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置管溶栓联合大腔导管手动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置管溶栓联合大腔导管手动抽吸组(CDT+MAT)组38例,单纯置管溶栓组(CDT)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血栓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腔导管结合双导丝技术从患侧抽吸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实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81例深静脉血栓,其中56例中央型,54例先行置入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穿刺股静脉,利用介入独特的双导丝交换技术引入大腔导管抽吸血栓,抽吸过程中向血栓处加压注射小剂量的溶栓药和抗凝剂,25例周围型单纯经足背静脉顺流溶栓;结果 54例深静脉血栓先行滤器置入再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无肺栓塞发生,2例深静脉血栓无滤器置入致肺栓塞死亡;依据深静脉血栓疗效评判标准,优:72.8%(59/81);良:17.2%(15/81);优、良、中均属有效,有效率为96%(78/81).结论 大腔导管配合双导丝技术抽吸深静脉血栓,技术简单,快捷,安全,抽吸血栓有效,取材方便,经济,可称为治疗深静脉血栓的良好技术.  相似文献   

3.
梁冬 《黑龙江医学》2021,45(5):488-489
目的:对比置管溶栓术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或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别纳入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置管溶栓术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治疗,观察组采用置管溶栓术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血栓清除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抽吸时间以及置管溶栓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较好,可缩短溶栓时间,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翻山鞘”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而后采取“翻山鞘”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配合导管溶栓及抗凝。结果28例患者“翻山鞘”全部跨越髂静脉分叉,进入患侧髂外静脉。本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无并发症出现。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翻山鞘”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申刚  陈德基  何明基  练辉 《血栓与止血学》2012,18(3):124-126,14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导管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LEDVT患者行经腘静脉穿刺导管抽取栓术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其中行导管血栓抽吸术32例,导管接触溶栓术32例,球囊扩张术18例,支架植入术12例。结果 32例介入治疗有效率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4 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术后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率100%。出院时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及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腘静脉穿刺导管抽吸治疗LEDVT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治疗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本实验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介入导管溶栓的治疗方法,观察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溶栓以后患者患侧大腿周径-健侧大腿周径平均值为1.67±1.32cm、患侧小腿周径-健侧小腿周径平均值为1.47±0.82cm,均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明显(P〈0.05);患侧小腿消肿率为94.2%;血管完全再通率为86.5%。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安全性高,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晶晶  张希全 《医学综述》2013,(20):3726-372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最常见的深静脉疾病之一,根据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血栓脱落极易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清除和血栓抽吸等腔内介入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内、外科治疗受到挑战.该文就目前急性LEDVT的临床研究和腔内治疗予以综述,并探讨腔内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以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在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分别采用程序化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溶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生存质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程序化护理可以降低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周以内,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发下肢肿胀、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等临床症状,系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血管疾病,人群潜在发病率每年约在1/1000[1]。现就目前LEDVT最常见诱因及解剖部位分型和影像检查诊断与血管腔内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俊伟  金心富  张发强  杨华 《吉林医学》2013,(25):5106-5107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应用。方法: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置入临时滤网经导管灌注溶栓,对照组按照外周静脉给药溶栓。结果:住院时间(5.52±1.48)d、并发症发生率(7.41%)、复发率(7.4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81.48%)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对DVT患者实施经导管溶栓是安全、快速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上、下腔静脉、髂静脉、四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最常见的是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全球性常见病,自然预后极差,发病率逐年上升。22%~29%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50%以上的患者可导致长期遗留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行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病历回顾,结合临床资深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初稿。采用两轮专家咨询法和两轮预试验对本路径进行验证、修订,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结果构建了由护理篇和患者篇组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可有效地指导护士进行有预见性的工作,对规范护理行为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血管外科危重的常见病之一,其近期的并发症是肺栓塞,远期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后的综合征,积极预防及早期有效治疗对挽救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目前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1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央型375例单纯机械性血栓抽吸,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混合型570例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直接抽吸清除髋上髂、股静脉内血栓;髋下股、腘静脉血栓,由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健、患侧股静脉工作导丝"通路,经健侧置入7 F"翻山鞘管"至患侧髂静脉内,并沿导丝插入Fogarty导管,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抽吸血栓;周围型266例,患侧股静脉逆行穿刺,在导丝保护下插入12 F鞘管手动抽吸胫前、胫后及腓静脉内血栓。术后残存血栓配合溶栓治疗。492例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结果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9.34%(1 203/1 211),无效0.66%(8/1 211),平均住院(6.5±1.2)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介入取栓及溶栓效果:Ⅰ级61.44%(744/1211);Ⅱ级29.31%(355/1 211);Ⅲ级8.59%(104/1 211);Ⅳ级0.66%(8/1 211)。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表现"优"75.06%,"良"16.55%,"中"7.29%,"差"1.10%。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07%和88.62%。结论血管腔内微创治疗LEDVT,能尽早清除静脉腔内血栓,迅速恢复通畅的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以中央型DVT最佳。  相似文献   

18.
崔培培 《中外医疗》2013,(27):46-47
目的分析彩超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其价值。方法选取58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58例患者采取彩超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研究发现,58例患者的静脉血栓部位分布情况为:7例双下肢,20例右下肢,31例左下肢,58例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情况均通过彩超诊断而被证实。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彩超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准确等优点,且该检查方法可重复进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加周围系统溶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下肢周径差、静脉畅通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为60.0%(30/50),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下肢周径差更小、静脉畅通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 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DVT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