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味中药既自成一体,性能功效各异,相互间又常通过配伍产生联系,应用复杂。加之中药的来源、采制、产地等对中药的性能和功效以至临床应用亦有影响,内容丰富,但不加梳理则略显繁杂,使初学者普遍感觉"中药难记"。针对学生学习中药学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状况,文章总结了多年中药学课堂教学中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记忆困难基础上,研究并采用的多种教学法及其教学实效,以期为中药学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秀娟  杨志军  李硕  王燕  邓毅 《新中医》2020,52(20):207-209
目的:观察蓝墨云班课在中药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2018 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应用蓝墨云班课辅助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通过测试题、资源查看经验值、问卷调查等环节,全方位评价教学效果。结果:通过蓝墨云班课的应用可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结论:蓝墨云班课的应用使中药学知识更加丰富、直观,并可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及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临床中药学知识信息记忆量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记忆度与认知度,更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内容与中医思维体系。课题组创新性地将认知分类目标理论引入临床中药学现代教育教学研究体系中,并基于记住、理解的认知目标,引入"思维导图"理念,开展思维导图式教学内容的构建。研究发现,这种教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与记忆;同时基于这种知识构架链条有利于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本文就如何上好中药药剂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中药药剂学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张彦  于红  秦雯  黄英  张寒  冯永辉  孙艳平  汪兴军  杨宽 《光明中医》2012,27(11):2358-2360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西医院校中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要求,笔者的教学团队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中药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为促进西医院校中中药学专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问卷形式跟踪调研我校中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对于中药学课程的认知,以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情况,提出中药学课程改进和完善意见.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2013级中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认知情况对比,分析总结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认知及中药学教学中取得的效果.结果 订单式培养的中药学知识需求主要包括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合理用药、药对及小复方配伍应用等.中药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认知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有收获,同时对教学新尝试较为认可.结论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中药学知识需求更加注重生产实际.当前的教学新尝试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较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仍需根据订单式培养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药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中药学人才,满足中药现代应用发展需要,本文旨在促使中药学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开展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通过中药学常规教学的现状分析,相关文献的调研,实践运用的研究,总结得到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应用融合的中药学教学方式有助于相关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全新知识体系架构的建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在《中药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贾真  韩彬  戴王强  李军 《中医杂志》2011,52(7):627-629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基础。但是中药学涉及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记忆理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和中药学等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中药知识的入门课程。解决《药用植物学》知识点多、散乱,难以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认同感,是教与学的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中教与学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在学生不断更新学习观念的基础上,不但要掌握知识点,理清课程内、课程间的"线",还要学会构建《药用植物学》知识体系,并学习本门课程自身应该具备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笔者将由点到线及面的教与学内容设计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期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提高《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为契机,结合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将中药学专业相关教学内容与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为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很多同学在还没有接触到《中药学》这门课时,对《中药学》知识有神秘的向往,但是一旦上课以后,就感觉《中药学》教材中药数目较多,中药术语难记,药与药之间的功效、应用等容易混淆,初学者难理解等,慢慢地就会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应改变传统的LBL教学模式,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将对教学中可以应用的多种学习记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效果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是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及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培养一名合格的中药学类毕业生很有必要。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学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或者其他原因,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验,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提出几点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体会及建议,以更好地促进这门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发挥《中药学》饮片辨识实训课与理论课的"理实联动"机制,提高学习者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中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学习科学为指导,优化《中药学》"理实联动"教学,加强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联动,提高了学生的中药临证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针对中药专业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知识点枯燥的现状,搭建中药学实践教学平台,将观摩饮片、影视作品、智能手机、开展PBL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药学是联系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和主干学科。结合滨州医学院视障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探讨将比较法应用于视障生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课程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强化实践、中药的文化背景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中药学教学进行探讨,认为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是培养知识全面、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中医药学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经总结多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挑选出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相互融合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进行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以问题为驱动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分析并付诸实践,增加了课程难度和深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为打造该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具有知识体系复杂、内容繁多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设定教学难点为主,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故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因此,通过学生视野,以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期末考试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学生在《中药药理学》学习中的难点,并提出合理的教学对策,从而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引入中药鉴定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使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知识群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具有逻辑感、富有层次性的知识网络,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基于智能终端的蓝墨云班课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在2016级中药学本科生中应用蓝墨云班课辅助中药炮制学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多次课堂测验、投票问卷、不同时间点教学反馈等方式,全面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基于智能终端的蓝墨云班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能促进师生互动,明显改善教学效果。结论蓝墨云班课可建立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推动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