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巴县常见的地方病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有一定影响。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面向农村,保护劳动力,为农业学大寨服务。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全国钩端螺旋体学术会议于10月15~20日在厦门市召开。各省、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及卫生防疫部门均有代表参加。会议学术论文总计约260篇,宣读100篇。澳大利亚钩端螺旋体专家费思教授在会上先后作了题为“钩端螺  相似文献   

3.
1976年我们在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及近水库的人群中进行钩体菌苗予防接种,共接种20,123人,接种后出现三例过敏性紫癜。报道如下: 例1:邹××,男,17岁。6月22日在大队医疗站注射钩体菌苗1.0ml。三天后双下肢出现针尖至粟粒大的紫红色皮疹,不疼,微痒,未引起注意。一周后注射第二针,剂量为2.0ml,病情加重,全身出现新鲜出血点,下肢皮疹增多,上肢及躯干也出现皮疹,双膝、腕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功能障碍,腹疼(有时呈阵发性绞痛),排柏油样便十余次。公社医院印诊:过敏性紫癜,与注射钩体菌苗有关。经脱敏和止血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症状又加重,于8月2日转县医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4.
现用的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全菌体菌苗预防钩体病已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但因接种剂量大、针次多、人群不易接受、给预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于1978年~1984年我们所与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共同协作,先后完成了钩体外膜菌苗实验室小量研制与人体试验观察,结果证实外膜苗既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然而上述研制只限于  相似文献   

5.
浓缩和普通三价钩端螺旋体菌苗近期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3年5月至1984年2月在四川省平昌、仁寿和眉山县的15个公社133个大队,对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浓缩和普通三价钩体菌苗进行了人体接种反应观察,血清抗体动态测定和流行病学近期效果考核。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菌苗(死)注射液(以下简称钩体菌苗),过去人们仅用作预防注射,以防人类发生相应的钩端螺旋体病。它是生物制品,因此,曾认为包括急性菌痢在内的急性传染瘸发热,是预防注射时的禁忌证。我们发现并非绝对如此。1972年我在给亲人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现于1886年,曾命名为外耳氏病。近二十多年来,钩体病已在许多国家中被发现。其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终年冻土地带均有这种病的踪迹。我国第一个确诊病例报告于1934年(广州)。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疾病,它开始是以发热,出血现象,黄疸及肾功能损伤等“典型”症候而被认识的,但是经过医学界的多年来的研究,已对本病加深了了解,本病实际上包括许多不同临床表现的类型。过去我国对于本病一向认为是少见的疾病,但是经过我院热带病研究组两年多在广东、云南二省调查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来看,本病远非一种少见的疾病,使我们感觉到它是我国比较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之一,在某些地区每年都有严重的流行,造成人民健康上与经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外膜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改良钩体外腹提取法,提取五株钩体外膜均获成功。电镜观察发现五株钩体外膜超微结构层数存在明显差别。豚鼠保护力试验证实赖型017株外膜对同型强毒株攻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017株外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017株和601株外膜蛋白电泳图谱及兔抗血清交叉识别图谱虽非常相似,但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免疫过程较为复杂。传统的概念认为体液免疫在钩体病的抗感染机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Faine,Adler),但近年来亦有人指出,钩体病的免疫机理不能排除细胞免疫作用(姚楚铮)。现将钩体病的免疫机理及其他有关免疫问题简介如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给人和家畜带来严重危害,在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证实了有钩体病的存在。本文对国内钩体病的发现,地理分布,流行特征,宿主动物及国内外诊断技术与疫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目的为我国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54年Russell首先报导钩端螺旋体能产生溶血素。Cox(1955)也发现在特異的钩端螺旋体抗血清出现前,钩端螺旋体或其提取物能引起綿羊紅細胞溶血。1956年Alexander从病人中分离出一株鈎端螺旋体,发现它产生溶血素,乃命名为溶血型鈎端螺旋体(L.hemolyticus)。此后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钩端螺旋体患者产生溶血性貧血,因此对于溶血素的性质和致病作用引起了各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有关鈎端螺旋体溶血素的几个問題作一簡介。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16.
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在全球分布广泛,危害极大,已发现25个血清群,273个血清型。钩体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人体感染后,轻者似感冒,重者可有明显的肝、肾、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至少已发现200多种动物为问号钩端螺旋体携带者,动物大多呈隐性感染,钩体在感染动物中可长期存在,持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目前的疫苗通常采用灭活的全菌,而血清学诊断通常采用活菌,主要抗原成分是菌体表面的脂多糖(LPS),不幸的是不同血清型钩体LPS的抗原性不一样。象沙门菌一样,LPS的不同反映出钩体对宿主的不同适应性,每一动物宿主都与特定的钩体血清型相联系。如大鼠与Ietemhemorchagiae,小鼠与Ballum,牛与Hardio,猪与Pomona、Bratislava,而狗倾向于Canicola。LPS的宿主特异性可能是钩体免疫逃避的机制,允许钩体长期呆在动物的肾脏中而不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为使一般医务工作者尤其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一步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本文仅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及有关资料,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供参考。一简史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疾病。过去,本病曾叫做外耳氏病,或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苏联称为华西列夫-外耳氏病。1913年,日本稻田氏等在病人的血液中找到了病原体,当时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省亦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危害很大,为了搞好防治工作,简单介绍一些有关本病的常识。一、钧体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由不同血清型别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我国目前标准菌种已发现有十三群四十型,病原体呈细密整齐的螺旋状,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形,用显微镜暗视野映光法可以看到,运动非常活泼。加热、干燥及用一般清毒剂均可将其杀灭,在池塘、河水或湿土中均可生活一月以上。本病多分布于沼泽、山区、溪流两岸及水田地区。病原体存在于鼠(黄胸鼠、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钩体秋季群56060株制备的外膜菌苗免疫6只恒河猴(RM1~6),其中pRM1~2接种外膜菌苗0.5ml,RM3~6接种1.0ml。RM7~10不予免疫作为对照。RM1~4用5ml秋季群钩体强毒株活菌进行攻击,RM5~6用10ml,RM7~10分别以5ml及10ml活菌攻击,攻击后24及48小时抽取血液培养。结果证实所有免疫猴血液培养全部阴性。对照组不论是5ml或10ml攻击的均为阳性。第11日选取免疫组RM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核糖体现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从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体中成功地制备了核糖体提取物。该提取物经SPA-ELISA 证实具有免疫原性,对40只受试豚鼠的保护试验结果表明,核糖体提取物对同型毒株的攻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果还证明核糖体提取物能诱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