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进行集外关联解析,对淋巴瘤的症状、舌脉、病机与药物之间的核心关联规则进行挖掘,以优化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类论文,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基于FP-Growth加强关联分析算法,对淋巴瘤医案进行集外关联解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38则,患者138人次、354诊次,涉及病机59条,症状215种,脉象18种,舌象80种,药物451种。经集外关联挖掘,产生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9条,病机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3条,舌象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1条,脉象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18条,临床症状与病机集外关联规则23条。症状-药物高关联规则为神疲、乏力与黄芪,淋巴结肿、夜寐不安与茯苓;病机-药物高关联规则为气虚、血虚与党参、黄芪,气滞、痰与柴胡、香附、夏枯草,脾虚、肾虚与人参、山药。结论中医临床辨治淋巴瘤的核心症状为疲乏、淋巴结肿、睡眠障碍,核心病机中脏腑病位重点为脾虚、肾虚,病理因素侧重气虚、气滞、痰凝,高关联选药为党参、黄芪、夏枯草、香附、山药等,可为淋巴瘤核心病机证素获取及辨机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引入文本挖掘法,结合原始医案数据进行集内关联挖掘,形成医案解析,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症状、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优化的集内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医案解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涉及医案147则,患者147人次,主症25条,兼症26条,舌象18条,脉象12条,病机9条,药物30味。经集内关联挖掘规则,主症16组,兼症36组,舌象36组,脉象32组,病机36组,药物30组。结论:本中心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盗汗与发热、恶心与腹痛、咳嗽与咳痰、下肢水肿与神疲乏力,消瘦与纳差五组症状关联度最高。患者舌象多为舌质淡、红或紫,苔薄白腻,脉象多为弦、细、数,高关联病机为虚、毒、痰、热、瘀,高关联配伍用药为白花蛇舌草、茯苓、甘草、陈皮、黄芪、麸炒白术。  相似文献   

3.
陈涛  陈茂华  梁嵘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36-1238
运用中医医案OLAP系统,对4400例名医医案的脉象进行概率统计及与病因病机、病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脉象中复脉的出现频率要远大于单脉.两者之比为4.27:1.在单脉病案中以细脉、弦脉、数脉、沉脉、滑脉、弱脉、浮脉、濡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复脉病案中则以沉细脉、弦滑脉、弦数脉出现的次数较多;迟脉不是寒证主脉;数脉在外感病中也主风证;虚证多细脉;弦脉为肝胆病的主脉,且湿热为患亦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并整理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医案,筛选录入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证型、基础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59个医案,涉及药物共370种。共得到高频中药15种,以茯苓、柴胡最多,所用药物多为温、平,归肝、脾经; 症状多见弦细脉、舌红,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1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3条,配伍多见柴胡-黄芩、白术-茯苓。所治证型主要包括“肝郁脾虚证”“心肝火旺证”“肝阳上亢证”“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血瘀证”,基础方中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药物为主。结论:本研究挖掘与分析国医大师治疗郁证医案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为临床诊治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脉象与用药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脉诊的医案,建立《临证指南医案》脉象与用药数据表,用Apriori算法对脉象与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609则医案记载脉象,置信度≥0.7的脉象-用药关联规则有"芤脉=人参""微脉=附子";置信度≥0.7的用药-脉象关联规则有"糯稻根=数脉""菊花叶=数脉""苦参=弦脉"。结论:《临证指南医案》重视辨脉用药,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磊  朱垚  陆明 《河南中医》2021,41(4):571-575
目的:研究中医药辨治高脂血症的关联规则。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论文数据库中应用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66篇,医案115则,病例总数115例,诊次总数共177次,临床症状62种,病机59条,药物212种。集内关联处理后,产生核心症状规则30组,胸闷规则6组;病机规则32组,肝郁血瘀规则5组;药物规则30组,茯苓、山楂、白术规则各7组;集外关联处理后,产生舌象-病机规则30组,苔厚腻规则6组;产生脉象-病机规则30组,弦脉、细脉规则各7组。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时,高关联症状为“胸闷、乏力”,高关联舌脉为“苔白厚腻、质暗红”“弦脉、细脉”,高关联病机为“肝郁血瘀”,高关联配伍药物为“茯苓”“山楂”“白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本体特色,引入文本挖掘法并改进研究模式,结合原始医案数据进行集内关联挖掘,形成医案解析,从中分析周仲瑛教授运用参附药对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优化数据的集内关联挖掘方法,进行临症医案解析。结果:本次研究涉及病例112人次,154诊次,病种101种、涉及病机117条,治法19条,药物256种。集内关联处理后,产生核心症状规则30组,怕冷规则12组;舌象规则30组,苔黄规则4组;脉象规则30组,脉滑规则6组;病机规则30组,气阴两虚规则5组;药物规则30组,炮姜规则7组。结论:周仲瑛教授运用"党参""附子"药对时,高关联症状为"怕冷""便溏";高关联舌脉为"苔薄黄腻,质暗红""脉滑、细、弦";高关联病机为"气阴两虚""湿浊中阻";高关联配伍用药为"炮姜""白术""肉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癫痫病的用药规律、核心药组。方法:电子检索国内各大数据库,筛选治疗癫痫病的有效中药处方,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息风类、祛痰类、补益类、安神类、开窍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用药趋势集中,频率最高药物有石菖蒲、天南星、半夏、天麻、全蝎。药物存在固定搭配,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半夏-陈皮-茯苓-天南星,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僵蚕-全蝎-天麻-天南星-石菖蒲等19个聚类群。结论:中医药通过"调其脏,通其络"治疗癫痫病,且存在脏腑经络用药法式及固定搭配,以实性病机为主,息风药、祛痰药、开窍药为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中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对其中出现的方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为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为神曲和白术;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结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补气健脾及消食化痰类方药在治疗脾胃虚类证中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气阴两虚证患者与健康人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异同。[方法]通过多中心、小样本、精细化临床研究,纳入7家临床单位124例受试者,因未完成访视脱失7例,最终纳入受试者117例,其中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丹蒌片治疗,气阴两虚证患者39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养心丸治疗,健康人40例不予干预。比较冠心病患者0、4、8、12周、健康人第0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1)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第4、8、12周时,各症状评分及舌下脉络青紫情况较0周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2)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第4、8、12周时,各症状评分较0周有所下降(P0.05或P0.01)。3)与健康人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各项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各症状评分及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弦、脉涩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冠心病两组患者各时点比较,部分指标及舌脉情况存在不同程度差异。4)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0、8周时,身重、口黏腻、苔腻、脉滑、舌有瘀斑瘀点聚为一类,脉弦、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涩、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聚为一类;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0、8周时,胸闷、胸痛、身重、口黏腻、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聚为一类,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脉涩聚为一类。[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经治疗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中相关症状表现均有所改善,且不同证型的表现不同。《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可以为进一步临床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嘉蕾  苏明 《天津中医药》2017,34(11):742-744
