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位咬合的修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低位咬合在修复临床上较常见,目前尚无一个科学的定义,在修复治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介绍了低位咬合的概念,病因,危害性,治疗原则,升高咬合的适应和方法,义齿的设计及肌电图在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胎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胎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胎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CD)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观察疗效并总结修复要点.方法 对1例CCD成年患者抬高垂直距离,上颌行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过渡性咬合重建修复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修复6个月后,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检查均显示美观及咀嚼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建议以此时的垂直距离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咬合升高的原则及其修复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法汤 《口腔医学纵横》1990,6(3):179-180,183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升高咬合的适应证及其设计和方法及咬合升高量进行探讨。方法:对40例低合咬合患者采用He垫,固定式义齿及可摘He垫义齿进行升高咬合的修复。结果:疗效良好者占70%,疗效较好者占27.59,无明显变化者占2.5%,结论:治疗成功的在于正确诊析,临高精度的操作,先进的制作技术,准确确定咬合的升高量及正确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一次性咬合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23例,行一次性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随访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咀嚼情况、颞下颌关节区变化,摄X线片,了解义齿、牙根及颞下颌关节结构改变。结果患者普遍认为一次性重建易适应、咀嚼效率显著提高,无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等症状。复查X线片示无明显异常。结论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选择性实施一次性咬合重建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固定义齿修复进行咬合重建在治疗牙列重度磨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5例牙列重度磨耗或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制作烤瓷或铸造固定义齿进行全牙列咬合重建修复。1年后比较修复前后美观效果、夜磨牙症状、颞下颌关节症状和咀嚼效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美观效果,夜磨牙和关节症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显著提高了咀嚼效率。结论固定义齿修复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咬合重建的方法。在保留息止颌间隙的前提下,临床义齿戴用3周后如无不适症状,可考虑行永久咬合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咬合重建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低位咬合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行一次性咬合重建,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诊,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用肌电图仪测咀嚼肌肌电活动,用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测咀嚼效率。结果患者咬合升高3.5mm。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对义齿的美观和功能都满意。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最大紧咬状态下变化不明显。治疗前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光密度值为0.436,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光密度值为0.745和0.875,患者治疗后咀嚼效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一次性咬合重建可以尝试性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相似文献   

10.
与颌位问题是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咬合重建特指采用修复手段在正确的颌位关系下恢复正常咬合接触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口内仍存留有大量天然牙,但丧失了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需要以修复的方法重新建立稳定咬合关系的情况而展开。由于存留的大量天然牙有活跃的牙周反射活动,重建后的咬合关系在行使咬合功能时受到复杂的神经反馈调节作用,因此咬合重建与普通的活动修复治疗相比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主要讨论有关颌位关系和咬合接触问题。确定正常颌位关系是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基础,建立正常咬合接触关系从而恢复正常咬合功能是咬合重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股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日前间隙减少单资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 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2.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验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先用塑料验垫式可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复一个月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息止位时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趋势;②大力咬合位,过渡修复时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显减少,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无显改变。永久修复后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较过渡修复时和术前有显提高,颢肌后柬肌电值较过渡修复时也显增加;③咀嚼时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值在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逐步增加,永久修复后增加显。而颞肌后束肌电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对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人升高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后,能显减少息止位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紧张度,增强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时的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牙列重度磨耗患者行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结合1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咬合垫佩戴3个月后,制作过渡性修复体,口内观察1年,然后行上下颌固定义齿最终修复,经过这一序列诊疗过程完成咬合重建.结果 患者使用最终修复体2年,美观满意,咀嚼效率良好,无咀嚼系统肌肉及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结论 牙列重度磨耗的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序列治疗过程,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的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的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的固定义齿咬合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诊疗特点,总结诊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由一个典型病例介绍诊疗过程。结果: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临床表现、并发症多样,[牙合]垫式活动义齿暂时性修复3个月后,单颌或双颌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12个整牙列,随访2~4年,患者满意度高,未出现再度磨耗,颞下颌关节稳定。结论: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的固定义齿咬合重建修复可行,诊疗过程较长,中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牙齿重度磨耗伴有复杂牙列缺损是老年口腔多发病之一。通常会导致临床牙冠变短,垂直距离过低,咬合关系不稳定等问题,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恢复这类患者的垂直距离,重建咬合关系,增加咀嚼效能,已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1]。本文通过对39例患者采用金属铸造[牙合]垫式可摘义齿重建生理咬合,恢复垂直距离,增加咀嚼效能,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罗媛  李彦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7):386-389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研究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升高后咬合重建修复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 咬合升高重建修复患者15例,分别于修复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修复后,反映颅部骨性结构及上颌骨相对颅部的各测量项目与升高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描述颌骨矢状向关系的测量项目中,SNB角、SND角、SNPog角、颌凸角及SN-Y轴角修复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描述颌骨垂直向关系的各测量项目除ANS-FH外,修复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描述下颌骨形态的SL、SE,描述(牙合)的覆验、IMPA及FMIA,描述软组织侧貌的Z角及Sn、TUL、TLL、SB分别到McNamara线距,修复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NB角减小1.13°(P<0.05),SND角减小2.27°(P <0.05);SE减少1.02 mm(P <0.05),SL减少3.07 mm(P<0.05).结论 OVD升高后的咬合重建修复使患者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双唇突点内收,面部比例及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因外胚叶发育不全造成先天牙列缺损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8-35岁,进行调查研究。口腔检查14例患者中2例牙齿缺失呈对称性分布,多位于前牙及前磨牙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磨耗患者应用CAD/CAM树脂高嵌体垫代替传统活动垫作为过渡性修复体在咬合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CAD/CAM树脂高嵌体固定垫和活动垫进行咬合重建治疗(CAD/CAM树脂高嵌体垫14例,活动垫1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半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JD)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自我感受(稳定性、舒适度、发音、咀嚼效率等)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咬合重建半年后,两组患者TMJD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动垫相比较CAD/CAM树脂高嵌体固定垫患者主观感受更好,在义齿稳定性、舒适度、发音及咀嚼效率等方面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CAM树脂高嵌体固定垫可作为过渡性修复体取代传统活动垫进行咬合重建,使咬合重建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