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歼击机噪声对人听力及工效的影响.方法 ①检查103名歼击机飞行员和62名地勤人员的听力.②测试18名歼-8D飞行员在飞机噪声暴露前、噪声暴露(40 min)后0.5 h、1.5 h和15 h的听力.③用汉语话音短语作为工效学指标,测试30名受试者在3种条件下,识听56个歼击机座舱显示信息汉语话音短语的成绩.结果①103名飞行员中,50名有高频听力损失(占48.5%),16名有语频听力损失(占15.5%);62名地勤人员中,43名有高频听力损失(占69.4%),13名有语频听力损失(占21.0%).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高频听力损失的“V”型凹陷在6000 Hz.②飞机噪声对飞行员的暂时性听阈偏移有明显作用,噪声暴露后1.5 h,飞行员的暂时性听阈偏移有恢复的趋势,噪声暴露后15 h,飞行员的暂时性听阈偏移已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但大部分频率的听力还未恢复至噪声暴露前水平.③30名受试者在3种条件下识听56个汉语话音短语的成绩:安静环境中佩戴无源耳罩最高,模拟飞机噪声环境中佩戴无源耳罩最低,模拟飞机噪声环境中佩戴有源耳罩居中,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歼击机噪声大,能引起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听力损伤,并导致工作绩效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面向星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工程应用需求,探索物化再生生保与生物再生生保技术的整合方法,考察多乘员、中长期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运行规律。方法设计并建成具备环境控制、物质循环以及应急生保功能的大型密闭生态循环系统试验平台,并通过拟人试验(40 d)与载人试验(180 d)的流程设计,量化考核物质循环从物化再生逐渐过渡到生物再生并维持平衡的协同匹配规律。结果 220 d的全封闭试验期间,密闭系统内环境参数控制在安全水平,基本实现人和植物生存环境的独立有效控制;载人试验期间物质流循环总体平稳,实现大气和水的100%再生,食物闭合度达到55%,同时可资源化固废回用率达到87.7%。结论验证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全流程构建模式,积累了建设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工程化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噪声暴露后中等水平噪声环境对豚鼠听力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雄性健康白化种红目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B、C和D组分别于110dB SPL白噪声暴露4h后继续84dB SPL噪声暴露4、8、24、0h;E组为空白对照,不施加噪声暴露.噪声暴露前1d、暴露后1d和7d进行3次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测定.测试完毕后,取血浆测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结果 强噪声暴露后,D组豚鼠出现噪声性听力损失.噪声暴露后1d和7d,A、B两组DPOAE幅值较D组升高,尤其表现在高频部分,而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噪声暴露后7d,与E组相比,A、B两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P<0.05).与D组相比,A组MDA含量增加(P<0.05).结论 强噪声暴露后,84dB、4h和84dB、8h的声环境可促进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恢复,尤其是高频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4.
飞行员良好的听觉功能是保持正常空中通讯、保障飞行安全以及完成飞行任务的首要条件.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极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因此,制订招收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体格检查听力标准,早期培养其听力保护意识,采取各种形式的防护措施,减少驻舰时的听力损伤,对今后的安全飞行及执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招收标准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前言 早已发现,在军事及工业环境中危害噪声是引起暴露在噪声下的雇员听力丧失的原因。同样,暴露在不同的神经毒性工业化学物如甲苯下的工人也会出现听力的损害。最近文献报道,有害噪声及甲苯对耳损伤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可加速及加重听力的丧失。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同时暴露在甲苯及有害噪声下的工人与仅仅暴露于有害噪声下的工人比较,是否会增加听力丧失的危险。方法 采用一项回顾性组群研究设计,比较了有相似噪声而没有接触甲苯的工人和同时受甲苯及有害噪声作用工人的听力,以确定对耳损伤可能的协同作用。对来自Kelly空军基地的1500余名雇员的记录及150个生物环境工程工厂的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保障措施,探讨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下营养代谢变化规律。