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巯咪唑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甲巯咪唑(MMI)对新生大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浓度与正常血管发育和异常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实验组(MMI组)新生Sprague Dawley大鼠75只,孕鼠分娩后第1天即饮用含0.1%MMI的自来水。对照组50只新生鼠的母鼠饮用普通自来水。两组新生鼠又分别分为4 d和10 d两个亚组,每组取右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ADP) 酶染色,左眼行石蜡切片后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核数目,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IGF-I的测定。同时观察各组新生鼠体重的变化。 结果 10 d MMI组鼠新生血管发生率为27%,4 d组及对照组未见新生血管形成。4 d MMI组血清IGF-I水平(73.07ng/ml) 同4 d对照组(168.73 ng/ml)相比明显下降。10 d MMI组(175.13 ng/ml)也明显低于10 d对照组(306.38 ng/ml) (P=0.00)。MMI组新生鼠同对照组相比,可见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 结论 MMI可抑制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引起新生血管,可能与最初血清IGF-I水平的下降有关。血清IGF-I水平的时程变化同未成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98-201)  相似文献   

2.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鼠模型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调节规律,阐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7 d 龄C57BL/6J幼鼠暴露在(75±2)% 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 d,随后在正常氧环境下5 d,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24只同日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PCR)观察各组VEGF mRNA的变化。结果氧诱导模型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为高氧状态下表层和深层血管的中心区出现无灌注,相对低氧状态下2 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其部位在中周部。RF-PCR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与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存在明确的时空对应关系,即高氧状态下,VEGF mRNA转录下降,相对低氧状态下,VEGF mRNA过度转录。结论缺氧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氧之后的相对低氧使VEGF表达增加,可能会降低ROP新生血管的发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92-29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 IL-1α)诱导SD大鼠玻璃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 lium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8只SD大鼠,左眼为实验处理组,玻璃体内各注射IL-1α2.0 ng,右眼为对照组,同样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术后每天用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第7 d摘取眼球,眼后段作常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处理组视网膜前有大量新生血管和增生膜形成, 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新生血管管壁及视网膜前增生膜中有V EGF的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则无新生血管形成, 仅在感光细胞外节段层有VEGF的弱表达。结论IL-1α能促进SD大鼠玻璃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VEGF表达升高。(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35-13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构建4对针对靶基冈小鼠VEGF的siRNA干扰载体,筛选并进行慢病毒包装。60只C57Bif6J小鼠分成4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OIR+空载体组,OIR+VEGF-RNA干扰组。OIR+空载体组和OIR+VEGF-RNA干扰慢病毒组的小鼠在生后第5天玻璃体腔注射相应的1μ1的7.5×10^7空载体慢病毒和VEGF-RNA干扰慢病毒。后3组小鼠在生后第7天建立OIR模型。第17天时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4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及面积变化,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分布变化.Westernblot检测VEGF、磷酸肌醇3激酶(P1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均匀网状;RNA干扰组新生血管面积(0.271399mm^2)明显较OIR模型组(1.212782mm^2)、空载体组(1.152504mm^2)少(F=449.924,P〈0.01)。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在RNA干扰组中与正常组相似,呈均匀光滑线性分布,而在OIR模型组、空载体组的分布中断、不均匀,在新生血管团中可见团块状的强荧光;VEGF的RNA干扰组中VEGF、P1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和p-ERK的蛋白表达量较OIR模型和空载体组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靶向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能有效抑制OIR小鼠模型中VEGF及其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全身应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否可以促进未成熟视网膜的血管发育,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防治寻找新的方法。方法 rhIGF-1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75只,孕鼠分娩后第1天即饮用含0.1%甲巯咪唑(MMI)的自来水,自生后第1天始,每隔6 h皮下注射10μl rhIGF-1;MMI组75只新生鼠的母鼠分娩后第1天亦饮用含0.1%MMI的自来水,自生后第1天始,每隔6h皮下注射10μl生理盐水。两组新生鼠又分别分为4 d和10 d两个亚组,每组取右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估,左眼行石蜡切片后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核数目;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IGF-1的测定。同时观察各组新生鼠体重的变化。结果 MMI组和rhIGF-1组10 d时内界膜前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35.73±5.53)个、(30.11±4.01)个,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2)。4 d rhIGF-1组同MMI组相比较,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2)。而10 drhIGF-1组同MM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12)。4 d MMI组血清IGF-1水平同rhIGF-1组相比明显下降(t=21.31,P=0.00)。而10 d MMI组血清IGF-1水平同rhIGF-1组相似(t=1.64,P=0.16)。MMI组新生鼠同rhIGF-1组相比,可见生长发育迟缓,随时间延长,两组幼鼠体重逐渐接近。结论生后早期皮下注射rhIGF-1可促进上述模型中未成熟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增加,一定程度地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全身应用rhIGF-1在ROP的防治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由于IGF-1在ROP病变Ⅰ期及Ⅱ期可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必须严格把握好治疗的时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80只7 d龄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高氧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和大剂量实验组,建立高氧诱导新生小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分别对小剂量实验组和大剂量实验组行玻璃体注射Bevacizumab(25 g·L-1)0.5μL、1.0μ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VEGF在视网膜各层的表达,应用CD31计算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评价该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电镜观察该药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VEGF在各组视网膜中均有表达,在高氧组表达明显增加,两给药组表达相对较弱,空白对照组最弱.空白对照组、高氧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及大剂量实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20±0.42)个、(16.80±6.05)个、(3.90±1.52)个、(5.10±2.88)个,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两给药组分别与高氧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两给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检查显示两给药组视网膜超微结构与高氧实验组相比损伤较轻.结论 Bevacizumab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Yan L  Han M  Zhao KX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7):585-589
