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一氧化碳弥散功能及动脉血气检测的分析,提示老年COPD患者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eo/VA)和动脉血氧分压(PO_2)等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的健康老年人(P<0.01),表明COPD患者存在明显的弥散功能障碍,推测其是导致COPD患者临床缓解期仍持续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健康体检者853例,根据吸烟情况分3组,吸烟组n=327例,被动吸烟组n=421例,非吸烟组n=105例.所有被捡者均行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测.结果 ①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FVC、FEV_(1.0)、FEV_(1.0)/FVC和PEF检测结果均在正常预计值范围,但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而FEF_(25%~75%)、FEF_(50%)和FEF_(25%)、检测结果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非吸烟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肺弥散功能吸烟组与被动吸烟组DL_(co)、KCO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吸烟首先损伤小气道,吸烟和被动吸烟同样损害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烟与非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弥散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分为吸烟组(n=62)、非吸烟组(n=51).测定静息状态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肺CO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CO/VA).结果 两组患者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DLCO与非吸烟组比较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吸烟影响肺功能,吸烟加重了COPD病人弥散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在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先后采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人测定肺弥散功能 ,共测定 2 4 2例老年人 .结果 :2 0 1例同时完成了两种测定方法 ,所测四种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种方法所测DLCO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72 93,P <0 0 1) . 4 1例用单次呼吸法测定未能得到测定结果的患者改用内呼吸法后有 39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结论 :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均是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好方法 .内呼吸法的检出率在老年人群明显高于单次呼吸法 相似文献
7.
8.
影响中老年人肺弥散功能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04例中老年人分为8组:①正常组;②冠心病组;③吸烟组;④矽肺组;⑤肺癌组;⑥慢阻肺组;⑦肺部弥漫性病变组;⑧冠心病合并慢阻肺组。分别测定其弥散功能,结果发现:吸烟、慢阻肺、肺癌、矽肺、肺部弥漫性病变及冠心病均影响肺弥散功能,冠心病合并慢阻肺时其影响较单纯冠心病或单纯慢阻肺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各脏器形成完善的解剖特征、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进化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产生多种免疫功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保障。肺脏不仅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和内分泌与代谢功能,而且在机体防御及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类进入老年阶段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下降,生理和形态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肺脏小气道直至肺终未部分的气腔扩大,但无破坏性改变;肺泡间隔可有增厚,但无炎性和纤维化改变。伴随形态结构的变化,肺功能显示FVC、Fit:VI,FYVI/FVC下降,闭合气量增加,肺弥散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11.
肺弥散功能正常值及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肺CO弥散量(DLCO)正常值及预计回归方程式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用6200AutoboxDL型体积描记仪测定了175例健康成人,24例支气管哮喘,19例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及140例慢支合并肺气肿中层得DLCO及常规肺功能。结果:男、女两性的DLCO与年龄,身高显著相关(P〈0.10)。求出预计回归方程式,对各组DL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值进行了比较,哮喘组DLCO正常(P〉0 相似文献
12.
高频通气对煤工尘肺合并COPD肺弥散功能的影响黄本学(徐州矿务局职业病防治院门诊部221060)高频通气(HFV)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对提高氧分压有肯定疗效[1·2]。近年来国内应用HFV对肺弥散功能方面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30例肺弥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14.
对1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测定弥散功能数值,并与120例正常人及95例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弥散功能与肺气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肺弥散功能测定鉴别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作期临床表现都有气喘,肺功能检查都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容积(RV)增加、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增加,其鉴别诊断会有一定困难。自2001年以来,我们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进行了肺容量、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测定,发现弥散功能测定有助于二的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老年人肺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作者从1999~2001年共收集120例,其中56例门诊随访,64例住院治疗,通过临床各系统的检查及X光片、双肺CT片造影,痰菌检查明确诊断。年龄及性别分布:120例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男:女为4:1,年龄在60~80岁之间,既往患慢性支管炎肺气伴肺心病1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弥散功能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变化情况及可能的病理生理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呈混合性通气障碍的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用体描箱测定其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和肺弥散功能,并设正常对照组。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肺总量(TLC)、残气量(RV)、肺泡气量(VA)、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膜弥散量(DMCO)及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数据作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就DLCO%pred、DMCO%pred及Vc%pred与各通气容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OPD组患者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及肺弥散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COPD组患者的FVC、VC、VA及DM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平均值均在66%以上;TLC%pred平均值较正常上限稍高;而FEV1、MVV、DLCO及Vc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平均值异常偏低,在36%~44%之间;RV%pred平均值则异常偏高,达到188%。DLCO%pred、DMCO%pred及Vc%pred与FEV1%pred、FEV1/FVC、TLC%pred、RV%pred、RV/TLC及VA%pred等通气容量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的COPD患者多处于疾病中后期,肺毛细血管床严重受损,肺毛细血管床容量显著下降,以及严重的气体分布不均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弥散功能的下降首先源自Vc的减低,由于Vc的减低从而导致DLCO、DMCO也随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2-14+18
目的 探讨肺弥散功能检查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患者,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n=30)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照组(n=30)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另选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肺通气功能的测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正常组、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残气容积/肺总量比值(RV/TLC)和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结果 观察组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气容积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弥散率和一口气弥散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低于正常组,且对照组随着疾病的加重,其比值越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残气容积/肺总量比值高于正常组,且对照组随着疾病的加重,其比值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弥散功能检查有助于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可区分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早期疾病、病变部位的判断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肺弥散功能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作用。方法:本文对8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测定,结果在两组间和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只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弥散功能(DLco)值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比较(P<0.01)有差异。结论:肺弥散功能测定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