方法招募4名受试者进入密闭舱开展180天受控生态环境实验,实验期间分别收集4名受试者的晨尿。运用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检测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筛选密闭环境下显著变化的代谢物,研究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对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并通过代谢通路分析识别密闭环境下的代谢变化。结果共有70个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反映了密闭环境下对人体蛋白分解、能量代谢、脂质氧化、肠道菌群结构等的影响。结论长期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下人体小分子营养代谢产物发生了变化,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营养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fNIRs研究噪声环境下脑力负荷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噪声环境下操作者的脑力负荷(mental workload,MWL)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心电、皮肤电和脉搏波多种生理测量手段结合脑力负荷敏感脑区的氧合血红蛋白幅值变化、主观量表评价和脑力负荷评估模型输出来评估噪声刺激下操作者的MWL变化。选用16名参试者完成中性图片N-back任务,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噪声环境采用(80±3)d B,对照组的外界声源控制为45 d B以下。结果在同一任务负荷状态下,噪声环境中参试者的脑力负荷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中噪声组2-back任务诱发的脑力负荷水平等同于对照组3-back任务诱发的脑力负荷水平,但其在3-back任务阶段脑力负荷仅略高于对照组的同等任务阶段。结论参试者在噪声环境下执行同等工作记忆任务时脑力负荷水平可以提高,但任务难度较高时提升幅度降低;利用fNIRs监测大脑前额叶皮层血氧生理参数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噪声环境下的脑力负荷变化,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某型军用直升机噪声刺激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变化特点。方法35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95dB(A)组,105dB(A)组,115dB(A)组和120dB(A)组。对照组不给予噪声刺激,其余4组给予相应强度噪声刺激,每天4h,共刺激5d。采用ABR、DPOAE对豚鼠噪声刺激前后听力进行测试。结果随着噪声刺激强度增加,豚鼠ABR阈值升高,80dB处Ⅲ波潜伏期延长,DPOAE幅值下降。95dB(A)和105dB(A)组豚鼠听力约在噪声刺激后3~5d逐渐恢复,115dB(A)组豚鼠大约在5~7d听力逐渐恢复,120dB(A)噪声刺激后7d豚鼠听力仍未恢复正常。结论随着噪声刺激强度的增加,豚鼠听力损伤加重,听力恢复的时程延长,恢复的可能性减低。军用直升机噪声暴露对豚鼠听力损伤具有明显的损伤剂量依赖性和恢复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并验证满足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中大气、水以及食物循环需求的植物部件,探索多种高等植物高效生产模式,评估植物连续生产能力。方法以人的营养需求为基础,设计植物栽培面积及种类;通过2人30天CELSS试验平台筛选出适应密闭环境的植物种类,在"绿航星际"-4人180天CELSS集成试验中对植物的生长及生产能力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25种适应CELSS的植物并优化了栽培条件,评估和比较了不同类植物的生产能力及收获指数,部分粮食及油料作物产量未达预期。结论设计并验证了植物部件在CELSS中的长期运行能力,证明平衡阶段195.36m2可以满足该系统中乘员55%的食物需求,其中28.5m2的种植面积可以完全满足4人对新鲜蔬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急进高原人员发生高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的特点规律,初步探讨CSA的发生程度与特征性生理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人.所有受试者急进3800 m高原环境,低氧环境暴露48d.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10 d,在常压低氧舱内进行连续10d(每天210 min)的阶梯式低氧暴露训练;供氧组:进入高原后前10 d,受试者实施阶梯式低氧暴露方案;对照组:不做任何措施进入高原.试验过程中,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设备对受试者进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并对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量. 结果 ①高原低氧环境暴露的48 d内,12名受试者CSA指数均值先呈上升趋势,第18天升高至最大值9.62次/h,之后呈下降趋势,第48天降低至2.72次/h;CSA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到第16天达到最大值(41.67%),然后不断下降,到第48天达到8.33%.