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丽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16-116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漫病条辨》中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思是在外感湿热温病时,应当根据湿热轻重的不同,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一原则,绝不仅限于温病治疗,脾胃病的治疗,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不偏不倚,调节异常病理状态,使之恢复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亦为此原则的体现,并取得很好的疗效。笔者认为“治中焦如衡”,即脾胃病的治疗应考虑到脾胃的气机升降、寒热状态、燥湿喜恶,虚实错杂等病理状态,采用升降同调、寒热并进、燥湿相济,补泄兼施的方法,以使中焦如衡,恢复脾胃的功能。具体浅析于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对脾胃疾病在治疗中要考虑到脾胃疾病的临床特性,要遵循中焦如衡原则,合理使用药物来纠正中焦失衡,且在升降并用、燥湿并举等过程中,均要遵循和其阴阳,畅其气机的原则,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和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治中焦如衡”理论植根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恢复中焦稳态为基本原则,契合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导致的中焦平衡失调的基本病机。据此,主张着眼于整体,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调理情志、和调寒热、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调整虚实五个方面来恢复中焦稳态,疗效显著。笔者将用药及调摄经验进行整理,举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5.
“治中焦如衡”治则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玉锦 《四川中医》2008,26(9):33-33
分析了"治中焦如衡"治则的内涵,阐述了其治则指导下的治法及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中焦如衡”与湿热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性温病是外感温病中的一大类 ,此类温病由湿与热两种邪气相兼所侵 ,故表现出湿与热两种属性不同的证候特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 ,不易骤化 ,侵袭人体具蒙蔽清阳清窍 ,阻闭气机 ,遏阻阳气之性 ;热为阳邪表现出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特点 ,二者相合 ,胶着难解 ,湿中蕴热 ,热处湿中 ,临床呈现出起病缓 ,传变慢 ,病程长 ,留恋气分且主要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之特点 ,脾胃脏腑之特性及功能决定了湿热邪气对其亲和性和易感性。然脾与胃是一对属性、喜恶、功能相反相成的脏腑 ,脾为阴脏 ,喜燥恶湿 ,气主升 ,为运化之脏 ,胃为阳腑 ,喜湿恶燥 ,气…  相似文献   

7.
总结从"治中焦如衡"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中焦失衡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可出现胃气上逆、肝火犯胃等证型,治疗以降逆和胃、平衡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脾胃病机基础上提出了"治中焦如衡"的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并经过历代医家的亲身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证实在"治中焦如衡"理论基础上创制了诸多有代表性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药。笔者仅就古方中有代表性的方剂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治中焦如衡是《温病条辨》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结合文献对治中焦如衡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阐述,并主要从温热类疾病和湿热类疾病两个方面,对治中焦如衡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理论知识的学习,介绍熊焰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熊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临证经验丰富,主张"消补合用",善用药对及巧用补血活血之当归治疗该病,均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这一论点,对胃脘痛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治疗应用具体体现于补调相须、升降相适,寒温适宜,营阴兼顾和虚实同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郑建功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48-649
慢性胃炎 ,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 ,病性的多样化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一些难治性慢性胃炎 ,由于病程长 ,病情复杂 ,且经多种方法的治疗 ,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对立的病机同时存在于同一病变过程中 ,治疗则更难。笔者根据《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的原则 ,从调升降、辨寒热、平虚实、和燥湿等方面 ,对难治性慢性胃炎进行探讨性的治疗 ,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脾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通过对其生理相依、病理互及与特性的认识,结合临床表现分析,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进而导致痰、湿、瘀互结于内,久之形成癌肿,在治疗上,采取肝脾同治的治疗原则,为肝癌的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病理改变。从“中焦如衡”理论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立足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焦如衡,以平为期”为切入点,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胃黏膜遭受持续损害,而在正邪交争中,胃黏膜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被激活,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出现以脾胃虚损为本、毒瘀损络为要、升降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病机特点,随之而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通过调和气血、虚实、气机等多种因素,以调和中焦为手段,以恢复脾胃平衡、气机升降为目的,从而防治PLGC。  相似文献   

15.
陈聪  叶柏 《吉林中医药》2012,32(5):458-459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并与湿、瘀等有关.叶柏教授着重从肝脾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温中佐清、疏中寓补、散收兼使等治疗方法,旨在调和肝脾,升阳止泻,酸甘苦辛并用,以小柴胡汤、痛泻要方、理中汤、香连丸、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等方加减化裁调理阴阳寒热虚寒而收显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且探讨了导师朱方石教授基于"治中焦如衡"之思想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学术经验。导师认为,CAG病因多端,病理变化复杂,但总以"中焦失衡"之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病;辨治CAG,健脾益气为其基本大法,以期平衡脾胃之气;疏肝和胃常为治标之法,以平肝胃之气失衡;病久养阴益胃、活血化瘀,濡润胃腑黏膜,通达胃络气血,以促中焦胃津衡常、运行平衡。导师这一"治中焦如衡"的辨治观点和经验方法,为临床治疗CAG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楼毅杰  吴夏俊  吕菁  刘喜德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7):196-197
<正>脾胃病为中医优势病种与强势学科,气血生化、水谷运化、气机条达皆不离中焦脾胃运化。自《黄帝内经》伊始,基于脾胃为核心分析疾病之因、机、法、治络绎不绝,以金代李杲为首的"补土派"更认为"脾胃所伤,百病由生",开"百病皆由脾胃治"之宗,对后学产生深刻影响。清代吴瑭针  相似文献   

18.
"和法"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是临床常见的治法之一,主要包括和解法与调和法。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将其病理特点概括为肝脾失和、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结合相关代表方剂及现代研究,从调和肝脾、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等方面探讨"和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广"和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仍以早期手术为主,然而90%以上患者确诊后已属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TACE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并不明显。为此,笔者在TACE治疗的同时,配合自拟保肝消癌汤辅助治疗,以减轻其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主要从"温法"角度出发,从病因病机、治疗方药有临床用药出发,论述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现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还是侧重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者以毒攻毒杀灭肿瘤细胞等,对于肝癌患者采用"温法",应用温性药、温阳药治疗的还很少,忽视了"顾护阳气"的作用,所以,在原发性肝癌及其常见合并症的治疗中,应该重视"温法"的作用,注重从"温法"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