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吡喃阿霉素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吡喃阿霉素(THP)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7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手术当天6小时内、术后第7天给予术后早期20mgTHP膀胱灌注;B组术中给与20mgTHP膀胱黏膜下注射。两组均术后第2周开始20mgTHP常规方案膀胱灌注,1次/周共8次,之后1次/月至1年,记录术后血尿情况和常规灌注不良反应。定期膀胱镜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年,术后第1、2和3年肿瘤无复发率A组为85.7%、80%和77.1%,B组为92.1%、81.6%和76.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血尿天数分别为(1.7±0.9)天和(6.2±1.5)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全身药物不良反应,21例患者出现下尿路症状,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THP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显著降低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率,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方案膀胱损伤小,耐受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α-干扰素在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最后79例纳入研究,包括对照组4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加维持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3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随即膀胱镜下行膀胱黏膜下吡柔比星、α-干扰素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发热及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随诊3年,对照组复发16例,复发率38.1%,平均复发时间7.4个月,发热2例.观察组复发7例,复发率18.9%,平均复发时间11.2个月,发热25例.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发热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安全有效,可减少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1997年以来 ,我院应用rIL 2膀胱黏膜下注射治疗复发性膀胱肿瘤 15例 ,近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15例。男 14例 ,女 1例。年龄 34~ 76岁 ,平均 6 4岁。复发次数 1次 1例、2次 3例、3次 6例、5次 4例、7次 1例 ,平均 3.4次。均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膀胱部分切除2例 ,TURBT术 13例 ,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癌 ,T2 N0 M0 9例 ,T3 N0 M0 6例 ;细胞分化G1~ 2 4例、G3 11例。治疗方法 :切除肿瘤后即在创面基底部及周围黏膜下 (TURBT者用长针注射、膀胱部分切除者直视下注射 )注入2 0 0万IUrIL 2 (溶于 2 0ml生理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吡柔比星(THP)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7例术中给与20mg THP膀胱黏膜下注射;B组29例于手术当天6h内20mgTHP膀胱灌注。观察各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结果 A组平均随访20.1月,4例复发,复发率14.8%;B组平均随访19.8月,7例复发,复发率24.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结论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显著降低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其中术中黏膜下注射优于术后早期灌注,两组之间灌注后副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二次电切加术中黏膜下膀胱注射吡柔比星与单次电切术后即刻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47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5例行2次电切手术,第二次在术中给予30mg吡柔比星膀胱黏膜下注射;对照组22例单次电切术后6h内给予30mg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出院后3、6、12个月检查1次膀胱镜,1年后半年检查1次,观察两组间肿瘤复发率差异。结果随访17~35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组有4例(16.0%)肿瘤复发;对照组有7例(31.8%)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二次电切加术中黏膜下膀胱注射吡柔比星能显著降低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其效果优于单次电切后即刻膀胱灌注。 相似文献
6.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6万新发膀胱癌病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1985年至2000年,肿瘤年发病率增加了33%.2009年美国预计有70 980例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14 330例患者将会死于该疾病[1].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一项肠镜下的技术,累及淋巴结的风险极小,适用于胃肠道早期微小病变的治疗.也适用于结直肠广基息肉的治疗。EMR通过切除中一深层黏膜下组织而彻底切除病变黏膜,优点是在黏膜下形成液体垫,降低透壁热损伤的风险。本试验目的在于评价通过黏膜下注射高渗葡萄糖一肾上腺素溶液对巨大广基息肉性全部或逐步切除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T)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NMIB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行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2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9.
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比较和选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报告43例膀胱肿瘤经TURBt治疗且随访3年以上的肿瘤复发率,并与开展TURBt以前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56例膀胱肿瘤的3年肿瘤复发率作比较的结果,TURBt对GⅠ、GⅡ、T_1、T_2期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似。本文重点讨论了TURBt的优点和适应证,强调对复发性表浅肿瘤,在严密观察下可反复行TURBt,可取得带膀胱长期存活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所医疗机构采用内镜黏膜下注射聚糖酐/透明质酸治疗膀胱颈部重建术后(行或未行同期肠道膀胱成形术)尿失禁的经验。本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从医疗记录中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指征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入选患者的膀胱容量均正常,治疗前都采用过充分的药物治疗。控尿正常的标准确定为日间排尿间隔至少3h无尿失禁,将治疗后控尿改善的标准定义为日间排尿间隔至少达到2h而无尿失禁。 相似文献
11.
粘膜下定期注射抗癌药预防膀胱癌复发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1992年至今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定期行粘膜下抗癌药物注射,其中有56例术后生存已超过5年,经临床临床随访统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47例,女9例,年龄38~82岁,平均60.2岁。肿瘤初发46例,复发10例;单发37例,多发19例;经开放手术17例,行TURBT 39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0~Ⅱ级40例,Ⅲ级16例。TNM膀胱肿瘤分期T1期38例,T2期18例。所用药物为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塞替派注射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上消化道早期癌或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接受ESD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和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统计患者黏膜下注射后引起的出血次数/黏膜下注射次数的比值以及单位面积病灶剥离时间,分析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胆道造影管行黏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后出血几率和单位面积黏膜切开所需时间均小于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组。结论利用胆道造影管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减少ESD术中出血,缩短ESD手术时间,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手术治疗的发展使得早期消化道肿瘤以及息肉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与经济负担.黏膜下注射能有效预防术中穿孔,是内镜黏膜下手术的主要步骤,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普通的生理盐水作为黏膜下注射液虽然安全廉价,但形成的隆起效果差、隆起时间不持久.生物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与黏膜下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分别对48例和42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行下鼻甲黏膜下等离子消融术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观察两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结果施行下鼻甲黏膜下等离子消融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施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组(P〈0.05),但两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鼻甲黏膜下等离子消融术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相比,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术后疗效也不亚于后者,对非单纯下鼻骨性肥大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147例NMIBC患者。通过计算未整块切除、肿瘤复发等独立影响因素,评估影响手术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 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复发概率为6.80%(10/147)。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且仅有病理分级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5)。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分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闭孔神经反射(P=0.003)、肿瘤直径(P=0.006)、手术时间(P=0.001)是肿瘤整块取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时间是尿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1)。结论 利用海博刀行BT-ESD治疗NMIB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仍需进行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其相对于TURBT的优劣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防治肿瘤复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 Bt)术后复发的新方法。方法 初发浅表性膀胱肿瘤TUR Bt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 (比柔吡星 )患者 6 8例 (注射组 ) ,其中肿瘤单发 4 4例、多发 2 4例 ;以TUR Bt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 74例患者作为对照 (灌注组 ) ,其中肿瘤单发 4 9例、多发 2 5例。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种方法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注射组平均随访 38个月 ,对照组平均随访 35个月。注射组随访期内有 8例复发 (11 8% ) ,灌注组随访期内有 2 2例复发 (2 9 7% ) ,两组复发率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0 0 13,P <0 0 1) ;注射组和灌注组中 ,肿瘤单发与多发之间复发率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719,P >0 0 5 )。结论浅表性膀胱癌TUR Bt术后单次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 ,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副作用少、费用低 ,是治疗膀胱浅表肿瘤的一种实用方法 ,可有效地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手术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章才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6):283-283
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已经历了100年的发展过程,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之一。我院自1985~1996年共施行全膀胱切除术16例,现就其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原位癌及T1期G3膀胱癌的手术时机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5~74岁,平均5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