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痉病的出处,同时也论述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里都有关于痉病的论述,并从病因、病机、主证、兼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比较了有关文献关于痉病论述的异同。最后总结出认识痉病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吴瑭论痉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其《温病条辨》一书,辨治痉病有所独到。试整理如下: 一、辩因“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认为:“六气(太过或不及之气)皆能致痉。”且“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故“所有痉病现证,皆强屈拗之象”是为风邪作祟使然。对《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中“诸痉项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治疗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病的主要表现,是项背强直,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它最早见于《伤寒》、《金匮》。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种。主要病机是阴液亏耗,筋脉失养。治疗常以养阴生津为主。治外感致痉的代表方有桂枝葛根汤、葛根汤、栝蒌桂枝汤等。后世对其机理多有发挥,或谓热盛动风,或谓肝风内动,或谓血虚生风,或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谓风痰阳滞等,其根据仍导源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因而治疗上,常以治肝风为本,或泻热祛风,或平肝熄风,或养血祛风,或补肾潜阳,或祛风化痰等。但是,还没有用乌梅丸来治疗痉病的先例。本人仅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临床实践,略举案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痓”与“痉”的含义迥然不同,但在《内经》《伤寒论》《金匮》的统编教材及有些参考书中均未将此二字异同点解释清楚,我认为应当明辨其义,现将有关注家及本人的观点,简述如下: 一、认为“痓”与“痉”同字:四版教材的《伤寒论》中大陷胸丸证和《金匮·痉湿暍病篇》的条文中均改“痓”为“痉”;注家徐忠可云:盖痓即痉,强直之谓也,痉病必有背项强直。  相似文献   

5.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病人没有“恶寒”的感觉,即病人不怕冷;亦有医家避而不谈,搪塞了事;有的则不加解释,随文敷衍。笔者对此不敢盲从,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对于这个问题,《论注》结合节(1)条云:“无汗反恶寒为刚(痉),有汗不恶寒为柔(痉)”;《辑义》引《神巧万全方》及《活人书》云:“太阳  相似文献   

6.
痉咳见于百日咳中期。本证病机,一般为邪毒侵袭,肺失清肃,痰浊阴滞气道,并与肝经郁热,气火上逆有关。治疗上多用化痰降逆、养阴清肺等法。如能联系大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则更有助于提高疗效。现就此试谈管见。关于肺病咳嗽的病机涉及大肠,古今多有论及。《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指出咳嗽上气是肺与大肠的病变。《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为治咳从胃肠着手提供了依据。《温疫论·妄投寒凉药论》:“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热不能自成其热,皆由邪在胃家,阻碍正气,郁而不通,火亦留止,积火成热……智者必投承气,逐去其邪,气行火泄,而热自已。”强调治病总宜使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痉病有较系统的研究,现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介绍如下。一、病因突出一个“风”字《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吴氏对此提出疑问。吴氏认为:“六气皆能致痉,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症,皆风木刚强屈劲之象。  相似文献   

8.
柯琴因《内经》“病机十九条”“燥症独无”而强调燥邪致病,并针对《伤寒论》中“痉病”提出“痉之属燥”的理论,其理论具有特殊意义,突出了内伤燥邪致痉,蕴含了保阴存津思想,在病因学、治疗学尤其是预防学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病机十九条,一直是中医病机方面的理论指导,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其余诸病机均好解释,唯独此"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存在较大争议,笔者从训诂学的角度以及《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方剂,并结合近代的一些相关病案,来推测其含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痉病之因,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曰“帝曰:願闻病机如何?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中医教材亦然。然此处“湿”字实为可疑,盖由“风”字讹传“湿”也。历年凡遇有关痉病之书或痉病之临床报道,笔者都能专心细读,又近40年之临床实践,甚为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而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  相似文献   

11.
病机十九条原文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至今对临床分析证候、探求病机仍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唯其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一条,一般觉临床较少运用,历代亦有提出疑义者。现就此条病机的分析理解及临床运用体会,略谈浅见。一、病机分析:痉,《说文》:“强急也。”项强,是颈项强直,转侧不利。痉,在此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个病名,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之痉病即是渲杏钟懈站贰⑷峋分帧6笫酪灿幸跃缥凡≌摺?本条是说临床有些痉证,出现口噤,四肢拘急,项背强直,转侧不利,甚则角弓反张,这种证候大多是由于湿邪侵袭形成。临床引起项强的原因很多,如有风、寒、湿、  相似文献   

12.
贵刊《河北中医》83年1期,王瑞堂等大作“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质疑”一文云:“由于湿邪所致的痉病,只是各种发痉原因中的一种。同意这种观点的莫过于李今垣”。并引证拙著《病机十九条浅说》原文曰:“他说:‘吴氏对诸字和皆字看的太呆滞之故……是吴氏未能从病机十九条全面着眼之过。《内经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对《温病条辨·解儿难》的探讨 ,将吴鞠通对小儿痉病的证治理论从病因、辨证、治疗 3方面进行了归纳 ,并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王桐萍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0):465-465
对《金匮》痉病辨治的认识及运用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桐萍《金匮要略》所述的痉病,其病位在筋脉,以项背强直、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其脉强劲有力,按之弦直上下行,少有柔和之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卜下行”。本病虽由外感风寒邪气而发病,但...  相似文献   

15.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一语,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系病机十九条之一。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均以原文引证。笔者才疏学浅,不揣狂愚,提出质疑,以求正于高明。“痉”,乃“强直”也(《说文》)。即项背强急,四肢痉挛,甚则角弓反张等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项强”,又是痉病中的一种表现。外感内伤,皆可致痉,其因必然居多。如风、寒、火(热)、痰、  相似文献   

16.
对于顿咳的治疗,笔者尝读沈金鳌《幼科释谜》大有启悟。他说:“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因此,余认为顿咳病机关键在于风痰,应用祛风止痉为主,辅以化痰之法。余经多年临证并学习前贤及同道的  相似文献   

17.
痉病9例治验报道孙刚刘素秋康立新山东省章丘市中医院(250200)痉有刚柔之分,刚痉为实,柔痉为虚。《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篇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又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  相似文献   

18.
黄锦兆 《江西中医药》2005,36(12):53-53
熄风止痉法常用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原因所致的风动之证。笔者根据《风经》“风者善行而数变”理论,认为善行即多“动”之意,其表现为异常动态、病位不定,可发生于上下内外任何部位。数变即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兹就熄风止痉的运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痉证的论述,非常精辟透彻,对临床有很大指导意义。一、关于痉证的本质吴氏明确指出:“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矣”,真是一语破的。抓住痉为筋之病这一本质,就掌握了理解痉证的关键。痉证勿论虚实寒热、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原因所诱发,皆因筋脉拘挛所  相似文献   

20.
痉病抉疑     
<正>后世论痉病者,多从邪阻经络,筋脉失养立论,然对其机理之探讨却不甚详备,故有必要溯本求源从经典入手,重新加以辨析。求源必先考之《内经》、《难经》。《内经》论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