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78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测定血清hs-CRP和血脂等生化指标.根据hs-CRP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24 h、日间和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及标准差(SD,以SD作为BPV的指标).hs-CRP与不同时段的血压、SD等自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hs-CRP第1四分位组相比,夜间收缩压SD(SBP-SD)在第4四分位组明显增高,舒张压SD(DBP-SD)在第4四分位组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四分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夜间SBP-SD(β=0.228,P<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90,P<0.05)与hs-CRP独立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BPV与炎性因子hs-CRP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可能是BPV致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 24 h血压变异性(24 hBP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研究表明,hs-CRP和Hcy与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BPV)呈正相关,特别是夜间血压的变化与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加有关。然而,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hs-CRP和Hcy与夜间血压变异性(nBPV)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和Hcy与nBP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hs-CRP三分位值分为3组,三分位切点值为4.217、7.450 mg/L;同时根据Hcy分为3组,A组(Hcy<15.0 μmol/L,106例),B组(15.0 μmol/L≤Hcy<20.0 μmol/L,45例)、C组(Hcy≥20.0 μmol/L,59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和标准差(以标准差为BPV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s-CRP、Hcy与nBPV的关系。结果 以hs-CRP分组,第3三分位组24 hBPV、nBPV高于第1三分位组,第2分位组24 hBPV高于第1分位组(P<0.05)。以Hcy分组,B组和C组24 hBPV、nBPV高于A组,C组nBPV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与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0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是nBP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nBPV独立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nBPV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加剧nBPV异常,并可能是nBPV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终末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终点事件联系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及射血分数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6~2014-12间我院收治的234例房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2例非房颤动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从中获取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在清晨采集患者4 mL空腹静脉血,检测其C反应蛋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29.21±0.33)mm,左室射血分数(65.81±5.32)%,以及C反应蛋白(2.76±0.61)mg/L明显优于所有房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房颤患者会有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射血分数、增加左房内径趋势出现,表明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及射血分数均会对心房颤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41-1544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CRP、LVEF和LAD三者的变化。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和LAD增加而LVEF下降。  相似文献   

5.
莫云秋  何贵新  王强  伍松姣 《广西医学》2005,27(11):1736-173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与超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男性82例,女性64例),对照组130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9例,女61例),测定其血清中超敏CRP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3级患者超敏CRP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病1级、2级患者(P〈0.05),高血压2级CRP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结论提示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存在有炎症反应,CRP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非高血压老年病人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血清Hcy水平、动态BPV指标和LVEF,分析Hcy、BPV指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舒张压相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LVE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相较于血压正常老年群体,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动态收缩压标准差水平明显偏高,LVEF明显偏低,且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发生心力衰竭(HFNEF)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为进展性心室肥大和纤维化,可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和HFNEF。目前对高血压致HFNEF的过程仍未完全明确。文章发主要从心肌细胞自身机制、心肌细胞外神经一内分泌一细胞因子机制及血流动力学机制三方面阐述高血压致HFNEF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致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血压是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发生心力衰竭(HFNEF)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为进展性心室肥大和纤维化,可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和HFNEF.目前对高血压致HFNEF的过程仍未完全明确.文章发主要从心肌细胞自身机制、心肌细胞外神经一内分泌一细胞因子机制及血流动力学机制三方面阐述高血压致HFNEF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探讨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52名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观察两组24h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及hs—CRP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之间关系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4h、白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其变异性、hs—CRP均明显增高(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下降率均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白天、24h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与hs—CRP呈明显正相关且对其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波动程与度hs—CRP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的舒张压变异性大也可能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林卫宇 《当代医学》2011,17(28):57-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26±4.75)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7.26±4.75)]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41±5.36)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24±2.4)mg/L]与增厚患者[(5.82±4.28)mg/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爱军  罗波  黄磊  代丹娇 《重庆医学》2013,(23):2747-2749
