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方法:选取32例患下肢放射痛LDH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成人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受试者步态进行检测,比较分析2组受试者支撑期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及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左右足在支撑期各阶段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足在前足触地及全足支撑阶段明显低于健侧和对照组,而在前足蹬离阶段明显高于健侧和对照组(P<0.05),健足与对照组在支撑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左右足除第4跖骨(M4)区域外,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第5跖骨(M5)区域外,LDH患者患侧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健侧(P<0.05),除第3跖骨(M3)区域外,患侧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足与对照组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左右足除第1跖骨(M1)区域,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M1区域外,LDH患者患足压力峰值均小于健足,其中在M4、M5、足跟外侧(HL)区域患足压力峰值较健足明显降低(P<0.05),患足在第2跖骨(M2)、M4、M5、足跟内侧(HM)、HL区域及健足在M2区域压力峰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下肢放射痛LDH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足底压力测量能为LDH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疗效评定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及足底压力检测系统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32例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共5次,分析受试者健、患足支撑期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及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之间的差异及重测信度。结果患足前足触地及全足支撑阶段明显低于健侧,而前足离地阶段明显高于健侧(P0.01)。除第5跖骨区域外,患足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健足(P0.05)。在第4、第5跖骨及足跟外侧区域,患足压力峰值较健足降低(P0.05)。上述参数组内相关系数均0.76。结论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在步态参数测量中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足底压力改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关系。方法以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组(DM组22例),轻度周围神经病变组(DN1,22例),中度周围神经病变组(DN2,23例),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组(DN3,23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无糖尿病者(DC组,60例),比较5组足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和患者足底各区域足底压力峰值。结果 1足底压力谷值:DM组谷值(47.57±2.46 min)明显高于DC组(49.11±3.06 min)(P0.05),DN1组谷值(28.13±2.43)明显高于DC组和DM组(P0.05),DN2组谷值(45.21±3.42 min)明显高于DC组和DN1组(P0.05),DN3组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2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比:DC组、DM组小(P0.05),DN3组第一峰值、第二峰值(74.52±3.86 min)和谷值均比DC组、DM组、DN1组和DN2组大(P0.05);3与DC组比较,DM组、DN1组、DN2组和DN3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出现时间出现较早(P0.05),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P0.05);与DM组比较,DN1组第一峰值时间较晚(P0.05),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P0.05);与DN1组比较,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P0.05);与DN2组比较,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P0.05);4与DC组左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比较:DM组T1、M3、M4和HM区域峰值压力较大(P0.05),M2区域分值较小(P0.05);DN1组T1、M3、M5、MF足底压力较大(P0.05),M2和HM区域峰值压力较小(P0.05);DN2组M3、M4、M5足底区域峰值较大(P0.05),T1、M2、HM区域峰值较小(P0.05);DN3组M2、M3、M4、MF足底区域峰值较大(P0.05),T1和HM区域峰值较小(P0.05)。5与DC组右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比较显示:DM组T1、M3、M4、HM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P0.05),M2、HM压力较小(P0.05);DN1组T1、M3、M4、M5、MF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P0.05),M2、HM足底峰值压力较小(P0.05);DN2组M3、M4、M5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P0.05),T1、M2、HM区域峰值压力较小(P0.05),DN3组M2、M3、M4、M5、MF区域峰值压力较大(P0.05),T1、HM区域峰值较小(P0.05)。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加重,患者前足足底压力增大,步长缩短,压力由足底后部向前部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侧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方法:应用现代步态测试系统对双侧KOA患者及健康成年人(各50例)进行步态检测,比较并分析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参数、步角、单足支撑时间。结果:双侧KOA患者足底受力时间百分比M1值明显低于健康成年人,而M2、M3值则明显高于健康成年人(均P0.05);双侧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步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KOA患者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大于健康成年人(P0.05)。结论:双侧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的步态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糖尿病足底溃疡的好发部位在足底最大承重区域。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冲量、时间等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5/06在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完成。对象:选取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和内分泌科门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平均年龄(71±3)岁;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退休教职工和家属中选取健康老年人为30名作对照,平均年龄(68.38±6.11)岁。