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热痹用药的体会武汉铁路中心医院(430064)刘娟痹证乃气血被病邪阻闭所致之病症。痹证的发生除感受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又与人体阳气先虚,腠理疏松,或阴虚内热,湿热内蕴有关。痹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类痹证各有特点。笔者在临床中对热痹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内经》有关痹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广义痹证和狭义痹证两类。广义痹如食痹、水瘕痹、喉痹、胸痹、血痹、肠痹、五脏痹,狭义痹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等。本文仅对狭义(肢体)痹证的病因、性质、病机及传变规律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方建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80)关键词痹中医药疗法活血通络虫类药痹证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多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久病必入络则成痹,其中血瘀痹较多见。历代医家治痹多用虫类...  相似文献   

5.
舌诊在痹证辩证分型中的诊断意义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518029)李一明,吴向琼痹证按中医辨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分别是风寒湿热邪气的偏胜所产生的不同证型,辨证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教科书多以患者自觉症状的突出特点作为该病辨证分型的...  相似文献   

6.
总结125例应用中药塌溃治疗痹证与护理措施,包括行痹、痛痹、着痹。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认为中药塌渍是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中护理是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经验丰富,如认为顽痹及肾,治以补虚化瘀、标本兼顾;痹证症情复杂,其辨治要点是痛、肿、僵、挛;治疗用药经验是热痹寒之、须热药辅佐等。  相似文献   

8.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9.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0.
热痹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痹的辨证论治河南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申影,陈和平,李玉彦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痹证/中医病机热痹多为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而化热。热邪留滞关节,气血...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9年第6期刊载的钱先生关于“传统热痹化热说质疑”一文,阅后倍受启迪。热痹作为痹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目前在理论上的研究较少,有必要予以重视。但对该文的一些观点,觉得有可商榷之处,特提出如下,敬请指教。1.关于热痹的定义,钱先生指出为性质属热的一类痹证。如何确定痹证的性质属热呢?无非是体现在舌、脉及局部、全身之热象等方面。一般来说,以局部红肿发热、触之有热为热痹的确凿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寒湿痹证有时局部并无红肿发热,而观其舌脉及全身却有热象改变,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论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气血运行不畅。痹证以游走性为主者称为风痹;以疼痛为主者称为寒痹;以沉重、粘滞为主者称为湿痹;病久化热或初期即有热象者称为热痹。1观察病情神色:风寒湿痹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萎黄,病变关节局部肤色正常;热痹患者表现烦躁不安、面红耳赤,病变关节肤色发红。寒热:痹证初起,多有发热,恶寒或恶风。热痹以发热为主;风痹以恶风为主;寒痹恶寒重,湿痹身热不扬或午后发热,风寒湿痹病变局部不热,大都得热则减,得…  相似文献   

14.
宣痹汤加减治疗痹证60例孙美云河北省永年县第二医院(057151)用宣痹汤加减治疗痹证60例,经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宣痹汤出于《温病条辨》湿温篇,原文65条: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骰烦痛,面色灰滞,面目萎黄,宣痹汤主...  相似文献   

15.
何艳文 《河北中医》2008,30(12):1336-1337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以风寒湿痹多见,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正确恰当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痹证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将对风寒湿痹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7.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18.
<正> 痹证是各种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疾患之统称。痹者闭也,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脉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肌肉萎缩。严重者影响脏腑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痹证以病因分类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以症候分类为行痹、痛痹、着痹、周痹(疼痛遍及全身之痹)、众痹(此起彼伏,疼  相似文献   

19.
自拟温肾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0例益阳市沧水铺卫生院(413064)薛希贤主题词关节炎/中医药疗法,@温肾汤/治疗应用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之“痹证”,而痹证有风寒湿痹和热痹之分。笔者采用自拟温肾汤治疗风寒湿痹5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20.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