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爱新  王莉琳  姜太一  张彤  汪雯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97-100, 130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8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9±10.8岁。存活组70例,死亡组25例。死亡组出现颈抵抗、意识障碍以及脑脊液(CSF)压力、中性粒细胞(N)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08,P=0.035),而ALB和CHE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4,P=0.004和OR=0.072,P=0.030)。预后模型logit(Y)=2.866+2.760×意识障碍-5.417×ALB-2.632×CHE。所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19~0.996,P=0.000),敏感度88.0%,特异性97.1%。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单独影响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ALB、CHE是预测AIDS合并CM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与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6例,男51例(67.1%),女25例(32.9%);中位病程30 d;头痛(97.4%)、发热(84.2%)、恶心呕吐(76.3%)是3大最常见的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8.2%)、精神异常(27.6%)及颈项强直(17.1%)相对少见,但出现这3种体征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阴性症状者(P<0.05)。49例(64.5%)患者颅内压升高,其中26例(34.2%)颅内压>330 mmH2O,其病死率高于颅内压<330 mmH2O者(P<0.05)。实验室检查CD4+T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55±49)个/μl。脑脊液中葡萄糖轻微降低[(2.0±1.1)mmol/L],蛋白轻微升高[(65±40)mg/dl]。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96.1%,印度墨汁染色阳性率为86.8%。头颅CT扫描异常者占34.2%,其中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影10例,脑膜斑片强化7例,脑实质低密度影伴边缘强化2例,脑积水伴脑室扩大2例为相对典型影像学改变。本组CM的病死率为21.1%,复发率为28.9%。结论 CM是AIDS严重并发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M)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1 ] ,现将我科从 1973~ 1999年确诊为 CM住院的病人随机抽样 38例作以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6 .5±12 .7岁 (9~ 6 3岁 )。病人均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 (CSF)的改变 ,并经病原学证实。病程多 >1个月 ,最长 3年。本组患者居住农村 2 3例 ,城市 15例。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10例 ,化脓性脑膜炎 4例 ,病毒性脑膜炎 2例 ,头痛、颅高压待查 11例 ,院外或本院门诊腰穿确诊为 CM收住院仅 11例 ;伴有间质性肺…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患者男 ,45岁 ,干部 .因右胸痛 1月加重伴咳嗽 1周 ,发热 3d ,于 2 0 0 3年 1月 6日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胆石症、双下肢牛皮癣病史 .否认输血、吸毒史 .常年出差经商 ,夫妻分居 ,高危性行为史不详 .否认家庭中曾有重症感染患者 .入院查体 :体温 3 7 8℃ ,血压 1 9 9/1 4 6kPa,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右下肺呼吸音减弱 ,可闻少许湿口罗音 .胸部X线摄片报告 :右下肺炎、右下胸腔、右叶间裂积液 .右肺门影浓密增大 .水平裂与斜裂交界区可疑小团浓密影 .胸水常规 :白细胞1 0 3 0× 1 0 6/L ,红细胞 85 0× 1 0 6/L ,蛋白 (+++) ,多核…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5%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73.1%患者无基础疾病,8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65.3%患者颅内压明显增高,69.2%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2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治疗后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49.8%、39.4%、34.2%;总有效率为61.9%。结论 隐脑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其特征表现为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AMB治疗不良反应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防治AMB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6.
7.
王立敏 《现代医学》2012,40(6):731-73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做好消毒隔离。结果:经过对患者对症治疗和整体护理,38例患者因病情好转而出院,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生命。结论:通过积极的护理配合,确实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临床分析李家雄,汤序洋,吴纲,姚宜卿,陆曦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本文对197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茵性脑膜炎(隐脑)40例作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5~67...  相似文献   

9.
林正豪  田贤先 《右江医学》2001,29(6):482-483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隐脑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高压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隐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9例 ( 6 9.2 3% )有过误诊 ,所有病例经脑脊液墨汁涂片检出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隐脑病人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易被误诊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是临床上确诊隐脑的唯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元琴 《大家健康》2016,(4):217-217
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对2005年10月到2015年10月10年间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情况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4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34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发生不良反应9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护理,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王政标 《医学综述》2012,18(2):233-23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PA在高血压中发病率为10%左右,因而加强PA的筛查及诊断对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方法及方案筛查阳性率差异较大,采用不同方法及方案诊断阳性符合率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PA发病率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加强PA筛查及诊断技术和方案的研究是提高PA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靶器官损害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剑梅 《医学综述》2013,19(7):1226-122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也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由于高醛固酮血症及低肾素活性的影响,水钠潴留及血管内皮的炎症改变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及心脏、脑、肾脏靶器官损害,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关于PA患者的治疗,降低血压、治疗高醛固酮血症、盐皮质激素受体、手术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都是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检测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A)分型、定侧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近 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A患者 2 4例 ,对其术前的检测指标进行回顾分析 ,并与同期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入院当天测定血压 ;卧床休息 8h以上 ,次晨空腹取卧位 ,起床活动 2h后 ,取立位静脉血 ,采用放射免疫法 ,分别测定卧位、立位醛固酮 (PAC)浓度 ,立位肾素活性 (PRA) ,血管紧张素Ⅱ (AⅡ )浓度。同时测定空腹血钾水平。结果  (1) 3组间不论是收缩压 (SBP)还是舒张压 (DBP)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但腺瘤及增生组SBP、DBP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腺瘤组患者血浆PAC水平、PRA、AⅡ与增生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体位刺激试验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腺瘤组血钾与增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不同的诊断方法 ,诊断PA的阳性预测值不同 ,以CT/MRI最高 ,B超最低 ,安体舒通试验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PA的诊断以高血压、低血钾所产生的临床表现为线索 ,血浆PAC、PRA测定进行定性诊断。