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1],指出眩晕可因肝风内动而发生,因此临床上对眩晕多从肝论治.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对眩晕的治疗,除从肝论治外,还采用从脾论治,收到了良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何艳华  金辉 《长春医药》1998,11(2):33-33
  相似文献   

3.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脾论治视疲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疲劳是眼病的常见症状,因读书写字或其他工作使眼外肌及睫状肌疲劳,而症见眼胀头痛、视物不清,重者可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本病中医眼科称“肝劳”,以往多从肝论治。我依据《内经》:“肌肉之精为约束”,而  相似文献   

5.
6.
从肝脾肾论治老年眩晕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肝脾肾论治老年眩晕体会江苏省宝应县中医医院(225800)张长顺【关键词】老年眩晕肝脾肾论治中医药治疗眩晕症是老年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现代医学认为多由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致。中医论其证治,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如刘河间主风火,尝谓:“...  相似文献   

7.
8.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有专题论述。明确指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明、王绍隆传)对病机、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滞,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大便难等症。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场,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唐宗海认为,…  相似文献   

9.
临床观察消渴症状,从脾入手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明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永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治脾土一法为历代医家长期研究的课题,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本人临床所得,杂病治葬验案简介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脾的运化功能对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功能也体现在脂质代谢方面。脾失运化是高脂血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机,因脾虚和肝脾失调所产生的痰湿之邪是高脂血症发病的物质基础;从脾论治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大法,同时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将对提高疗效改善高脂血症的异常脂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医临床的发展,从脾论治的方法越来越被认同,其应用范围甚广,涉及多学科、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颇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从脾论治,体会多多.本文试从脾论治的机制及功效方面,探讨脾对脏腑,经络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较普遍意义及重要性棗即脾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风恢复期从脾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风病位在脑,病因病机颇杂。根据祖医学的相关理论,认为脑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中风病恢复期脾(胃)虚弱为本、瘀痰风火为标的病理变化。提出中风恢复期治疗当重于脾,健脾可以抵御外邪;可以行水化痰;可以益气养血;可以潜阳熄风,从而能够斩草除根,标本兼顾,以求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浅析中医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的优势。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的文献。结论:从肝脾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理论的补充与发展,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20.
脾与大肠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肛肠病的发生、发病与脾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针对痔疮、直肠脱垂、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泄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肛肠疾病,需重点培补后天之本,使脾土健运,气血调和,升清有常,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