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2.
庞国明教授擅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认为消渴病肾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根据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证诊疗原则,应用经方真武汤、肾气丸、五苓散、瓜蒌瞿麦丸、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消渴病肾病,方证对应,内外合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发展到4期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毒3个方面,虚证突出表现为肾阳亏虚,瘀侧重于癥瘕瘀结,毒则多为湿毒内蕴、浊毒上逆。虚为病机根本,瘀、毒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排毒”,补肾活血以治本、逐瘀排毒以治标,临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  相似文献   

5.
虚湿痰瘀为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永山 《新中医》2008,40(1):98-99
人多以阴虚内热为消渴病病机的基本特点.然笔者认为,该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  相似文献   

6.
王锁刚  马继伟  刘浩飞  张翥 《河南中医》2019,39(12):1824-1827
张翥教授认为,慢性移植肾损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虚为本,瘀血、浊毒为标,而瘀毒阻络贯穿病变的始终。本病的病位在肾,旁及肝、脾、肺。张翥教授治疗慢性移植肾损伤,从"肾藏精、泄浊"的理论出发,着眼于肾气亏虚、瘀毒阻络的复杂病机特点,以益肾活血解毒为切入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脾肾阳虚证方用防己黄芪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肝肾阴虚证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虚湿阻证方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脾虚血瘀证方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浊毒侵淫证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瘀水互结证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张翥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新型中药免疫抑制剂,如百令胶囊、雷公藤多苷片等,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5):55-57
高惠然主任把握正邪两端,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将其分为脾肾亏虚和肝肾亏虚两型。本病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多以本虚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产生各种病理产物,以气滞、血瘀、湿浊、湿热为常见,其中血瘀和湿浊为影响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脾肾气虚为贯彻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9.
徐致君 《河南中医》2013,33(8):1225-1226
总结方晓华主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主任认为慢性胃炎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湿浊为主,兼见气滞、血瘀、食滞、热毒之证.治疗特点:①补益脾胃,复其升降;②治湿为主,兼顾他症;③脾虚久病,从瘀论治;④辨证辩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柴嵩岩教授认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中医学病机与阴血亏虚、肾气不足、五脏功能、脉络瘀滞诸要素有关。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兼夹肝郁、湿浊、血热、脉络瘀滞之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的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随访分析研究。结果:0~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炎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其中肾虚为本虚证的基本表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本证变化不明显。在标证的分布上,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慢性肾衰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在标证方面,瘀血较为顽固。长期观察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最多见,标证以湿热及湿浊之邪最多见,单纯辨证属瘀血者并不多见,多与其他标邪兼杂。结论:慢性肾脏病以肾虚湿瘀为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均以肾虚兼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湿热、湿浊)、瘀为主。  相似文献   

12.
高菁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气阳欠充等;标实多涉及水湿、痰浊、风邪、瘀血等。治疗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补气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肾、滋阴生津、温阳补养法来治疗本虚之证;配合清热化湿、泄浊开泄、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和胃降浊法等来治疗标实之证。用药多为平正清和之品,寒热偏颇不大,攻伐之力甚小,以温润柔养之治法,缓缓建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国医论坛》2021,36(4):50-51
王国斌教授认为臁疮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为本,血瘀、湿热为标。病位在臁部,病变脏腑涉及脾、肺、肝、肾。因虚可致瘀致湿,湿瘀胶着难除,故虚、瘀、湿贯穿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但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王国斌教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该病分为早期、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证型以湿热、瘀血为主,治疗上以四妙勇安汤加减;后期证型以气血亏虚为主,治疗上以救顽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胡顺金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见于脾肾二脏,随着本病发展,脾肾虚损日甚,湿浊、瘀血等标实内生,虚实交杂,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根据证候,标本兼治,分清缓急,各有侧重,将证型分为脾虚湿盛夹瘀证、肝郁脾虚夹瘀证、阴虚内热夹瘀证和湿热蕴结夹瘀证,临床工作中获得满意疗效,并列举相关医案,以作考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杨教授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外邪、湿、浊、瘀、毒。小儿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发病的病因,肺虚易感是本病复发的关键,脾虚致精微物质吸收分布失常,肾病迁延日久则易致肾虚,故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水、湿、热、瘀等兼证为标。治疗上遵循健脾补肾之原则,同时应注意固护肺卫之气。  相似文献   

16.
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和治疗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认为其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正气素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为外邪、痰浊、肝郁气滞、瘀血阻滞,虚为肺脾肾亏虚;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且虚实互为因果;治疗应注重从痰、气两个方面悉心辨证,准确论治。痰应注意区分痰浊、痰湿、痰饮、痰热、风痰,以及痰瘀阻肺的不同;气应注意气郁、气滞、气逆,以及气虚、气陷的不同。但从临床所见,气的病变往往与痰的病变同时存在,故病证虽以痰为主,但治疗宜痰气并治。分别叙述了慢性支气管炎辨证为痰浊阻肺证、痰湿蕴肺证、痰饮犯肺证、痰热郁肺证、风痰阻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9.
扶正固本软坚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进  李宁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44-544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湿浊、水湿、风热等.治疗以补益脾肾、培补肝肾、补益阴阳,配以泻浊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利水为主.笔者认为,慢性肾衰之邪实,主要为血瘀,而瘀久必成积,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因此,在该病治疗中应以扶正固本、软坚化瘀为主,配以泄浊解毒.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