目的 了解甲巯咪唑(MMI)对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明确低浓度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否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实验研究.新生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循环氧组:幼鼠出生后在循环氧条件下饲养14 d后,置于空气环境中4 d,母鼠饮用普通自来水;对照组及MMI组:幼鼠皆于空气中饲养18 d,母鼠分别饮用普通自来水和含0.1%MMI的水;"循环氧+MMI"组:循环氧组实验条件下的母鼠饮用含MMI的水.每组取右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染色,左眼行石蜡切片后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核数目,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IGF-1的测定.同时观察各组新生鼠体重的变化.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各组新生血管发生率,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视网膜无血管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比值、视网膜血管密度、内界膜前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和各组间血清IGF-1浓度.结果 循环氧组同"循环氧+MMI"组相比,NV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57%(x2=4.38,P=0.04);视网膜内界膜前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分别为(33.17 ±3.06)和(65.64±3.85)(t=17.73,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循环氧+MMI"组视网膜无血管区占整个视网膜面积的6.37%±1.23%,其余各组视网膜血管发育至周边部;对照组、MMI组、循环氧组及"循环氧+MMI"组间视网膜血管密度分别为95.21±6.17、52.57±4.14、68.82±3.71、64.20±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4,P=0.00);血清IGF-1含量分别为(536.43±32.65)、(235.94±29.09)、(526.50±26.83)、(227.24 ±19.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57,P=0.00).饮用普通自来水的对照组和循环氧组幼鼠生长发育基本正常,而饮用MMI的MMI组和"循环氧+MMI"组幼鼠可见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结论 研究显示MMI能加重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浓度血清IGF-1可能是非氧相关调节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其调控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是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及最终失明的重要原因。建立合适的RNV动物模型对了解RNV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光动力方法建立小鼠实验性RVO模型,诱导视网膜缺血和RNV,为RNV研究提供更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曹晖  胡宏慧  许迅  樊莹  王方  张皙 《眼科新进展》2003,23(5):335-337
目的制备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以出生7d的C57BL/6J小鼠56只,雌雄兼有,随机将28只放入75%±2%高氧环境,控制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另一组28只置于23℃±2℃空气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随机于出生后12、14、17、21、22、25d取高氧组和空气组小鼠行视网膜铺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并对出生后17d小鼠的视网膜铺片、石蜡切片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氧诱导组出生后17d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穿过视网膜内界膜细胞核计数明显高于空气组.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从出生后14d开始有阳性表达,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出生后17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持续至出生后21d.结论该模型为一种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陈宜  黎晓新  董建强 《眼科研究》2008,26(2):113-116
目的 制作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小鼠动物模型并了解其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将出生后第7 d的C57BL/6J小鼠置于75%的高氧环境中5 d,再置于普通空气中5 d.在空气中饲养的小鼠为对照组.两组进行视网膜铺片,ADPase染色,组织切片染色,ELISA测定视网膜VEGF蛋白含量.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形成率为100%,对照组未见新生血管.实验组小鼠生后第17 d时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6.7±11.1)个,对照组不足2个.第12 d实验组视网膜VEGF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下降,第17 d比对照组升高. 结论该动物模型是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合适模型.VEGF是造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对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变化的氧浓 度诱导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以及Western blotting 检测COX-2、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并研究COX-2或iNOS抑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MMP-2及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COX-2或iNOS抑制显著下调了VEG F和MMP-2的表达并减少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iNOS抑制减少了COX-2的表达,而COX-2抑制也同样下调了iNOS 的表达.结论 在OIR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COX-2 及iNOS的作用,它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VEGF和MMP-2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日龄C57BL/6新生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TA正常组及TA高氧组,分别为6、6、18、18只.单纯高氧组及TA高氧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选取TA正常组及TA高氧组小鼠1只眼,玻璃体腔注射20μg/μl的TA 2 μ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SS)作为BBS正常组和BBS高氧组.小鼠17日龄时,各组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并统计每张切片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TA正常组、BSS正常组、TA高氧组及BSS高氧组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CD14的平均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并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EGF及SDF-1的mRNA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TA正常组、BSS对照组、TA高氧组及BSS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675、0、0、110及688个.正常对照组较单纯高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5).TA高氧组较BSS高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32,P<0.05).TA正常组与BSS正常组VEGF、SDF-1及CD14平均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0.284,0.223;P>0.05).TA高氧组VEGF、SDF-1及CD14平均A值较BSS高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2.358,-4.897;P<0.05).TA正常组与BSS正常组VEGF及SD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0.709;P<0.05).TA高氧组与BSS高氧组VEGF及SD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37,-4.411;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能有效抑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及SDF-1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鼠视网膜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Epo、EoPR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及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7日龄C57BL/6J新生小 鼠132只,分为正常 对照组(对照组)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组(模型组)。