目的对比观察正五聚蛋白3(PTX3)在高血压不同心功能状况和射血分数的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武汉市武昌医院门诊或心内科、老年科诊治的156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先依据心脏超声结果分为两组:单纯高血压(PH)组42例和高血压心脏病(HHD)组114例。后者又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有无心功能衰竭症状分为HHD无心力衰竭(NHF)亚组34例、射血分数正常HHD心力衰竭(HFNEF)亚组36例和射血分数降低HHD心力衰竭(HFREF)亚组44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的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PH组PTX3、hs-CRP、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H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HD组中PTX3、hs-CRP、NT-proBNP水平则从NHF亚组到HFNEF亚组,再到HFREF亚组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X3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1),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52,P<0.01)。结论 PTX3在HHD患者中随病情进展逐渐增高,可以作为监测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变化的一项生物学指标,从而在协助HHD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断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血管内皮功能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入选111例未经治疗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并根据hs-CRP的数值将高血压病人分为2组:高hs-CRP组(hs-CRP>2.78)42例和低hs-CRP组(hs-CRP≤2.78)69例。所有受试者均行Endo-PAT2000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检测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并检测hs-CRP,测量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高hs-CRP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高于低hs-CRP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s-CRP与收缩压(r=-0.247,P=0.010)呈负相关。结论炎性反应因子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损伤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来更好的阐明内皮功能与炎性反应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众多的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是在健康个体或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通过超敏分析测量出来的C反应蛋白(hs—CRP)都可以作为一项独立危险因子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有明显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的活化,同时其血清中hs—CRP水平高于正常值,即高血压患者存在炎症反应。我们探讨了hs—CRP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双期高血压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门诊或心内科住院的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30例和高血压心脏病组25例。对照组为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健者40例。上述所有入选者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高血压组(1423.44&#177;565.7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35&#177;117.22)ng/ml(P〈0.01),高血压心脏病组(4195.90&#177;1968.76)ng/ml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该实验结果提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此可能对于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6mmHg(1mmHg=0.133kPa)分为晨峰组(53例)与非晨峰组(57例),均予以缬沙坦80~16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差值[(30.2±7.1)mmHg VS(20.1±6.5)mmHg]、舒张压(DBP)差值[(19.1±4.5)mmHg VS(12.9±7.2)mmHg]明显降低(P<0.05),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9.
对60例原发型高血压病人,给予不同剂量依那普利,连续口服6个月,测定其血压变化;并利用美国ATL-HDI9型彩色B超测其左室射血分数均值及左室质量,结果表明:患者的血压、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左室质量治疗后各组分别下降22.7g、33.4g、41.7g。提示依那普利在降压同时可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且随着药量的增加,其降压、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琦  吴华丽 《疑难病杂志》2013,(11):828-831
目的观察正五聚蛋白3(PTX3)在高血压心脏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患者中的水平以及缬沙坦干预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HFNEF患者8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就诊的高血压心脏病无心力衰竭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Ⅰ组(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40例和观察Ⅱ组(缬沙坦胶囊160 mg,每日1次)40例。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心脏多普勒超声指标,检测其外周血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端脑钠前体(NT-proBNP)水平。6个月后对上述指标进行复查,并予以比较、分析。结果(1)治疗前,观察Ⅰ和Ⅱ组PTX3、hs-CRP、NT-proBNP水平和E/E’、LAVI明显高于对照组,E/A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6个月后,观察Ⅰ和Ⅱ组PTX3、hs-CRP、NT-proBNP水平和E/E、LAVI明显低于治疗前,E/A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Ⅱ组较观察Ⅰ组改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直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TX3差值与NT-proBNP差值、E/E’差值、LAVI差值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8、0.531、0.416,P<0.01),与E/A差值呈负相关(r=-0.452,P<0.01),而与hs-CRP、LVEF差值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132、0.126,P>0.05)。结论炎性反应可能参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进程。缬沙坦可以通过抗炎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