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1):865-868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经络病候初探——关于是动、所生病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病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经络循行内容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灵枢·经脉》篇中有详细论述。对经络病候的认识,特别是对“是动”、“所生”两组病候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8):617-619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脉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记载。这是祖国医学对十二经脉病候的最早认识之一。历代医  相似文献   

5.
《灵枢·经脉》篇关于十二经病候的原文中,每经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者……。”这样两组症候群,简称“是动”“所生”病候。也有称之“是动,所生病”。关于“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者……。”的含义,历代注家作过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篇中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其病候。每一经的病候又分为“是动”和“所生”两组病症。但是何谓“是动”?何谓“所生”?并未做具体说明。后世医家,对“是动”、“所生病”作了注释,然众说不一,兹仅就经文提出个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脉》中的经脉病候,后世作为经典理论依据,但与简帛医书的相关记载有所不同,其致变原因复杂,部分是由于对经脉认识的变化、对古文献的采用方式和文字传抄错误等。研究经脉病候的形成演变过程,也是使我们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阐释接近其本义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8.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9.
经脉病候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生 《江苏中医》1998,19(10):9-11
《灵枢·经脉》中的经脉病候,后世作为经典理论依据,但与简帛医书的相关记载有所不同,其致变原因复杂,部分是由于对经脉认识的变化、对古文献的采用方式和文字传抄错误等。研究经脉病候的形成演变过程,也是使我们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阐释接近其本义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络脉刍议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将经脉与络脉等同起来,说明其重要性。络脉如网罗一样遍布全身上下,在生理功能、病候表现、临床诊断及针灸治疗都  相似文献   

11.
成都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手三阳脉首次出现同《灵枢·经脉》于经脉前冠以“手”字的特征,为研究早期经脉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本文以手三阳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经脉简书及《灵枢·经脉》等经脉文献,对其循行和证候演变进行探讨,发现手三阳脉循行逐渐明确了以远端手指作为起点并随后经过臂、肘、肩而最终达到头面部,其病候也相应随之不断增加,并以上肢体表证候为主。其中老官山手三阳脉与早期经脉文献联系密切,又与《脉书》重合最多,而《灵枢·经脉》中又不乏可见到从老官山内容改编而来的痕迹,反映了早期经脉学说的不同面貌,有待以后更多出土经脉文献的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14.
《灵枢·经脉》篇在详述十二经的每经循行路线后,以“是动”“所生”为体例,又详述每经病候现象,这一独有的病候与经络循行路线息息相关。然而,对“是动”“所生”两组病候的认识,从古至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结合现代经络现象的研究,提出个人的认识。一、各家之说 (1)病变部位说:《难经》认为“是动”病在气,“所生”病在血,“…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雍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张隐庵以脏腑经络和病因来分“是动”和  相似文献   

15.
十二经病候对辨证论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是经络学说的重要文献。原文在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之后,紧接列举若干疾病与症候,一般称为十二经病候。它不仅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对中医内科及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亦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未被医家所重视。本文试对此作些分析。十二经病候包括“是动病”与“是主×所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63-65
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内经》中属于经脉病候范畴的内容进行表述形式划分。结果表明《内经》中经脉病候表述形式有十二脉、足六脉、腧穴主治、脏腑病候等4种。明确经脉病候的不同表述形式,有利于认识经脉、腧穴不同形式的针灸治疗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灵枢·经脉》针灸治则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中,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之后,均指出“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些治则治法,在针灸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后人多忽略其制定的依  相似文献   

19.
1973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其中有两篇经脉学专著,整理小组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据考证,其成书年代均早于《内经》。其内容与《内经》的《灵枢·经脉》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重要的是,从中可看出经脉病候“是动、所生  相似文献   

20.
韩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44-545
纵观“是动病”“所生病”的古今争论焦点,提出“是动病”,为本条经脉异常变动所发生的系列疾病症候,侧重是经脉病候的诊断意义;“所生病”是古代医家对经脉病候的不断认识和补充,侧重是经脉腧穴的治疗意义,揭示了《内经》时期经络理论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上的实际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