于12、15、17日龄时,每组处死 6只小鼠,取眼球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酶染色,对视网膜血管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 同时从7 d起至21 d,每组隔日处死6只小鼠,分别取左眼和右眼,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视网膜上Epo、EpoR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完全血管化,而模型组小鼠1 2日龄时视网膜大血 管管径变细,血管走行僵直,分支减少,出现大片无血管区;15日龄时大血管呈节段性的扩张与纡曲,出现新生血管;17日龄时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深浅两层血管网结构破坏。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上Epo mRNA表达自7日龄起开始下降,整个吸氧阶段持续降低。出氧箱后表达量缓慢上升,15日龄起显著上升,并始终维持高水平表达至21日龄。EpoR mRNA自7日龄起上升,11日龄时达到高峰,并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至21日龄。Epo、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 势 与其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略迟于其基因水平的变化。除7日龄外其它各个时间点上两组的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Epo R在视网膜正常发育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防治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 d的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给氧组(12只)、ES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8只)。将给氧组和ES治疗组小鼠置于浓度为(75±5)%高氧环境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 h,一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ES,另一只眼注射1 μ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对照。对照组小鼠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右旋糖苷-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视网膜造影整装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改变;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给氧组相比,ES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见视网膜血管分支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ES治疗眼平均每个视网膜切面可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减少,为(5.39±1.52)个,与给氧组[(22.56±2.13)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新途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14-31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RPE内过度表达HGF导致视网膜脱离(RD)的病理机制。 方法 编码HGF(AdCMV.HGF)、绿色荧光蛋白(Ad CMV.GFP)的E1/E3缺失的腺病毒载体,以5×104 噬斑形成单位(pfu)/眼注射到成年有色兔的视网膜下。检查注射后3、7、14、28 d时的眼底及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GF在视网膜和玻璃体的表达水平。 结果 对照组注射Ad CMV.GFP眼显示GFP几乎仅表达于PRE单核细胞层,AdCMV.HGF注射眼在注射点处的PRE细胞出现强的HGF免疫阳性反应。玻璃体内HGF的表达水平在注射7 d后达到最高峰、28 d后降低到基础水平。在HGF的表达期内AdCMV.HGF注射眼出现慢性RD和脉络膜慢性炎症。在RD区域,视网膜下的空间内可见增生性的RPE细胞,部分实验兔眼还产生多层的细胞膜结构。 结论 RPE内过度表达的HGF能引发慢性浆液性RD,同时伴有视网膜下RPE增生。提示HGF可能作为治疗RD的作用靶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93-19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相对缺氧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的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NF-κB在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腹腔内注射PDTC,观察对视网膜 NF-κB 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相对缺氧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13只眼FFA检查显示视网膜中纬部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新生血管形成,残存视网膜的大血管均纡曲、扩张;3只眼玻璃体积血,无法检查眼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转移。PDTC干预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2只眼FF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1只眼玻璃体积血;17只眼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主要在细胞浆表达。 结论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NF-κB的活化密切相关。PDTC能有效阻止NF-κB的活化以及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7.
Zhou GH  Yu WZ  Li XX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3):207-211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抑制剂CA-074Me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C57BL/6J 7日龄小鼠6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缺氧环境中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实验组小鼠出氧箱后每眼球周注射CA-074Me 5 mg·kg-1·d-1,阴性对照组球周注射与实验组溶剂等量的二甲基亚砜,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均不给予任何药物,连续5 d.测定眼组织组织蛋白酶B活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组织蛋白酶B在视网膜组织的表达;通过HE染色法测定不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通过视网膜ADP酶染色铺片,测量无血管区面积、无血管区面积与视网膜面积的比值.结果 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组织蛋白酶B活性分别为(17.75±2.30)、(28.75±3.14)、(29.16±2.78)、(23.14±3.53)nmol·min-1·mg-1,实验组分别与各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6,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测定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组织蛋白酶B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24±0.02、0.35±0.05、0.36±0.07、0.35±0.01,实验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平均每张切片中突破内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2.71±1.07、67.51±11.55、65.16±5.78、27.14±3.53,实验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12,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1.17±0.30)、(5.34±0.74)、(5.16±0.68)、(2.38±0.53)mm2,实验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7,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面积分别为0.09±0.01、0.24±0.03、0.23±0.07,0.16±0.05,实验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2,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 Me对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07-211)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平衡失调的一个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正确理解RNV发生的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机制,深入探索启动RNV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重塑新生血管发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改善RNV性疾病的新靶点均有助于深入了解RNV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RNV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