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比较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0例初发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二甲双胍片0.5 g,po,bid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格列美脲片2 mg,po,qd,观察组同时给予西格列汀片100 mg,po,q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6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肝功能、血脂等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脂肪肝改善总有效率为8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5%(P<0.05);治疗16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血糖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相比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效果更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中心全科门诊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症患者2 000例,其中采用阿卡波糖单药治疗1 050例为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950例为联合组。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指标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高雅  潘天荣 《安徽医药》2017,38(9):1133-1135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安徽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被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FPG、餐后 2 hPG与HbA1c明显降低,HOMA-IR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观察组BM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BMI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沙格列汀不增加体质量且不良反应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1个月的导入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每2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G)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8.37%,与对照组的18.75%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FBG、HbA1c、2hPG水平,改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的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口服二甲双胍片0.5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大蜜丸1丸/次,2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以此评价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低血糖反应,观察组1例低血糖反应,1例轻度恶心,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降糖作用明显,药品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周焰  韩亮 《安徽医药》2017,38(4):476-478
目的 分析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血脂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糖蛋白(HbA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FBG(7.12±2.05)mmol/L、HbAlc(8.21±1.26)%、2 h PG(9.52±2.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FBG(9.36±2.05)mmol/L、HbAlc(8.27±1.69)%、2 h PG(13.10±2.3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得到改善,观察组分别为(18.62±1.84)kg/m2、(13.25±2.36)mU/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1.65±2.05)kg/m2,(11.20±2.64)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金芪降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吉林油田总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均在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5 g/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每日剂量,最大剂量<2 g,3次/d;治疗组口服金芪降糖片,7片/次,3次/d,餐前0.5 h口服,其他同对照组。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9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后,治疗组糖代谢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后,治疗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芪降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并可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永芳 《中国药师》2016,(8):1520-1522
摘 要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组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各120例,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组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基础上给予沙格列汀片,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C肽水平、血脂、HOMA-β、HOMA-IR及胰岛素用量,以及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组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值,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以及每日胰岛素用量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空腹、餐后2 h C肽水平,HOMA-β,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每日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及血脂代谢,减少胰岛素的治疗剂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比较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方法: 160例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组与瑞格列奈组,每组80例。分别给予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血脂与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瑞格列奈组FPG水平明显低于阿卡波糖组(P<0.05)。治疗后,瑞格列奈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阿卡波糖组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卡波糖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B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瑞格列奈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卡波糖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均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瑞格列奈降低FPG作用优于阿卡波糖,而阿卡波糖能使患者餐后胰岛素、血脂及BMI降低,对肥胖患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在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普罗布考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要求为明确诊断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有高血脂的患者,62例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降血糖、眼部对症治疗,而观察组36例患者则在降血糖、对症治疗的同时服用普罗布考,用量为3片/次,2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眼底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则差异不明显。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T总抗氧化能力(AOC)显著上升,而丙二醛(MDA)下降,相对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小,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够有效的改善眼底情况,有效率高达68.06%,而对照组仅有38.