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克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414-1414,14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优缺点。方法将2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股动脉两组,其中桡动脉组112例,股动脉组10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术(PCI),使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通过相关因素对比,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和危险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接受、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出血、疼痛、肿胀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包扎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压迫止血时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穿刺术后无需严格卧床,损伤小,出血观察方便,患者舒适度好,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PC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急诊PCI指征共60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32例(TRA组)、经股动脉组(TFA组)28例,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月,评估术侧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以及在PCI术操作时间、疗效和成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术后TFA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TRA组(P〈0.05)。术后三个月随访TRA组仅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是安全和可行的,且有显著优点,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95例,分为桡动脉组(98例)和股动脉组(97例),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77例,股动脉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处理梗死相关血管所需的指引导管数[(1.12±0.23)根vs.(1.08±0.34)根]、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42.34±1.23)min vs.(48.18±2.34)min]、术中球囊数[(1.21±0.32)个vs.(1.18±0.25)个]、术中支架的使用数[(1.15±0.37)个vs.(1.16±0.21)个]、造影剂用量[(98.32±8.51)ml vs.(95.45±7.2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中桡动脉组发生皮下血肿伴局部皮肤水疱8例,比股动脉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3例少(P<0.05);桡动脉组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股动脉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止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桡动脉组有1例导尿,股动脉组6例术后行导尿;住院天数桡动脉组明显较股动脉组少[(7.45±0.61)d vs.(8.39±0.53)d,P<0.05];住院期间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1例,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期间两组均无MACE以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均有效、安全,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导尿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患者,其心理和情感障碍的类型和程度.方法 对入院的81例AMI患者,按照是否行急诊介入手术,分为急诊介入组44例和非急诊介入组37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结果 急诊介入组合并心源性休克比例更高(P<0.05),心功能更差(P<0.05).无论是HAMD、HAMA的阳性率还是评分值,在急诊介入组均较非急诊介入组高(P均<0.05),其中焦虑情绪更明显.结论 在AMI患者行急诊介入手术时,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较非急诊手术者更明显,病情和急诊手术均参与了情感障碍的发生,应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98例患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PCI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痛苦小,患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 1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60例与药物治疗 5 8例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病死率 (5 .0 %vs 13 .8% ,P <0 .0 1)、起病 1年内病死率 (3 .3 %vs 8.6% ,P <0 .0 1)、再次AMI(3 .3 %vs 6.9% ,P<0 .0 1) )及死亡或 /和再次AMI(5 .0 %vs 10 .3 % ,P <0 .0 1)的发生率均降低。延迟PCI术能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经桡动脉途径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经桡动脉途径行直接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52例,记录患者临床特征,病变特点,PCI操作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抢救成功率为98.1%,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直接PCI成功率为100%,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占30.8%,回旋支3.9%,右冠为65.3%,door-to-ballon时间平均(45.3±11.3)min,支架植入数平均1.2±0.2,术后第2周查心脏彩超LVEF平均为64.5%。结论合理选择病例,提高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的技术,加强抗凝,抗栓,注意术中监护,配合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行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以来,我院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桡动脉穿刺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56±1.5岁,股动脉穿刺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平均64±1.6岁。两组比较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以及经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疗效的异同,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PCI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为行经桡动脉PCI组34例和经股动脉PCI组46例,对比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后4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对比发现,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的手术效果及术后40 d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经桡动脉组平均住院天数较短,与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心脏外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股动脉途径或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于一般老年患者均可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但两种途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 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症状痊愈65例(72.2%),有效11例(12.2%),无效14例(15.6%),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4.4%。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5.6%)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包括局部轻微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改善情况较出院时亦有所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亦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中发生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急救等处理,并全面加强护理,观察抢救后预后。结果 9例患者发生电风暴时间平均为(23.1±1.8)h,其中2例在6 h内出现,3例在术后6~12 h出现,2例12~24 h出现,1例24~48 h出现,1例48 h以后出现。电风暴持续时间平均(104.2±81.4)min;电击次数平均(9.8±5.7)次。经过一系列抢救护理后,24 h成功率为77.78%,2周内存活率为55.56%,1年内存活率为44.44%,24 h内死亡因频繁室颤,2周内死亡因心力衰竭,1年内死亡因术后并发症如心脏骤停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经全面抢救和护理后,预后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AMI-PCI)后无复流患者心肌灌注分级(MBG)、左心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43例首次AMI-PCI后无复流患者被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2例)和无复流对照组(21例).从症状开始至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6.25±2.37)h.均于PCI后即刻以硝酸甘油200 μg冠脉内注人以排除冠脉痉挛.10 min后乌拉地尔组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5 mg,无复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余治疗相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治疗后1周和6个月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乌拉地尔组和对照组PCI后即刻MBG分别为(0.77±0.31)级和(0.77±0.28)级.乌拉地尔组患者在治疗后10 rain MBG显著增加,为(2.37±0.27)级(P<0.05);与对照组比较,乌拉地尔组6个月时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WMS和左室舒张期末压明显降低;核素心室造影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等明显升高;相位分析显示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相角程(PS)、半高宽(FWHM)和峰相位标准差(PSD)亦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可明显改善AMI-PCI后无复流患者MBG、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急性期后行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方法53例AMI患者,入院后按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犤1犦作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在发病5~15d后为患者作PCL结果共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ies,IRA)68支68处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加支架64例,直接植入支架4例,共植入支架68枚。术前IRA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rial,TIMI)分级0~2级,术后均达到TIMI3级。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梗塞后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出院后随访5~48个月,再发心肌梗死1例(1.9%),死亡1例(术后5个月,1.9%)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6~14个月,5.7%)。再次PCI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1例,再次血管重建率5.7%。术后6~48个月无死亡。再次住院7人次(13.2%)。结论急性期后延迟性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且相对安全,操作风险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索并获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手工相结合的形式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由4组循证小组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有争议的内容由医院循证小组裁决,并提取证据。分别采用AGREEⅡ评分、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文献评价标准、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结果共纳入证据15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9篇,最终总结了20条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归纳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可以为临床开展运动康复提供循证依据,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患者文化背景与医疗机构水平,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