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陈江声  杨燕娇 《河北医学》2008,14(4):399-402
目的:回顾性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的疗效对比。方法:6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均给予替代治疗(输注血浆和血小板),31例(A组)不给予肝素,对照组35例(B组)给予肝素5mg,q8h,不负载。如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则同时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三氧化二砷。结果:DIC在A组和B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1.6%和54.3%.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自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可能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emyelocytic Leu kemia, APL)联合化疗并发DIC的效果.方法将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 ,Ⅰ组为联合化疗加小剂量肝素,Ⅱ组为单用联合化疗,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肝素治疗组与对照组DIC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治疗APL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肝素可以预防DIC的发生, 而对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霞 《海南医学》2005,16(9):99-99
目的 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蔡玉桂  李树裕 《河北医学》2005,11(4):335-337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适的剂量。方法:对55例DIC患者,按原发病、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素90mg/d和48mg/d分三次静滴;两组病例用肝素抗凝治疗3~7d,抗凝期间用凝血时间试管法(CT)进行监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60.7%(17/28例),其中急性型DIC有效率为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疗效(3/14例,有效率21.4%,p<0.05〕,应用微剂量肝素抗凝期间,CT保持在21~27min,无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对照组有效率44.4%(12/27例),在小剂量肝素抗凝期间,有5例CT时间达到32~34min并有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结论:微剂量肝素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合适的抗凝剂量,对急性型DIC疗效明显高于小剂量肝素,安全性高,不加重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不同方案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7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患者,依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B、C3个小组,其中A组给予标准剂量化疗(23例)、B组给予小剂量化疗(28例)、C组给予姑息治疗(21例),观察对比3组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期等。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组间治疗效率与生存期对比,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5),而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A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给予诱导缓解化疗,能够将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儿童重症水痘并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1例重症水痘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分为研究组28例与对照组23例,入院后两组患儿均予针对病因、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小剂量肝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APTT、PT显著缩短,PL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IB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IC和MODS发生率分别为17.9%和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和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C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儿童重症水痘并脓毒症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保护脏器功能,降低DIC及M...  相似文献   

7.
杜登兵  覃事斌 《吉林医学》2012,(10):2099-2100
目的:探讨小剂量喹硫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喹硫平联合文拉法辛)和B组(单用文拉法辛)各31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87.1%,B组为64.5%,A组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喹硫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比单用文拉法辛治疗疗效高,见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9.
盐酸戊乙奎醚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张骅 《疑难病杂志》2010,9(12):921-922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DIC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A组)、小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B组)、中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C组),A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足量的低分子肝素治疗),B、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0.02 mg·kg~(-1)·d~(-1)、0.04 mg·kg~(-1)·d~(-1)盐酸戊乙奎醚,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_2(TXB_2)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8 h后,B、C组细胞因子水平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患者出现明显头晕、口干、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B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DIC中发挥重要作用;小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炎性反应,对DIC的治疗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出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82例HSP患儿,采用常规性治疗的41例作为A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41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B组患儿疗效比A组患儿更优(P<0.05);在治疗后,B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A组患儿更短(P<0.05);在治疗后,B组患儿肾损害的总发生率、肾炎的总发生率比A组患儿更低,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儿童HSP患儿,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效果颇为显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其预后,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所有入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出血A组(162例)与无出血A组(19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常规以及TEG。筛选出血小板(PLT)计数3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他们分为出血B组(51例)与无出血B组(27例)。结果 1出血A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A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PLT计数显著低于无出血A组(P0.05)。2出血B组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B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显著低于无出血B组(P0.05),出血B组与无出血B组凝血凝血反应时间、PLT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ROC曲线分析,凝固角筛查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症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P0.05),但同时又显著低于最大振幅、PLT计数(P0.05),凝血反应时间与血凝块生成时间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振幅与PLT计数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可以有效地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风险,其中以最大振幅指标的临床意义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对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诊断为有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40例;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同时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归为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测取各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数值。结果感染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及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分别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以联合组最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最低,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进行分层,CRP≥10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高,而C反应蛋白〈1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可以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梅  刘瑛  吴永碧 《西部医学》2008,20(6):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对75例非M3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化疗剂量将患者分为A(标准剂量)、B(减量化疗)、C(预激方案化疗)3组,并对3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可评价患者A组24例,B组20例,C组31例。A组缓解率(45.8%)明显高于B组(25.0%,P〈0.05),但A组早期死亡率(20.8%)高于B组(10.0%);骨髓抑制时间A组(19天)长于B组(12天),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95.8%)亦明显高于B组(75.0%)。C组缓解率高,骨髓抑制时间缩短,早期死亡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AML治疗方案应个体化,预激方案化疗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4.
高然  李艳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5-116,11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但未治疗的白血病患者30例为初治组;确诊并经系统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30例为复治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APAAP法检测初治组、复治组及对照组受检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及CD4 /CD8 的比值。结果初治组的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及CD4 /CD8 的比值较复治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白血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明显,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基本恢复正常,说明细胞免疫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培门冬酶(pegaspargase-asparaginase,PEG-ASP)一线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48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10例为A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一线治疗患儿25例为B组;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患儿13例为C组。观察各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8例ALL患儿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34例(70.8%),复发8例(16.7%),死亡6例(12.5%);(2)3组不良反应除过敏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不良反应如:Ⅲ-Ⅳ级严重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ASP可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ALL患儿,其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指标可增加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We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rifampin combined with low dosr harringtonine in acute leukemia (Group A,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 6 cases and acute non – 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 8 cas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low dose harringtoninc only (Group B,8 ALL, and 5 ANLL). The complete remission (CR) rate in Groups A and B was 64.3% and 23.1%, while the median CR duration, 17 months and 8 months respectively, Group A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Group B. We also consider that rifampin and low dose harringtonine are more applicable for treatment of ANLL patients without peripheral leukocytosis and those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龙世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12-1213
目的:对利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抽取94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结论:利用低分子肝素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