结合体位刺激试验、安体舒通试验及肾上腺CT检查进行分型、定侧诊断 ,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HF)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48例,B组用螺内酯治疗,A组用贝那普利和螺内酯,治疗期间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分钟步行试验等心功能指标,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B组(77.08%),P<0.01;治疗后,2组血压及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A组降幅较B组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2组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1),A组较B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后,2组6min步行试验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其中A组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产生协同降压效应,显著改善了高血压合并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醛固酮瘤的诊断价值,并与肾上腺无功能瘤进行比较。方法我院近5年来临床确诊的醛固酮瘤患者21例(APA组),均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取双侧肾上腺静脉及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测各点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并将结果与同期收治的23例肾上腺无功能瘤患者(nFAA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PA组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升高者占61.9%(13/21例),其中升幅≥30%者占23.8% (5/21例)。②APA组肾上腺B超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61.9%(13/21例),nFAA组为60.9%(14/23例);APA组肾上腺CT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85.7%(18/21例),nFAA组为100.0%(23/23例)。③nFAA组病变侧及对侧肾上腺静脉血醛固酮和皮质醇的测值均显著低于APA组(P值均<0.05),下腔静脉血醛固酮测值也显著低于APA组,APA组病变侧与病变对侧醛固酮之比均≥2.0,而nFAA组均<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或体位激发试验并不可靠,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并可明确鉴别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是否为醛固酮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460例,空腹采血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醛固酮和肾素水平,并计算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对其中疑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再行肾上腺薄层CT扫描,并行血液生化和血清钾检测。结果:460例患者中,ARR>25者56例,经肾上腺薄层CT扫描、血液生化和血清钾检测后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48例。ARR应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为10.43%,诊断符合率为85.71%。48例患者中合并低血钾者18例,占37.5%。结论: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在临床的应用可使高血压人群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作为重度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依普利酮和其它抗高血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纳入标准,参考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最近一期出版的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Ovid,Medscape,TRIP,CBM,NRR;手工检索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献,包括心血管系统、高血压病的杂志和会议摘要。文献资料用统一的表格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对文献质量进行内部真实性评价,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随机对照试验(RCT)9篇,经排查后符合纳入标准并进入系统评价的文献共3篇,均为高质量RCT。结果显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比较,两者降低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普利酮比氯沙坦降压更明显(P<0.001);两者总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普利酮与氨氯地平比较,两者降低诊室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降低诊室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氯地平比依普利酮降低诊室舒张压更明显(P=0.014);两者总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普利酮与依那普利比较,两者降低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总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和其它抗高血压药比较,降压是同样有效、安全的。由于测量指标为终点替代指标,而且RC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痛的疗效。病人在服用安慰剂1用后,将原发性高血压病102例分为波依定组56例,硝苯地平组46例。两组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急进型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嗜咯细胞瘤等病人,用随机、双盲方法进行自身对照开放性试验。测量服药后第1、2、4、8周时的血压,进行自身服药前后值的对比。设硝苯地平对照组与波依定对比服药后第1、2周时的血压值。观察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测T/P比值,并与络合喜T/P值对比。观察服药前后血生化的改变。结果:(1)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患者在服药后第1、2、4、8周的降压疗效结果:无效17例,有效28例,优36例,佳48例,总显效卑86.71%。(2)波依定组与硝苯地平组对比,1周后波组DBP 12.09±0.97kPa,硝组12.85±1.33kPa(P=0.0031),2周后波组DBP 11.97±0.80kPa,硝组12.66±1.15kPa(P=0.0018)。(3)24小时动态DBPT/P67.72±2.35%,对照组络合喜67%,两组疗效一样,均>50%都有效。(4)服用波依定前后病人血生化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波依定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药物,其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卡托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全慧 《河北医学》2010,16(2):135-138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卡托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卡托普利治疗,每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钾、血尿酸、尿素氮和肌酐等,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无明显变化。结论:卡托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耐受性好,副作用少,而且对代谢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血钾血钠和尿钾尿钠的综合指数(SUSPUP指数和SUSPPUP指数)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杳中的作用.方法 对39例PA患者、2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58名健康者进行立位1 h醛固酮浓度(PAC)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钾、血钠、24 h尿钾和24 h尿钠的检测,计算出血钠/血钾、SUSPUP指数(血钠与尿钠的比值除以血钾与尿钾的比值)、SUSPPUP指数(血钠与尿钠的比值除以血钾平方与尿钾的比值)和PAC/PRA比值(Aaa),比较3组人群中以上指标的差异.构建和比较血钠/血钾、SUSPUP、SUSPPUP、PAC和ARR对诊断PA的ROC曲线.结果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钾和尿钠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血钠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A患者[(3.3±0.6)mmol/L]较健康者[(4.14±0.39)mmol/L]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0.5)mmol/L]具有更低水平的血钾;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者比较,PA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血钠[(141.7±2.7)mmol/L比(140.2±2.3)mmol/L比(139.6 ±2.1)mmol/L]和尿钾[(74 ±41)mmol/24 h比(36±17)mmol/24 h比(36±16)mmol/24 h]以及更高水平的SUSPUP(在PA、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者分别为27±13、12±9、9±4)和SUSPPUP指数(分别为9.0±6.4、3.3±2.8、2.1±1.1)mmol/L.(2)SUSPUP、SUSPPU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和0.840,与PAC相当(0.875),但低于ARR(0.991).SUSPUP的最佳切点为14.4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58%和75.56%;SUSPPUP的最佳切点为4.0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58%和80.00%.结论 SUSPUP和SUSPPUP也可以作为PA筛查的辅助指标,诊断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