②低氧暴露前10 d,与对照组比较,预习服组和供氧组受试者CSA发生率降低(x2=12.984、12.984,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CSA指数均值小于1次/h,对照组CSA指数均值均大于1次/h.③受试者CSA指数均值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47、0.934,P<0.01). 结论 阶梯式低氧暴露措施可明显提升睡眠质量;CSA可作为人体高原低氧环境习服或慢性高原病发生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最大长序列刺激的听觉诱发反应信噪比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出应用MLS方法后反应信噪比的变化公式,探讨不同阶数序列、刺激率和噪声条件下,最大长序列阶数和刺激率等参数与听觉诱发反应信噪比变化和还原质量的关系,并验证推导的理论公式。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还原不同刺激参数和噪声环境下的听觉诱发反应,并讨论其信噪比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噪声环境和刺激率不变的情况下,信噪比的提高与阶数成正比;在噪声环境和阶数不变的情况下,信噪比的变化与刺激率成反比。结论在已知反应先验知识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理论公式可较为准确地估计还原反应的信噪比变化情况,为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最大长序列提供选择依据,并可为高刺激率下听觉诱发反应及听觉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实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携有人神经营养素-3(human neurotrophin-3,hNT-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NT3)导入豚鼠耳蜗内,观察其对噪声损伤模型动物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0只听力正常豚鼠测听后暴露于剂量为130dB SPL×5h的稳态强噪声,暴露后第3天经耳蜗底周鼓阶骨壁钻孔向外淋巴腔内导入目的基因或人工外淋巴液(APF).动物随机分为3组Ad-NT3 14天组(T-14d,n=10),Ad-NT3 2个月组(T-2m,n=10)和APF组(C-2m,n=10).暴露后于第14天和2个月分别测试听性脑干诱发电反应(ABR)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结果显示,暴露后第14天各组间听阈无明显差异;暴露后2个月,Ad-NT3组ABR阈移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00dB SPL短声刺激的CAP-N1潜伏期与CAP阈值均有所恢复.提示Ad-NT3蜗内基因治疗对噪声性听觉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中等强度噪声对于人对隐藏图形和速度估计作业绩效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在85与95dB(A)分别暴露2小时,进行了隐藏图形和速度估计作业任务测试,并与50dB(A)暴露2小时作自身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比较,在95dB(A)噪声条件下暴露2小时,隐藏图形作业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延长(P<0.05),反应时绩效及综合绩效显著下降(P<0.01);速度估计作业的正确率显著下降(P<0.01),错误的主要成分为低估比例显著升高(P<0.01)。但85dB(A)噪声条件下暴露2小时,仅隐藏图形作业的综合绩效下降及速度估计作业的低估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试验85与95dB(A)两种强度噪声条件下暴露2小时,对隐藏图形和速度估计作业任务的绩效有一定的影响,表明在目前以保护听力为目的的卫生学标准容许范围的噪声强度,对较为复杂或脑力负荷较大的作业任务的工效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隔音罩前后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噪声水平,及对采取传统听力保护措施的受试者听功能的影响,评估新研发的隔音罩的降噪效果。方法测试并对比使用隔音罩前后各MRI序列的噪声水平差异,评估隔音罩的降噪效果。分别测试并对比未使用隔音罩(对照组,50例)和使用隔音罩(实验组,50例)两组志愿者MRI检查前(24h内)后(20min内)的听功能阈值,评估受试者听功能受损情况;对听阈增高者于25天后行听功能复查,评估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使用隔音罩后MRI各序列噪声水平明显下降,降噪幅度为9.6~21.6dB(A)。对照组MRI检查后左右耳的听功能阈值明显高于检查前(L:P=0.013;R:P=0.001),复查结果与检查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P=0.124;R:P=0.451);实验组MRI检查前后左右耳听功能阈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L:P=0.075;R:P=0.403)。对照组与实验组左右耳听功能阈值比较,MRI检查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min=0.321);MRI检查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max=0.004),对照组左右耳听功能阈值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隔音罩能明显降低MRI系统听性噪声,有效保护受检者的听功能,应积极投入使用以减少受检者的噪声暴露。  相似文献   

15.
