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反应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都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该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聚合酶链反应具有简单、特异、灵敏、快速等特点,不仅可用于检测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的眼部感染,还可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因子等基础研究。本文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操作并综述该技术在眼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对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在基础和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文就该技术的原理、类型,以及在眼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链反应对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在基础和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文就该技术的原理、类型,以及在眼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勤 《眼科研究》1992,10(4):279-280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Saiki 等在1985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近年来已迅速在基础和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PCR在眼科领域的实际应用做一扼要介绍。PCR 是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它利用DNA 聚合酶的反应特性,使被检的微量DNA  相似文献   

5.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MGS)技术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研究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较于传统依赖于微生物培养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无需培养,直接利用从少量样本中提取全部微生物DNA,依靠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可快速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定量检测,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依据,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眼科疾病中,有不少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疾病存在发病快、样品难获取、诊断困难等难题,宏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眼科疾病病原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本文将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宏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眼表、内眼的代表性眼科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所展现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徐文波  王正祥 《眼科学报》1993,9(4):163-166
本文应用直接基因分型单纯疤疹病毒(HSV)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了37例临床上可疑HSK病人角膜刮片和/或泪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PCR检测HSV是快速、较简便的方法.用于眼科关键是取好标本.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电泳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管电泳是八十年代发展的新型分析技术,它具有分离效率及灵敏度很高、速度很快、样品和试剂消耗很少之特性。最初用于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分析等方面,现已广泛用于医药领域。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用于眼科研究。本介绍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测技术、分离模式及应用,特别是在眼科疾病及眼科药物、眼保健品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对48例新生儿眼炎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发现新生儿眼炎35.4%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同时追踪检测患儿父母生殖泌尿系发现新生儿眼炎的沙眼衣原体来源于其母垂直感染,是眼科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应加强防治。同时认为PCR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快速自动化操作的新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意境包性角膜炎病毒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一迪  刘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3):139-140,I000
应用自制的生物素基因探讨做斑点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临床可疑HSK病人的18份角膜试子标本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83%。对HSK基因诊断用于临床的实用性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单疱性角膜炎病毒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制的生物素基因探针做斑点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临床可疑HSK病人的18份角膜试子标本进行了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83.3%。对HSK基因诊断用于临床的实用性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曾丽芳我国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少数眼科先后开展了视网膜电图检测,个别医学院校的眼科通过研究生培养,培训了一些专业人员,有的还开办过视觉电生理学习班,在眼科杂志上也有少数视网膜电图应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因芯片技术在筛选初发和复发鼻咽癌癌变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检测初发鼻咽癌和正常鼻咽黏膜、初发鼻咽癌与复发鼻咽癌两组基因表达的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初发鼻咽癌和正常鼻咽黏膜、初发鼻咽癌与复发鼻叫癌两组均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与初发鼻咽癌相关差异基因394个,基因功能包括蛋白结合和钙离子结合、酶活性、免疫等;与复发鼻咽癌相关差异基因104个,基因功能包括蛋白结合和钙离子结合、酶活性、细胞外基质等。筛选可能与初发和复发鼻咽癌癌变相关的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筛选初发和复发鼻咽癌癌变过程的可能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电泳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管电泳是八十年代发展的新型分析技术 ,它具有分离效率及灵敏度很高、速度很快、样品和试剂消耗很少之特性。最初用于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分析等方面 ,现已广泛用于医药领域。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用于眼科研究。本文介绍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测技术、分离模式及应用 ,特别是在眼科疾病及眼科药物、眼保健品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眼眶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在眼部MALT淋巴瘤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祖国  李绍珍 《眼科学报》1995,11(4):183-185
目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研究认为HSV可在角膜内潜伏,但未获结论性证据,本研究目的为明确角膜是否为HSV的另一潜伏地。方法:选择18例已确认为HSK病例,所有病例角膜病变静止3个月以上(平均3.7年),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取下角膜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引物为P15’CATCACCGACC-CGGAGAGGGAC,P2 5’GGGCCAGGCGCTTGGTGTA)检测角膜片内HSV基因。结果:18例静止期HSK病例角膜片中,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在17例病例中检测出HSV基因,1例阴性。结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内有HSV基因存留,角膜可能为HSV的另一潜伏地,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角膜内HSV DNA方法简单,敏感性高。眼科学报 1995;11:183—185。  相似文献   

16.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临床应用于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以一段特异性通用引物并配合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棘阿米巴原虫。结果 在门诊初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13例(13只眼)中,通过PCR检测法有11只眼证实为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同时角膜刮片染色后镜检有5例发现了棘阿米巴包裹。结论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如何检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眼中泪液及角膜上皮病毒,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其中点状角膜病变24例,树枝地图状角膜病变29例,盘状角膜病变7例)患的患眼泪液及角膜上皮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患中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结论 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不能只根据其临床特征来诊断;聚合酶链反应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阳  袁援生 《眼科新进展》2000,20(4):307-308
聚合酶链反应 (PCR)是在引物介导及酶促作用下 ,在体外连续扩增特定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是由美国 Cefus公司人类遗传学部的 Sairi于 1985年研究成功的 ,并在以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 ,被广泛用于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本文就该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作一综述。1  PCR在病毒性视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1.1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诊断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 ,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 ,人群中感染率较高 ,在美国80 %~ 85 %成人 40 a前受过该病毒感染 ,特别在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者 2…  相似文献   

19.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sequencing,sc RNA-seq)是从单个细胞水平分析细胞转录组的表达谱,用于鉴定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发现罕见细胞类型、细胞亚型,揭示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成为研究复杂生物体系细胞异质性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干细胞、器官发育、神经系统、肿瘤、免疫、微生物等多个研究领域。近年来,该技术在眼科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增多。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进展,高通量、低成本、高效的商业化测序平台不断涌现。本文主要阐述sc RNA-seq的几项重要技术应用的优缺点和该技术在眼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在未来的研究中,该技术可能扩展到更多的眼部相关疾病的研究中,逐渐应用于临床,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c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自 1989年开始用于临床检验以来,以其简便。快速、灵敏的优势成为临床实验诊断学的技术热点。然而,污染所致假阳性和不能定量等问题还待解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ogenic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融汇 PCR和DNA杂交技术的优点,直接检测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整个反应过程在完全闭管的状态下进行,无需PCR后处理及冗长伪电泳检测,解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