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胀是中医四大疑难病证之一,致病原因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症状纷纭繁乱,且会合并昏迷、血证等危急症侯,治疗往往顾此失彼,疗效自然欠佳。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脏腑虚者愈虚,气、血、水壅结腹中,水湿不化,实者愈实,故本...  相似文献   

2.
三焦功能与结构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看法不一,三焦问题被认为是自《内经》以来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然统观诸家之言,争论焦点有二:一是三焦应属何物?二是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对三焦问题的讨论,不仅要弄清三焦基本概念及其生理功能和  相似文献   

3.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本文分别介绍了三焦总的功能和三焦各自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该文结合再生医学,从筋膜学角度重新认识了三焦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了三焦归属六腑却有统调五脏功能的原因,使三焦功能有可以依附的结构,为中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三焦考辨     
历代对三焦形态部位的认识,可概括为七种说法:(1)有名无形说(《难经·三十八难》、《千金方》等);(2)三焦即网膜说(陈无铎、唐容川等);(3)三焦相当于淋巴系统说(章太炎);(4)“焦”即脊椎之“椎”字(《灵枢·背腧篇》、何梦瑶等);  相似文献   

6.
三焦和三焦经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焦和三焦经实质的探讨孟竞璧(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古代医学家在两千年前,通过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生理功能、食品营养吸收、代谢和排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采用宏观的分析观察、归纳整理以及逻辑推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性创造。...  相似文献   

7.
鼓胀多因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七情内郁、劳欲损伤、感染湿热虫毒以及由于黄疸等病失治、误治,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湿互结,停于腹中而成。  相似文献   

8.
认为三焦概念的提出是出于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三焦并没有具体形态,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根据三焦的功能,上焦应为呼吸系统毛细血管,中焦应为消化系统毛细血管,下焦应为泌尿系统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性结构看肝在三焦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医理论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故在中医学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很多有关人体结构的争论,如三焦的划分、命门的实质、肝的位置等等。其中有关肝在三焦中的归属问题,或  相似文献   

10.
朱翠玲  衡百川 《河南中医》2013,(12):2065-2066
从古至今,三焦学说都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学者认为三焦有以下几种:即形态三焦、部位三焦、功能三焦、辨证三焦。以五脏为基础,通过结合三焦之体和用,从气化方面来论治,能使这一理论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宋健 《江西中医药》2008,39(1):41-41
鼓胀病为中医的四大顽症之一,也是现代医学上的疑难病症,笔者师从于孙守才教授及常占杰主任医师,学习中医肝病的治疗,在前贤对于鼓胀论治的基础上,聆听老师教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自己运用中医治疗鼓胀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六腑三焦的功能与部位三焦的协调性出发论治脾胃病,主张辨证时首辨六腑三焦是否通畅,其次辨部位三焦之中焦是否和健,以燮理三焦、补益中气为主要治法,方用小柴胡汤、三仁汤、丹参饮、四君子汤加减,旨在通三焦、祛痰湿、调气血、安脾胃、调脏腑。  相似文献   

13.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与三焦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明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12-1312,1314
  相似文献   

14.
三焦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病理改变是水液运行失调.笔者用针灸治疗水液为患疾病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是靠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完成的.如平衡失调必然导致水液为患,故《类经·藏象类》说:“上焦不治则水犯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经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相似文献   

15.
“鼓胀”源于《黄帝内经》,由于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尚且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传统医学在“鼓胀”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祖国传统医学由中医学及民族医学组成,主要阐述传统中医学与壮医学两者在“鼓胀”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区别,以期能从不同的传统中医学体系中发现治疗“鼓胀”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三焦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后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再度阐述。在现代科学研究体系下形成了以现代解剖学理论为基础的认识,认为三焦即淋巴、肠系膜和以离子通道理论为基础的认识,认为三焦是存在于所有脏器组织上的共有通道。在中医藏象理论体系下,对三焦基于整体化的多层次认识,不同层次的三焦有其对应的功能结构属性。三焦的临床应用上,现代学者的研究多以某类疾病的论治为切入点。针对肿瘤、代谢综合征提出了多脏器功能失调的认识,针对便秘、心衰、肾衰等提出了相对单一的证候认识。在整体观念下,三焦的功能分而为三,实为一体,其所呈现的就是整体动态化的人体机能。对于人体机能而言,现代研究则有越来越淡化整体动态性的研究趋势。三焦功能失常不应是一个独立分割的某部某脏某腑的功能性失常,而应是人体的系统性功能失常。因此,对于三焦的研究应立足宏观,以三焦一体化为视角,把握三焦的生理特点,深入探究三焦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三焦通道不畅,气血、痰饮等阻滞,津液运行道路受阻,导致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发生;三焦气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津液布散代谢等功能失常,导致SS发生.从三焦辨证论治SS应分清主次,合而兼顾.燥邪易损上焦肺阴,在SS中常表现为口、鼻、咽、舌、皮肤皆干燥,伴有干咳.中焦不通,则精微不能上荣,全...  相似文献   

18.
三焦理论自创立以来 ,一直是中医脏象学说研究的疑难之处 ,自《难经》开始即对此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研究 ,众说纷纭 ,悬而未解。由于三焦学说对中医论治起着很大作用并至今仍在指导临床 ,因此研究三焦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研习古今文献 ,结合现代医学重大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新的内分泌器官这一新理论 ,重新认识三焦 ,并在此与同道探讨。1 三焦学说源流三焦的概念 三焦源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1〕:“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禀之本 ,营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转味而出入者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焦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AD患者32例和健康老年人30例。AD组给予三焦针法,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和外关,健康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利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老年性痴呆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价AD患者针刺前后的认知功能、非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细胞数量、CD4~+/CD8~+比例、免疫球蛋白(IgG)、白介素(IL)-1β、IL-2、IL-6、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针刺后AD组MMSE评分升高,CDR、ADAS-cog、ADL评分降低(P0.05)。与健康组比较,AD组CD3~+、CD8~+T细胞数量减少,CD4~+T细胞数量增加(P0.05),针刺后CD3~+T细胞数量增加(P0.05)。与健康组比较,AD组IL-1β、IL-2、IL-6、IFN-γ水平增加(P0.05),IgG未见明显改变(P0.05),针刺后以上细胞因子水平降低(P0.05)。[结论]三焦针法可能通过调节AD患者的免疫功能而改善其痴呆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从三焦论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指出三焦在消渴中的重要地位。方法:以历代文献为对象,研究、分析三焦与消渴的关系。结果:三焦与消渴在病位、病机上有密切关系。结论:论治消渴当在三焦出发,并重视其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