某些特殊环境下,噪声是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笔者对某舰长远航3个月前后机舱官兵听力变化进行了调查,观察长远航连续噪声暴露对其听力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基本资料: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的医院船21名机舱官兵,全部为男性,年龄21~38岁,平均26.7岁,工作年限2~19年.航行期间,每位官兵轮流值班,4h1个班次,共4个班次轮流值班,即工作4h,休息12 h.航行前及航行3个月后在同一条件下用同一台Madsen艾特拉型听力计进行听力测试.测听室设在相对安静的房间,本底噪声45 dB.测试前检查受试者外耳道通畅,鼓膜正常,鼓室压图为A型曲线.所用声阻抗仪为Madsen Zodiac 901型.舰船机舱内属于高温、高噪声环境,噪声强度为104~109 dB,即便停靠码头期间,由于舰船供电等需要,噪声也无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6.
前言 振动听觉病(VAD)存在于那些长期暴露在低频(<500Hz)、高强度(>90dB)的噪声中的航空工业职业人员。这种疾病伴有较高的呼吸系统感染的易感性。这里我们研究正常鼠长期暴露在这类环境应激下是否会导致免疫功能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通过动物脾的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来体现的。方法用流动血细胞计数器分析BALB/c鼠的脾淋巴细胞,这些鼠在三个月内暴露在低频、高强度噪声中共计  相似文献   

17.
固态胺CO2控制系统试验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验固态胺CO2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考核系统与舱内环境的匹配性及工作协调性。方法在逼近真实负荷条件下,在模拟试验舱内进行了15d连续试验,测量并定时记录直接反映固态胺CO2控制系统对舱内大气与环境影响及控制的主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化评价系统的性能。结果系统解吸的平均功率500W,平均排湿量为46g/h,3名乘员生活的舱内CO2浓度最高不超过0.6%,在所定的温、湿度控制条件下,舱内温度维持在25℃、相对湿度在45%。结论系统的,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流程改进方案合理,既实现了废热的合理利用,又满足了密闭舱内环境对系统的温、湿度的限制,系统无故障工作15d,已具有进行长时间工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窄带噪声暴露对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豚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105 dBA组、110 dBA组和115 dBA组,暴露时间均为3 h,实验均采用窄带噪声,中心频率4000 Hz,带宽1000 Hz.噪声暴露前2 d及暴露后15 min,采用Smart OAE测听系统检测各组豚鼠DPOAE.结果 随着噪声暴露量增加,豚鼠各畸变频率的DPOAE幅值及通过率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105 dBA组和110 dBA组在畸变频率1409 Hz处,105 dBA组和115 dBA组在畸变频率499、704、1003、1409 Hz处,噪声暴露后的DPOAE幅值和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00 Hz窄带噪声暴露后DPOAE改变首先出现在高频,噪声强度增加可使听觉损伤由高频向低频延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下长期生存对乘员体表微生物种群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地面密闭舱4人180天实验,分别于实验前、进舱后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及撤离前,对4名乘员的体表(包括额头、耳后、肘窝、腋窝,腹股沟)进行采样,采用16S r DNA V3-V4区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群落结构、多样性、主坐标及物种丰度分析。结果肘窝和前额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体表位置。体表菌属主要分属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5个部位优势菌属为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此外丙酸杆菌属在额头和耳后两位置也占优势比例。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肘窝在构成上有独立性,腋下和腹股沟菌群结构相似,额头和耳后菌群结构相似。与进舱前比较,乘员在进舱后第1个月菌群变化明显,之后逐渐恢复稳态。结论人体在不同体表位置菌群多样性不同;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小,但在属水平不同部位菌群结果有所差异。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环境作为应激因素可影响体表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歼击机座舱噪声对飞行员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定量地描述飞机噪声对飞行员听力损伤程度,测量了歼击机座舱内的噪声,均在110dBA左右,研究了飞机噪声引起的暂时性听力阈移(TTS),发现TTS2下降明显,有的频率高达13dB。其恢复过程的特点是低频和语频部分较快,而高频部分较慢,检查了166名歼击机飞行员的听力,有轻度以上高频听力损失者达53.6%,而且是随着飞行时间增加而加重的。由此说明飞机座舱噪声可以引起飞行员的永久性听力阈值,其损伤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