[目的]分析栗锦迁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T2DM)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入选的15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栗锦迁降糖方,分析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栗锦迁降糖方联合西药疗法对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迟发性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5月对9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46例, 对照组(甲氧氯普安治疗)45例, 连续用药3 d,比较两组疗效。严密观察和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止呕有效率较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 安全性较好。[结论]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迟发性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竹精片治疗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及入组条件的患者102例,予参竹精片连续服用1个疗程(4周),以用药前后肾阴虚型量表评分、疲劳量表(FS-14)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分为疗效指标,记录服药前后各量表的指标变化,并以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参竹精片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肾阴虚型量表总积分、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P0.01);明显降低患者疲劳量表总积分和躯体疲劳积分(P0.01);增加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纬度、生理职能纬度、躯体疼痛纬度、精力纬度、社会功能纬度积分(P0.01);102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70例,无效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5%。[结论]参竹精片可明显改善患者疲劳、肢体酸痛等躯体疲劳症状,对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博  袁卓  冯辉 《天津中医药》2018,35(4):264-266
[目的]比较调神益肾针刺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调神益肾针刺组、西药组,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神益肾针刺组较西药组评分降低更加显著(P0.05)。调神益肾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结论]调神益肾针刺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安全有效,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艾司唑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不同虚证分型的终末期肾病(ESRD)者透析前后的营养状况变化,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不同的营养方案。[方法]连续采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透析中心最新确诊ESRD患者201例,并将本证虚证组分为脾肾气虚证(32例)、脾肾阳虚证(59例)、肝肾阴虚证(50例)、阴阳两虚证(35例)、气阴两虚证(25例),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尿素氮及肌酐,电解质、血脂、蛋白、血色素等水平,计算肌酐清除率,体重指数,分析不同虚证分型的ESRD患者透析前后营养状态变化情况。[结果]透析后钾、磷及镁离子、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前有所下降,钠、氯及钙离子、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前有所上升。钾离子在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气阴两虚组较透析前下降明显,钠离子在脾肾阳虚及阴阳两虚组较前明显升高,各组钙离子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磷离子在阴阳两虚组较透析前明显降低,镁离子在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及气阴两虚组均明显降低,TC在脾肾阳虚及气阴两虚组透析后较透析前明显下降,LDL-C在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气阴两虚组均明显下降。[结论]血液透析能够改善ESRD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但在不同虚证患者中改善程度不一,可以针对不同证型的营养指标,给予更精细化的管理,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调整患者的营养及一些具有类似作用的中西医药物,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谢瑶  SUGIMOTO KAZUO  严冬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84-1288
[目的] 旨在总结高颖教授防治多发性硬化复发与残疾的用药规律以及治疗思路。[方法] 针对复发与残疾具有一定疗效的中药处方,采用python、Gephi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同时针对核心中药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52个有效处方的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共162个节点,3 883条边,平均节点度为47.94。其中核心节点为熟地黄、郁金、山茱萸、茯苓等。在矩阵列表中,共生成3 884组相互关联的配伍,其中权重最高为熟地黄与山茱萸。[结论] 核心方药为熟地黄、郁金、山茱萸、茯苓、豨莶草、知母、女贞子、萆薢、威灵仙、黄芩等,常用的配伍为熟地黄与山茱萸、熟地黄与茯苓、山茱萸与茯苓等,主要治法以补益肝肾为主,兼清热化湿、解毒通络,蕴涵动态变化、阴阳协调、攻补权衡的灵活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关联规则的郁证古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古方用药进行汇总、归纳与分析,找出古方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郁证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郁证的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所得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查询出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组方进行规律分析。[结果]在所收集的167首方剂中,以理气药的出现频数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化湿药和补血药;陈皮、甘草为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组合,共计45次;出现频数排在前10位的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陈皮、香附、茯苓、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神曲、柴胡;药对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和重要性最高的药对为乳香,香附-没药。[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的方剂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够为临床辨证论治郁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用药规律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文献中胸痹心痛的证治规律及中药用药特点。[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搜集并整理从先秦时期至清末关于胸痹心痛的各类医学古籍文献,选取关键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中药部分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相关数据结果分析发现从先秦时期到清末历代医家治疗胸痹用药以温里药应用居于首位,说明温里药为胸痹心痛方中主要药类;其次化痰药、理气药、补虚药等也为治疗胸痹心痛方中的常用药类,常协同使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之用药特征与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之“阳微阴弦”病机表现出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