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对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有很明显的提高作用,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改善情况显著,而对照组基本无改变,对比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情况可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控制血脂作用和抗氧化能力是普罗布考作用价值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使用体验、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以2008年珠海市公务员健康体检中发现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1129人,女性患者165人为高尿酸组,以性别相同、年龄、职业等因素相近的为对照组,探讨其对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收缩压为(132.4±13.1)mmHg、舒张压为(82.1±7.5)mmHg、TG为(2.21±1.43)mmol/L、HDL—C为(1.22±0.31)mmol/L、FPG为(5.92±0.72)mmool/L;对照组收缩压为(128.3±12.8)mmHg、舒张压为(79.5±7.2)mmHg、TG为(1.78±1.38)mmol/L、HDL-C为(1.31±0.33)mmol/L、FPG为(5.80±0.68)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高尿酸组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患病率分别为:28.12%、50.36%、25.04%;对照组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患病率分别为:19.23%、32.86%、1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密切相关,应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5000例来本院体检的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脂肪肝及相关因素调查,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及肝功能等指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38.8%、52.1%、35.2%和53.6%,明显高于正常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19.0%、11.7%、18.6%、15.0%。结论 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铁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57-2158
目的 探讨标本不同存放条件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无法即刻测定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凝血指标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60例,同一标本取适量血液立即分离血浆,分别于即刻、室温(18 ~ 25℃)1h、2h、4h及-4℃4h、12 h、24h条件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剩余血液标本置室温2h后再分离血浆测凝血指标.比较不同存放条件下各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室温下血浆放置1h、2h及-4℃放置24h凝血功能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室温下放置4h后凝血指标准确性明显下降[APTT和TT分别为(35.30±6.86)s与(32.03±4.98)s、(18.21±2.32)s与(16.35±1.94)s,均P<0.05];室温2h后再分离血浆测凝血指标则已明显改变[PT、APTT、TT、FIB分别为(13.78±2.48)s与(12.25±1.81)s、(35.70±6.32)s与(32.03±4.98)s、(19.01±2.86)s与(16.35±1.94)s、(2.72±2.08) g/L与(3.19±1.02)g/L,均P<0.05].结论 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分离血浆后应于室 温下2h内、-4℃下24h内完成测定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钾、血钠、血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甘露醇对脑部疾病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95例神经外科患者,按照使用20%甘露醇0.5、1.0g/kg随机分为A组56例,B组39例,所有患者在使用甘露醇前、用药后第3天、第7天晨抽静脉血行血钾、血钠、血氯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应用甘露醇后血钠降低,血钾升高,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的血钠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血钠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氯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平均血氯浓度仍在正常水平。结论甘露醇可能具有增加排钠减少排钾作用,使用甘露醇期间严重低血钠可预警患者可能发生肾功能障碍。临床工作中反对盲目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并要注意钠盐的补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血源性疾病的病因、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6000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ALT、抗-HCV、抗-HIV、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TP9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与分析。结果在所检测样本中:①HBsAg、ALT阳性为536例和496例,阳性率分别为8.93%和8.27%;②抗-HCV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0.73%;③抗-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0.02%;④TP抗体阳性48例,阳性率为0.80%;⑤HBsAb阳性率为18.33%;HBcAb阳性率为14.33%;HBeAg阳性率为8.53%;HBeAb阳性率为2.27%;HBeAb+HBsAb阳性64例(1.07%);HBsAg+HbsAb阳性20例(0.33%);HbsAb+HbcAb阳性116例(1.93%)。结论输血前的受血者血清学检测,对于控制医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及其隐患的发生,明确医患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编制1套全面及适合国情的无偿献血行为自评量表,为献血研究提供工具。方法根据无偿献血中取得经验及相关数据,参照有关文献,筛选出20个题目,含献血认知、献血前情绪、献血感知3个因子。调查参加无偿献血的部队官兵及高校学生120人,有效答卷117份,求取相关数据,并对首次及2次以上献血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取得了诸条目和因子的相关数据,均可供评估分析;无偿献血者的主要心理为焦虑。结论编制的自评量表可对献血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并为无偿献血筛选血源及心理咨询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失血量的估计和围手术期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和计算值的实用价值,并就围手术期输血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对32例早期切削痂手术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按公式计算值、实际输血量及手术前后Hb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切削痂手术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为(59.64±23.56)ml/1%切削痂,失血量的计算值为(100.45±52.04)ml/1%切削痂,实际输血量为(73.75±51.73)ml/1%切削痂,手术后Hb平均下降约15g/L。结论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尽管偏低,但相当可靠;失血量的计算值更接近于实际的失血量。两者可作为实际应用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监测与伤情、预后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 5 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 5 1例进行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 ,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伤组的血糖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而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脑伤组中轻、中、重型之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重型中死亡组血糖初测与复测有显著差异 ,而存活组则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血糖的增高与脑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经治疗后血糖趋于正常者 ,预后良好。因此 ,在救治中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19.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本文探讨20℃室温下不同时间保存EDTA-K2抗凝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份EDTA-K2抗凝血标本,即刻上机检测.然后将标本放置20℃并于1h、2h、4h、8h、24h重复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4小时内WBC、NEU、LY、MO、RBC、HGB、MCH、RDW、PLT测定值变化小于3%,HCT、MCV变化为4%,呈上升趋势,但各不同时间结果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MPV变化显著性(P<0.05).结论 20℃室温下,24小时内除MPV外血常规其他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凤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294-129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l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O%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