方法:受试者均脱鞋以平常步态行走,使用footscan平板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其行走过程中的6组120个指标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足部10个区域的峰值压力、冲量、区域支撑时间、负载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共有包括左右足跖骨3区峰值压力和负载率、左足M1区冲量、左足M3区冲量、右足M3区冲量、左足T2~T5区域支撑时间8个指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足母趾和脚前掌部分受力较健康对照组大,行走时缓冲不充分,支撑时间长,是该部分容易发生溃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常青年人左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观察正常青年人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方法:于2006-09/10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82名19~22岁的正常大学生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一步法测量两脚各3次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和冲量。结果:82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峰力值:第1趾、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右足:(111.47±24.10),(123.34±30.64),(161.03±40.68),(212.02±43.81),(183.29±41.82)N;左足:(96.82±21.48),(71.02±27.05),(123.45±38.51),(194.44±42.90),(163.93±45.39)N;P<0.01],而第5跖骨、足弓两个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45.88±24.07),(69.95±23.44)N;左足:(80.19±27.61),(115.34±26.70)N;P<0.01]。平均峰力值足跟最大,第2~5趾和第5跖骨较小,且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一致。②接触面积:第1,2,3,4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P<0.01),而第1趾、第5跖骨、足弓区域右足小于左足(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面积最大的部位在足中部的足弓处,其次是大拇趾(第1趾)和足跟部,且左右双足的接触面积变化一致。③冲量:第1趾、第2~5趾、第1,2跖骨区域内右足大于左足[右足:(25.96±4.32),(6.26±2.13),(35.54±5.89),(53.54±10.15)N·s;左足:(20.65±6.22),(4.36±1.91),(19.27±6.54),(39.81±8.61)N·s;P<0.05,0.01],而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12.52±4.23),(14.89±5.94)N·s;左足:(23.71±7.41),(26.76±6.87)N·s;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处冲量较小,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论:正常青年人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左右双足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获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足底各区域的动静态压力峰值,分析OA患者足底压力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符合KOA诊断标准的双侧患病者共40例及正常对照20例,入选后采用Alfoot公司的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获取动静态足底压力峰值,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态时左足跟外侧(L8S)区压力OA组小于对照组,右足第5跖骨(R5S)、右足中部(R6S)区压力OA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时OA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A患者静态时足底压力L8S区小于正常人,R5S、R6S区大于正常人,压力向足外侧重新分布;动态压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方法使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Footscan1m压力平板,检测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行走过程的赤足压力,多次测量后取3次数据计算各区域压强的平均值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结合足底压力测量软件将足底分为第1趾,第2—第5趾、第1、第2、第3、第4、第5跖骨底、足弓、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共10个解剖区域。检查足外观有无胼胝及拇趾外翻,根据软件计算足弓指数将患者足型分为正常足、扁平足及高弓足,分析指标为患者足底各分区压强、全足压强和双足平均总压强(N/cm2),比较左右足全足压强及不同性别患者左右足全足压强,不同足外观、足型患者双足平均总压强。结果足底各分区前3位排序,左足:第3跖骨底第4跖骨底第2跖骨底,右足第3跖骨底第2跖骨底足跟内侧。左、右足全足压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足右足(P0.01),男性患者左右足全足压强均大于女性患者(P0.05)。357例患者中胼胝者66例,拇趾外翻45例。比较不同足外观患者双足平均总压强,胼胝组最高(P0.05)。不同足型患者比较,3组间足底压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分区压强最高值双足均为第3跖骨底,全足总压强比较左足右足,男性女性。糖尿病合并胼胝者足底压强最高,不同足型患者间足底压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技术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报道较少,尚未建立骨性关节炎患者特征性的足底压力数据库.目的: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年龄44~70岁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0名正常青年人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步角、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正常青年组,两组足跟内外侧值差异尤为显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青年组,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青年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侧部区域压力峰值均较正常青年组降低.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指标具有特征性,足跟部触地时间百分比、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及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部位外侧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都较正常年轻人弱.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足的部分解剖区域支撑着人体大部分质量,并调节着人体的平衡,测量这些区域的压强峰值及分布即可获取足、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目的:观察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然行走时左右足峰力值、负荷冲量等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16~19岁适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受试者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足底10个分析区域峰力均值在足跟外侧最大(P<0.01),右足习惯者第1趾、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平均峰力值右足大于左足(P<0.05),而第5跖骨、足弓2个区域平均峰力值左足大于右足(P<0.05)。受试者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负荷中心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足部最大负荷部位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男女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果证实,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左右足动态与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存在一致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