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疸一词,最早见于《内径》,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明确写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以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本人临床诊治黄疸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1病因病机战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腑肿。"汉《金匮要略》湿热、瘀热,寒化为寒湿,故分为湿热与寒湿,总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肝胆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疸有五种,即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大体上又可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湿热发阳黄,寒湿发阴黄,《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瘁。”指的是阳黄,其实阴黄也不少见,如《寒论论》云:“伤寒汗已,身日为黄,以寒湿在里,不介。”汗多伤阳,以致寒湿内蕴,郁而发黄。黄为中央脾胃之本色,脾失健运,不能胜湿,湿邪如盦面相似,郁而发黄,因此,健脾胃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法则。颜老根据黄疸病程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论治。初期:湿热郁于表分,黄疸伴有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3.
黄疸,是以目黄、肤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名首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才创立了黄疸证治的体系。笔者在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对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起来,共有四法:凡能治疗湿热,寒湿发黄的方法,叫正治法;黄疸有兼证的治法叫权变法;其它原因引起发黄的治法,则属于类病法;黄疸、酒疸误治变证的治法叫救逆法。  相似文献   

4.
麦芽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麦芽为消食回乳要药。笔者根据其药理作用及多年临床应用,发现麦芽还为治疗肝病之良药,浅谈如下。疏肝退黄: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中医认为是湿热蕴蒸或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而成。麦芽得春令之气而生长,具有疏泄肝胆之功。用麦芽治疗黄疸,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近代名医张锡纯也有应用麦芽治疗黄疸之例,以  相似文献   

5.
<正> 黄疸的发病与湿、热、毒、瘀等病邪有关,其中湿邪是主要病因,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制定了湿热发黄的证治大法,并提出了寒湿发黄的病因,自此因湿发黄有了寒热之分,理法方药亦初具规模。元代罗天益又拟菌陈四逆汤于寒湿发黄证,从而完善了《伤寒论》因湿发黄的辨证论治。本文就因湿发黄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略加探讨。鉴别诊断1.病因鉴别: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俱根于湿,前者多因阳明里实,热与湿合而发病,此即“阳明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后者多因太阴脾虚,寒湿内盛而发病,即“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一般来说,湿热发黄和寒湿发黄与体质因素有关,脾胃阳气素盛者,感邪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论》第259条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着重提示从寒湿中寻求黄疸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则众说纷纭,兹就个人浅见阐释如下。1诸家看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此以寒湿在里,故不可下,当从寒湿法治之。"随文衍义,未提出具体方药。柯琴《伤寒来苏集》云:"寒湿在里,与瘀热在里不同,是非汗下清三法所可治矣……于真武、五苓辈求之。"指出不应  相似文献   

7.
阳黄转为阴黄病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阳黄者 ,以面目黄色鲜明 ,病程较短为临床特点 ,多由湿热或疫毒引起 ;阴黄者 ,以面目黄色晦暗 ,病程较长为特点 ,多由寒湿或瘀血引起。临床上由阳黄渐变为阴黄者屡见不鲜。这与湿热疫毒变异 ,体质虚弱无力祛邪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寒湿发黄”,原因是“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治疗时“不可下也 ,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茵陈术附汤 ,是对这一病证的补充 ,临床一直沿用至今。笔者从中西医角度 ,将阳黄转阴黄的机理分析归纳如下。1 …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病毒性传染性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长。现代医学无特效疗法,每迁延致慢肝、肝硬变甚至肝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该病多属中医学黄疸病范畴,黄疸亦称黄癖,是以面、目、身体熏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多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至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蒸或寒湿阻滞以至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入血渗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若湿邪仅阻气分,亦可不出现黄疸,即无黄疸性肝炎。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溽…  相似文献   

