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安全合理有效接种百白破疫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安全合理有效接种百白破疫苗,减少接种不良反应,控制相关传染病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方法在家长自愿基础上建议月龄满3个月、4个月儿童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月龄满5个月、18-24个月儿童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对在2004-2007年期间基础和加强均在我院接种百白破疫苗的0-2岁724名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跟踪观察。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接种部位无感染,无无菌性化脓等并发症,龙南医院所管辖区内无一例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病例,达到接种预期目的。结论只要科学合理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及护理.方法2012年1~12月中,共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3098人,其中基础免疫845人,加强免疫2253人,对接种过百白破疫苗者进行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结果接种3098人中,共发生不良反应为52例,主要为低热和中等热为主,有11例儿童发生局部硬结,经及时处理得以恢复.结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流程,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百白破疫苗在接种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常见的局部红肿和发热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对于接种百白破疫苗的适龄儿童进行观察,记录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发痒、倦怠,其中局部红肿和发热为最常见,体温多集中在37.3~38.9℃,接种第一剂后发生不良反应者少,多数儿童是在接种第二剂、第三剂,特别是第三剂时出现红肿、发热,第四剂注射无细胞百白破时,发生不良反应极少;多数儿童发热为一过性,少数高热者用了解热镇痛药物后,体温降至正常,局部红肿者施以热敷,1周内也可以消退.结论接种百白破少数儿童会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为一过性,局部红肿经热敷,在1周左右可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09年1~12月共接种百白破疫苗1980人次,其中基础免疫1470人次,加强免疫510人次.对接种过百白破疫苗的儿童进行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结果 接种1980人次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49例,主要以发热和局部硬结为主,未见潜在生命威胁的不良反应.结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增强责任心,规范操作流程,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益彪  陈美淑 《河北医学》2010,16(10):1232-1234
目的:探讨减少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9年1至12月出生的满3个月到2周岁的儿童在汕头市下蓬医院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1至12月共接种百白破疫苗10551人次,发生不良反应1300例,发生率12.32%,其中接种吸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疫苗(DTwP)9411人,发生不良反应1255例,占13.36%。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疫苗(DTaP)1140人,发生不良反应45例,发生率3.95%,DTaP明显低于DTw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7.29 P〈0.005)。结论: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要改进接种要求,严格掌握禁忌证,接种前疫苗要充分摇匀,做到深部肌肉注射,最好选择不良反应率较低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从而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之间接种百白破疫苗的1 456例儿童,在接种百白破疫苗之后需进行预防,对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 接种的1 456小儿经3个月的跟踪调查,有11例小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占0.76%,主要是身体局部有红肿热痛情况,或者是有低热等,均无潜在的生命威胁.结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个体的差异性,还有按种人员的操作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标准的操作流程,以及安全的接种技术,再加上良好的接种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利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29):4012-4013
目的:探讨儿童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方法选取到我院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62例,从接种操作、儿童预检、接种部位等进行预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发生率为4.8%。结论对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可从接种操作、部位选择等方面进行预防,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接种百白破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将2012年1-6月在本中心接种百白破疫苗的470名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5名,其中A组儿童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百白破疫苗,共接种516剂次;B组儿童在臀部外上1/4处肌内注射百白破疫苗,共接种508剂次;观察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38例,发生率为7.36%;B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19例,发生率为3.74%,由此得出臀部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臂三角肌接种疫苗者。结论:臀部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对本辖区内记录在案的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使用合格疫苗并规范化接种,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正确对待接种不良反应,有效的接种前干预及接种后观察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进行观察,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750例3个月以上足月健康儿进行预防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接种过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幼儿进行观察及预防护理工作。结果:7750例预防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幼儿中,有240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1%。主要症状以低热、情绪烦躁,疲倦为主,未见潜在生命威胁和较为重要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时,接种不良反应多与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疫苗的冷链管理,健康教育指导,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规范操作流程管理,增强责任心,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时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方法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含局部反应发生率、全身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P<0.01),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P<0.01),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P<0.01)。结论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保健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应适当推迟接种;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硬结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3个月龄以上足月健康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后的观察和指导。结果接种疫苗儿童中无1例发生无菌性脓肿。有10例儿童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后出现硬结反应,经局部热敷后硬结消失,注射部位恢复正常。结论接种百白破疫苗前严格掌握禁忌证,使用时将疫苗液充分摇匀,接种后告诉家长出现硬结反应的处理对策,可减少接种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引发原因,分析可行的预防干预方案。结果:3 215例百白破疫苗接种小儿中,发生不良反应58例,占比1.81%,其中以局部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占比最高(44.83%),全身性反应次之(31.03%),循环及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多发于接种后当日,且随接种剂次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导致小儿接种百白破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疫苗性质、小儿个体因素、接种方法、接种时间不合理,占比分别为37.93%、18.96%、15.52%、12.07%。结论: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可能引发局部反应、全身性反应以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且多发于接种当日;随着接种剂次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升高。在小儿百白破接种期间需详细询问小儿既往接种史,严格遵循接种流程接种,并在接种当日注意观察小儿情况,指导小儿充分休息,预防百白破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百白破疫苗接种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在我院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00例儿童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其中,对实验组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处理,对照组实行常规预防接种处理,根据接种后不同参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针疫苗接种之后,对照组出现18例弱反应,13例中度热反应,8例重度热反应,总发热率为26%;实验组出现8例弱反应,3例中度热反应,1例重度热反应,总发热率为8%,对比两组发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部出现硬结为28例,硬结发生率为18.67%,实验组局部出现硬结5例,硬结发生率为3.33%。比较两组局部硬结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有效预防百白破接种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百白破接种之前将各类儿童身体状况实行评估,接种过程必须注意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接种技巧等的掌控,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可使百白破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降低,确保有效实施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15.
许俊 《中外医疗》2012,31(28):58+60
目的对减少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该中心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286例,将其按照接种次数进行分组,进行接种后随访,并对随访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月龄大的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月龄小的儿童(P<0.05),并且接种针次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接种针次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百白破疫苗在接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应根据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百白破疫苗接种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儿童6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基础针儿童44例,加强针儿童25例,分析基础针、加强针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季节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百白破疫苗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呕吐、厌食、烦躁不安、发热、硬结、红肿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种中,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自身因素、疫苗使用因素、个体因素是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较多,应加强其原因的分析,并实施相关的预防对策,以此更好保证儿童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3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0例。观察组儿童于接种前详细记录基本资料后接种疫苗;对照组儿童直接接种疫苗。观察两组儿童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前做好科学规划,强化接种培训,仔细观察疫苗质量,掌握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法,以减少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预防接种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本辖区2011.1.1~2011.12.31出生的按国家免疫规划完成4针次接种的儿童,进行接种后观察和指导.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局部反应以红肿、硬结居多,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月龄大的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月龄小的儿童.结论:接种前严格掌握禁忌症,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深部肌肉注射,接种后告知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是防范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接种儿童的护理。方法:针对来我单位进行预防接种的150名3~5个月婴儿,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观察接种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并加强对不良反应者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少数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发热的发生率为1.47%,硬结为1.21%,红肿为1.39%,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儿童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加强留观和护理。  相似文献   

20.
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从2006年1~12月中,共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6 258人次,其中基础免疫5 539人次,加强免疫719人次。对接种过百白破疫苗者进行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结果:接种6 258人次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28例,主要以低热和中等热为主,未见潜在生命威胁的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增强责任心,规范操作流程,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