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的变化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分级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第3天、第4天及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检测,并与50例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比较.各组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第3天及第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与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相比,血浆D-D明显升高(P<0.05),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HICH急性期D-D暂时性升高,是纤溶系统对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分型、出血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2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及20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晚孕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子痫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P<0.05),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纤溶抑制系统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DD)的动态变化与病情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浆DD水平测定,入院时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脑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院时进行意识状态评定。同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并分析血浆DD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病后24h、第3天及第7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血肿破入脑室者与未破入脑室者相比血浆DD明显升高(P<0.05),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好转组与无好转组DD水平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浆DD的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官明  陈跃  张春银  李定君  顾应江  刘亮 《广东医学》2007,28(11):1853-1855
目的 观察依速拉奉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探讨依迭拉奉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依远拉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另取30例健康患者查血浆ET及CGRP作正常对照.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浆ET-1,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 ①和正常组比较,外伤后血浆ET-1(1,3,5 d)明显升高(P<0.01),CGRP明显下降(P<0.01).②和常规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后血浆ET-1含量下降显著(P<0.01),CGRP升高明显(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显著降低ET-1血浆含量,提高CGRP水平,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利中  赵施竹 《医学综述》2009,15(17):2703-2705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2例与内科保守治疗84例作对照。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内科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生存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是一种抢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为高血压脑出血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血浆Hey水平分为高Hcy组和正常Hey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CSS)恢复状况.结果:高血压脑出血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高Hcy者神经功能恢复比正常Hey者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浆Hcy水平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的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何小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06-1308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后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时间分为A组(6h)、B组(12h)、C组(24h)、D组(48h),每组各30例,比较四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A、B组与C、D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四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重度病残率均较其他三组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6h)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提高患者血肿清除率、降低血肿复发率,同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100例,其中迟发血肿51例,非迟发血肿49例;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3~15分58例;中型组:9~12分32例;重型组:3~8分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并设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轻、中重型患者PT、APTT、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FDP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LT、F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与纤溶异常,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正常人、104例SLE患者和56例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组、CTD组和SLE组间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将所有SLE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DAI积分、IgG水平、GLO水平、胸膜炎和心包炎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HB、C,、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t=2.757,P=0.013)。SLE患者中抗Sm或抗C,q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抗Sm或抗C1q阴性组(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等反映SLE病情的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孙家国  冉贞权  陈蔚 《四川医学》2011,32(10):1581-1583
目的通过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比较,评价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0年12月~2010年11月所有大脑半球出血量〉30ml、丘脑出血〉10ml、原发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239例,根据手术与否分成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两组患者按照出血量分成2个亚组,比较各亚组病死率和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手术组患者的总病死率为26.2%,对照组的病死率为54.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手术组存活了大量重症患者所致。出血量30~50ml患者两亚组间病死率及各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手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50ml患者的病死率手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于对照组存活患者过少,未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论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合并tSAH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麦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参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ET-1浓度,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检测伤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变化并评价CVS程度,记录6个月后GOS昏迷预后评分。结果参麦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1值在1周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Vm在6天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轻度CVS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降低ET-1水平改善tSAH患者CVS状态,但不能改善患者最终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行CT立体定位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可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泉  夏磊  程冠亮 《湖南医学》2014,(10):1918-1921
【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本院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硬通道组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软通道组采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治疗后d7、d14、d28行头颅C T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中及引流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硬通道组和软通道组d7、d14、d28血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与硬通道组比较,软通道组d14、d28血肿体积及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d2、d4、d6引流出脑脊液中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减低,血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 P <0.05)。【结论】采用软通道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ogo—A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入院后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抗感染、静脉营养神经和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如有手术指征者及时予手术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伤后或术后6h予以亚低温治疗3~5d。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血清Nogo-A蛋白和MB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亚低温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亚低温组GC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X2=6.97,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GCS评分,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清Nogo—A蛋白和MB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南新康医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脱水、吸氧、止血、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进行常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4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9.05%),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颅内血肿量,治疗组患者为(55.56±6.12)mL,对照组患者为(55.24±5.6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血肿量[(7.13±2.71)mL、(20.24±5.42)m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5.56±6.12)mL、(55.24±5.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颅内血肿量(7.13±2.71)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24±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0.01)。结论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淑红  杨晓芸  刘华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8-1129
目的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肌钙蛋白T(cTnT)、心电图在D二聚体(D-D)阴性肺栓塞(PTE)患者早期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01-2014-01间诊治的66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初诊D-D阴性8例,同时选取同期65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SpO2、血浆cTnT、D-D水平及观察两组的心电图变化,了解PTE与无PTE患者的SpO2、血浆cTnT、D-D及心电图的差异。结果栓塞组的Sp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栓塞组cTnT值≥0.04 ng/mL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栓塞组D-D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栓塞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阴性肺栓塞患者的SpO2、血浆cTnT及心电图明显异常。结论对于临床高度可疑肺栓塞的患者,不能仅仅依靠D-二聚体去筛选,应综合危险因素、联合应用SpO2、cTnT、D-D水平及心电图等多项指标进行筛选,避免此类患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