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 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 142例肿瘤患者 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 血栓组(86 例),置管后31~210 d 出现PICC-related UEVT 的患者为晚期血栓组(68 例)。结果 154例发生 PICC-related UEVT,总发生率为4.90%。近期血栓组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P <0.05),远期血栓组有症状血栓 发生率较高(P <0.05)。两组患者在有无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血栓静脉、 血栓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导管相关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在PICC置管史、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导管/静脉直径比、置管长度、穿刺次数、送管次数 及导管尖端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近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 次化疗时间短,远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次化疗时间长。两组患者在手术、促血小板 药物使用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放疗、全肠外营养、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化疗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近期血栓组静脉血栓分级情况优于远 期血栓组(P <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先高后低再 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置管后不同阶段发生的血栓特征及相关因素有差异,应针对差异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降低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从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众多经外周静脉穿刺肿瘤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置管位置的差异性分别分为两组(左侧组和右侧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由医护人员就两组患者经不同位置置管后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经置管后,在不同位置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数据中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右侧组高于左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67%(右侧组)和1.33%(左侧组)。结论从相对的角度来看,PICC置管肿瘤患者从右侧置管引发静脉血栓的几率远高于左侧置管,因此临床应以左侧置管作为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最佳置管位置,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维持血液病患者静脉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究血液病患者在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置入PICC导管的4 345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相关置管信息及用药情况。采用1∶5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血栓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基线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PICC-RVT的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多因素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4 345例血液病患者中有63人发生PICC-RVT,血栓发生率为1.45%。经PSM平衡后得到血栓组63例,非血栓组388例共451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液病患者发生PICC-RVT的因素是诊断(OR=0.429,P<0.001)、体质指数(BMI)(OR=0.504,P<0.05)、白细胞计数(OR=0.443,P<0.001)、血小板计数(OR=1.902,P&l...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中心静脉导管(areas under the curve,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急性白血病患儿184例,根据诱导化疗期(置管后15 d)导管部位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分为血栓组(38例)与无血栓组(146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areas under the curve,ROC)曲线评价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价值。 结果 2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疾病危险度、置管静脉、置管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 (D 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置管后15 d WBC、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置管位置、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右侧置管、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过高是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AUC为0.917,95%CI:0.866~0.954,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4.44%。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预测价值可靠,有利于降低PICC相关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学》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10.
王利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02-703
目的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详细观察记录68例PICC置管后患者的临床反应,找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68例患者中共有1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6%.结论穿刺置管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置管后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5例实施PICC置管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与否分为送管通畅组和送管困难组,观察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结果 61例早产儿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其中发生导管异位8例,导管异位率为13.11%,34例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其中发生导管异位20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3,P〈0.01)。结论置管前认真评估,置管中送管受阻时综合分析受阻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2例通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情况。以疾病种类、置管位置、置管种类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患者有32例,发生率为7.08%,居术后并发症首位。其中,疾病种类和置管位置与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有直接关系(P=0.001)。食管癌(2.8)及头臂静脉(3.0)置管导致血栓发生可能性最大。结论:食管癌患者及头臂静脉置管导致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是预防PICC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化疗前接受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8例,回顾性分析其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0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造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凝血指标.结论 接受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凝血指标是导致出现血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琼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86-186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老年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00例穿刺成功,感染4例,血栓1例,血肿3例,心律失常1例,无留后遗症病例。结论做好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护理,规范、熟练的置管操作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穿刺(CVC)/外周静脉穿刺(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我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月行CVC/PICC置管术的住院化疗患者234例,分为血栓组(66例)和无血栓组(113例),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血液系统肿瘤和非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置管时间、随访时间及随访方式、活动频率及强度等与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纳入者中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类型、凝血酶原时间(PT)、化疗次数、置管时间、随访方式及活动与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置管时间和随访方式是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置管时间大于14天会显著升高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规律门诊随访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电话及其它方式随访者(P<0.05),且门诊随访更易在血栓形成早期发现。结论 CVC/PICC静脉置管术患者肿瘤类型、PT、化疗次数、置管时间、随访方式及时间、活动频率及强度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医护人员日常护理中应及时识别血栓形成高风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嘱其按时门诊随访并及时拔出导管,从而降低CVC/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护理质量,降低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计划股静脉置PICC作为置管补救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的成功率,留置时间,有无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43例,遂经股静脉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管时间16d(7~35d),无DVT出现。结论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作为经外周置管失败补救措施中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全部患者未出现DVT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林丽仙 《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02-4903
目的探讨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79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379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置入困难7例,穿刺部位渗血5例,导管堵塞5例,静脉血栓4例,静脉炎13例。结论PICC导管使用寿命长短与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关,护理人员应正确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置管后规范化维护,以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DP治疗仪预防性照射减少PICC置管放化疗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128例放化疗综合治疗的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采用TDP治疗仪预防性照射置管穿刺点上方,锁骨部位各30分钟,每天2次,连续5天.置管后72小时开始.以后每周2次换药后在穿刺点上方和锁骨部位各30分钟.与对照组106例进行比较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8%,对照组为21.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5.45,P<0.01).结论:PICC置管后TDP治疗仪预防性照射能有效地降低放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