认为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多潜能胚胎细胞向胚外的中、内胚层衍化为卵黄囊瘤内的各种成分。本瘤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本瘤在组织学发生、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特征性,我们近20年收治8例卵黄囊瘤,复习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光镜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卵黄囊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恶性卵黄囊瘤25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鸿兴 《上海医学》1990,13(5):261-264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我院共收治恶性卵黄囊瘤患者13例,均做病理检查,组织结构复杂,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 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  相似文献   

16.
李艳菊  马超  高翔 《河北医学》2016,(7):1111-1114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卵黄囊瘤患者60例(观察组)与正常健康人60例(对照组),选择两组的卵巢新鲜标本进行 FASN 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调查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SN 在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 FASN 在观察组的阳性表达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60例卵黄囊瘤组织中,FASN 的表达在不同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N 在卵黄囊瘤中呈现高表达状况,能有效反应卵黄囊瘤组织的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与卵黄囊瘤病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鉴别诊断要点,为YST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 YST的患者16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16例患者YST发生于睾丸4例,卵巢6例,性腺外6例。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S-D小体,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外有透明小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6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均阳性,8例人胎盘碱性磷酸酶、白细胞表面抗原CD99阳性,1例癌胚抗原局灶阳性,12例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所有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阴性。结论:YST临床较为少见,发生于性腺外更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而与其发生部位有关,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甲胎蛋白对于YST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十分罕见,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文报道了一例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对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可能彻底手术切除加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十分罕见,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文报道了一例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对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可能彻底手术切除加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卵黄囊瘤来源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又名内胚窦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恶性程度高,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晚期可发生血行播散,以肝、肺为常见[1-2].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卵巢卵黄囊瘤发生弥漫性肝转移的危重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