9.
王津慧 《陕西中医》2009,30(1):95-9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始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五类;《伤寒论》中按其病因分为湿热发黄、瘀血发黄、火逆发黄和寒湿发黄四种类型。仲景在治疗时,尽管施用了灵活多样的代表方药,但活血化瘀之法是贯穿始终的,为后世治疗黄疸病树立了典范。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慧琴  张科进  张丹山 《新中医》2015,47(6):195-197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36例新生黄疸患儿资料进行调查,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早产患儿和足月患儿均以湿热郁蒸证型为主;过期产儿的3种证型差别不大。低体重患儿中医证型以寒湿阻滞型为主;正常体重患儿与巨大儿患儿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在2天内出现者,以湿热郁蒸型为主;黄疸在2~6天内出现者,主要为湿热郁蒸型和寒湿阻滞证型;黄疸在6天以上出现者,主要为气滞血瘀证。总胆红素值<215μmol/L的患儿,间接胆红素升高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郁蒸型和寒湿阻滞型,直接胆红素升高者中医证型全部为气滞血瘀型;总胆红素值在215~312μmol/L的患儿主要为湿热郁蒸型;总胆红素值>312μmol/L时,各中医证型差异不大。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中医分型与患儿胎龄、体重、黄疸出现时间以及血清中胆红素值的关系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黄疸退黄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满仓  朱薇 《河南中医》2005,25(4):77-77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特征。黄疸的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黄疸治疗大法的基础上 ,总结一些黄疸退黄治法 ,供同仁借鉴。1 治黄必治血 ,血行黄易却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血分 ,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 ,肝又为血脏 ,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均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急黄即为湿热壅盛 ,邪入营血。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 ,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 ,亦即在清热祛湿 (或温化寒湿 )的基础上 ,加用…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于黄疸病机的认识,一般可概括为湿热蕴结脾胃,浸淫肝胆;或寒湿内阻,胆液不循常道两方面。但是在黄疸产生的病机演变过程中,湿热溢入血分,凝瘀蕴热,导致血分的瘀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病理环节。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就认识到黄疸的产生与湿热溢入血分,痹阻血脉有密切的关系。该书《黄疸病脉证并治》首条指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经文从脉象入手,测因论理,阐述黄疸的病原及脉证。值得注意的是,其“痹非中风”一句  相似文献   

13.
《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其中论及痹证有13枚,所用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结合案例阐述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分期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从寒湿和湿热论治,寒湿证用祛寒逐风方,湿热证用清热逐风方;缓解期从痰瘀论治,用"瘀方";稳定期从肝肾论治,用"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导致黄疸的发生尤为常见。《内经》已有黄疸之名,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症状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1]指出目黄为其重要特点。《伤寒杂病论》已认识到,黄疸可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引起,病机有湿热、瘀热、寒湿等,相关脏腑有脾胃肾等,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多首方剂,体现了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等多种退黄之法,《金匮要略》将黄疸立专篇论述,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初步确立黄疸的基本病机和治疗大法,把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本文在《金匮要略》黄疸篇的基础上论述了茵陈蒿汤的作用特点,并列举了现代医家临证的不同发挥。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黄疸的病因划分为湿热发黄、瘀血发黄、火逆发黄和寒湿发黄4种。无论从发病机理还是从组成药物的功效分析,这4种原因引起的黄疸,无一不波及血分,诱发黄疸。  相似文献   

16.
“阴黄”之名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阴黄候》 ,书中载 :“阳气伏、阴气盛名曰阴黄” ,属黄疸中的一种。本文就其发病机理及证治规律浅识如下。1 病机1 1 寒湿阻遏 《伤寒论》首载寒湿蕴结可引起黄疸 ,曰 :“伤寒 ,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2 5 9条 ) ,后世医家多尊此为阴黄的辨证依据。又曰 :“太阳当发身黄”( 2 78条 ) ;“阳明病 ,脉迟 ,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 ,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 195条 )。前条说明寒湿壅滞于脾可以引起黄疸 ;后条说明寒湿滞于…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范畴,病机脾虚主要为,湿无出路;土壅木郁或湿热熏蒸,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成。临床常分为寒湿阻滞型、湿热熏型,瘀血阻滞贯穿疾病始终。病变脏腑由脾及肝,脾肝同病。治疗需健脾除湿以"截源",而后疏肝利胆、活血化瘀而"开流",以达治疗胎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徐云生 《中医杂志》2003,44(3):237-237
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一些现代中医内科参考书在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时,大抵不外以下两点:一是黄疸的病因关键是湿;二是湿热、寒湿、疫毒等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而发黄。后者暂且称之为胆汁发黄说。笔者认为第一点完全正确,而第二点胆汁发黄说则不敢苟同,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龙胆草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傅杰  丁舸 《中医研究》2011,24(4):18-20
龙胆草味苦,性寒,无毒,归肝、胆、膀胱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骨间寒热、惊病邪气,继绝伤,定五脏,杀虫毒。"《药鉴》记载:"龙胆草,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除寒湿脚气,四也。"可见,龙胆草  相似文献   

20.
黄疸,古称瘅。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金匮要略》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和症状,把黄疸区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四种,并提出了治疗法则和方剂,这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论治黄疸的先河。元代罗天益宗张仲景之旨,又将黄疸概括为阳黄、阴黄两大类,这在辨证论治上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因而,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实践。但其发病机理则多以湿热相搏,寒湿凝阻为主。余在温习中医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