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之说后,后世便约之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其中君臣佐使之义显然.但后世医家对七方的价值迨无定论,而任应秋氏认为:远不如徐之才"十剂"切合实用.我们认为,七方的界定对方剂配伍的指导意义确实不大,而最切合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莫过气味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2.
性药学(Sexual pharmacy)是专门研究治疗与纠正性功能障碍药物的一门学科。我国传统医学虽无此称谓,然对其研究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性药学知识。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明以前药学成就的划时代巨著,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字东壁,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一生中著书十余部①,刘我国医学和药学均有巨大贡献,尤以对中药学的贡献最大。本文试就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对后世的主要影响作一探讨,以纪念李时珍诞辰470周年。《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主要贡献 1、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发现增添了许多新药物任何成就都有它的继承性。《纲目》首先是总结整理了在他之前历代本草书籍所录药物.并且在每药下面均附有前人的病例。同时,他还收集所有医方,附于该药之后,以证实其效用②。时珍搜集诸家本草之广  相似文献   

4.
明代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对中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药性理论上既继承了《本经》与《内经》理论,又创造性的发展了中药基础理论;2.在采制理论上提出了“辨证异法”、“异法异效”的制药原则;3.在应用理论上总结出“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融历代医家辨证用药之精华,成“百病主治药”之巨篇。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药理研究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方向,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是采用了西药研究的方式来研究中药理论。正像一些老中医所说:“西医药学吸收中医药的有益内容,集中表现在吸收中药为西药,但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却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和作法”。崔月犁同志在《继续振兴中医,努力发扬特色》一文中指出:“衡阳会议以后,中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依我看主要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确实如此,作为中药药理研究,如果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那…  相似文献   

6.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对五味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多争论。通过对口尝、功效推断、化学成分分析等五味认识方法的分析,探讨了中药五味理论的实质。从而说明在应用五味理论时,既要重视口尝的滋味,又要重视用功效来反推药物的五味,还能吸取现代的研究成果。这样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才能把五味理论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中药性味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味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拓宽了研究思路,笔者就这一理论的研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9.
李时珍对人体生命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我国古代道家、医家比较中 ,探讨李时珍对人体生命的认识 ,认为李时珍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经脉为“内景隧道”、命门在“两肾之间”、“命门为体 ,三焦为用”等富有原创性学说 ,这些学说的提出均在同时代医家之前。此外李时珍还提出“脾乃元气之母”观点 ,虽非首创 ,却也是对前人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历史,不仅要知道有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就像我们既要歌颂李时珍的丰功伟绩,又要探讨他成功的因素一样,在《医学争鸣·名人风范》栏目中,揭示名人风范的形成因素,或许比展示名人风范本身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略论李时珍对归经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药物的归经,是张元素的创见。张洁古倡导于前,李东垣、王好古又继承发展于后,从而成为一种关于药物的理论体系。李时珍对这一理论极为推崇,张氏所著《洁古珍珠囊》书虽只有一卷,然李氏在“历代诸家本草”中盛赞张洁古曰:“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李时珍对药物归经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现述如下。1同归一经,有气血之分李时珍认为有些不同的药物虽同归一经,但有入气、入血之分。如在“百病主治…  相似文献   

12.
从论病,辨证,治法3个方面,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地耳鼻咽喉疾病的贡献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瘿病作出了系列贡献,主要表现为:提出了"靥属肺,气瘿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进一步指出地理环境、饮水是导致瘿病的重要因素,并记载了预防的方药;对富碘海产品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动物甲状腺进行了具体描述,严格规定了动物甲状腺的炮制工艺,进一步明确了动物甲状腺治疗瘿病的实质;广录治瘿方药,喜单方验方,强调内外兼用,多用酒剂,食药同调;记载了有关瘿病的验案、医话及趣闻,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气味厚薄理论渊源于《内经》,形成于金元易水学派,明清也有不少医家继承和应用之,而现在却弃之不用或予以回避。其实,它本身就是从中药气味学说发展起来的,对阐明药物性能功用具一定指导作用,何谓气味厚薄?张元素从天地阴阳属性立论,将气味厚薄表述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阴中之阴……酸、苦、咸、寒是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辛、甘、淡、平、寒、凉是也”,“气之厚者,阳中之阳……辛、甘、温、热是也”。此文对气味厚薄之划分已很显豁。此外,对某些特殊药物来说,气味厚薄还应包括味觉和嗅觉对药  相似文献   

18.
关于药物的归经,是张元素的创见.张洁古倡导于前,李东垣、王好古又继承发展于后,从而成为一种关于药物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中药配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固有中药配伍理论的不足:难以概括所有中药配伍,某些概念混淆不清等.提出了配伍理论的新构想,包括配伍原则、配伍规律、配伍禁忌.其中对配伍规律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有协同增效配伍(相须、相得、相从、相使),协同与拮抗并存配伍(阴阳相合、相反相成),制毒配伍(相制)等.  相似文献   

20.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四性理论,所以,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认为构建起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提取和评价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药现代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同时,认为开展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把握向度,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二是正本清源,科学界定中药四性理论思想体系和个药科学合理的四性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