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苟萍  罗云波 《国医论坛》2011,26(1):16-18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证对应是属于论治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形式和方法.辨证论治能指导方证对应,所以它包含方证对应,并高于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常,辨证论治是变.中医临床效果要好,应知常达变,在掌握方证对应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在病证结合基础上,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规范和方证对应的中医论治体系,是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进一步实现对证候要素的定量评价及方证的量化对应,则成为目前辨证论治研究的重要探索方向。文章综述了证候要素判断及方证对应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尝试性对目前证候要素定量评价及方证对应量化研究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方证相应"论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即方剂,证即病证,"方证相应"乃方剂与病证相对应之称.方证相应创源于张仲景,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日:"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方证相应"的意义 首先,方证相应是组成方剂的原则:<伤寒论>立法组方,严依病证,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据四诊所得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立组方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与病证相应,故"方证相应"亦为组方的基本原则.其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张仲景运用方剂是以"辨证"为前提,依据辨证结果,作为论治标准和条件.所以临床诊疗疾病,定要将方与证对应,才可收到佳效.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很多"不存在症"如不恶寒、不发热、不渴等是张仲景辨别病证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张仲景"平脉辨证"和"谨守病机"思想的主要体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内容和极高的思辨水平。"不存在症"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理解"不存在症"的意义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张仲景方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故从辨病辨证、鉴别诊断、遣方用药3个方面阐述了"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6.
把"辨证论治"做为整体来考察和认识,研究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和内在规律,总结出确定病因、确定病位、确定病性的"三定"规律是提高辨证准确性的客观步骤,而方证对应、药症对应、药病对应的"三对"规律则是提高论治准确性的主要方法,之后再考虑"三因制宜"的原则。"三定三对三宜"既是存在于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重要方法,及提高辨证论治的主观辨识结论与临床病证客观存在吻合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8.
“方证对应”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目前随着证候实质研究、方剂实质研究的进展,“方证对应”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由此其方法学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数据挖掘和循证医学思雏的方法为“方证对应”研究带来了曙光。文章分析评价了这两种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江泳  陈建杉  江瑞云  郭子光 《中医杂志》2011,(17):1447-145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如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一直是中医师深思的问题。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症-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若临证能将人、症、病、证有机结合,则能指导准确论治,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如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一直是中医师深思的问题.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一症一病一证结合的辨治模式,若临证能将人、症、病、证有机结合,则能指导准确论治,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11.
方证对应学是中医的经验传承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慧 《中医药通报》2006,5(6):33-35
文章从概念、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不同之处,论述了方证对应是中医历代医家创立的经验传承体系;精读医籍与抄方是学习方证对应经验的重要途径。认为方证对应作为经验传承体系与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共同构筑为中医的特色和精髓,开展“方证对应体系”的研究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方证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中医传统的医疗方法,是使用中药复方作人体整体性的辨证论治。因此,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证候鉴别的临床诊断和运用方剂的随证治疗,按仲景学说称之为"方证学"。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中医的传统经验"方剂"。古代称医为"方技"或"方术";近代称"大方脉",均说明方剂乃是中医独特的精髓之一。《汉书艺文志》就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医经家"是指理论家,"经方家"即指临床家。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把古人  相似文献   

13.
方证对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从方证对应的思想渊源及后世的发展入手,探讨了方证对应的几种现代认识:①方证对应必须是方剂与主证相对应;②方证对应是指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变,随证加减;③方证对应是方证间病势、病位、病情、病性相对应;④方证对应是一个动态对应;⑤方证对应的实验研究说明对证治疗时才能体现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对证治疗或机体处于非证候状态时,则治疗作用不明显;⑥方证对应可以是一方对多证.在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方面,辨证论治包含了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体现.成方的应用既是辨证论治的结果,也是遵循方证对应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煌是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教授在中医临床上经验丰富,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这两个方面。1学术思想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相呼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黄教授认为古代的方证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我们必须立足临床,  相似文献   

15.
<正>张仲景《伤寒论》所建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历代注家或强调明辨六经,或强调方证对应,至于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则言之甚少。偶有讨论的,  相似文献   

16.
方证是张仲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疾病的特异性症状及其对应的最佳治疗方剂,逐渐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文章通过比较《伤寒论》中头痛方证,分析太阳头痛桂枝汤证与太阳头痛麻黄汤证、太阳变证头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阳明头痛承气汤证、少阳头痛小柴胡汤证、少阴头痛四逆汤证、厥阴头痛吴茱萸汤证和霍乱头痛五苓散、理中汤证之不同,旨在说明方证的形成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应用方证不能按图索骥,要深入研究方证中蕴含的辨证思维,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被认为是当代中医的理论范式,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及基础研究。方证相对是近年来仲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研读经典、回溯源流、辨析概念、逻辑推理,提出张仲景辨证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方证辨证。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方正对应、审机论治、微观辨证、病证结合4种。  相似文献   

19.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调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方证对应思想蕴涵方证原则、药证原则、量证原则、合方原则和类方原则.研究方证对应有望实现中医规范,提高临床疗效,深化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汉代以前中医书籍存在较多药症相应、方症相应的单一思维论述;《黄帝内经》《难经》借鉴当时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是中医从经验到理论化的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融合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类著作和《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方类著作,将经方和医经相结合,实现了由"药症相应""方症相应"到"方证相应"的飞跃。《伤寒杂病论》虽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形成了辨证论治思想,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仍以药症、方症相应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