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期间60例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的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微创LISS钢板手术治疗30例,传统解剖钢板手术治疗3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对两种术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LISS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5±1.8)cm、(78.2±7.6)分钟、(160.4±67.8)ml、(10.8±1.4)周,解剖钢板组相应指标为(19.4±3.6)cm、(89.4±10.3)分钟、(264.5±60.4)ml、(14.2±1.6)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术后8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病率(6.7%),明显低于解剖钢板组(26.7%),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术后8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3.3%)明显高于解剖钢板组(66.7%),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LISS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机体创伤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膝关节关节功能,并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是一种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内固定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3例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ISS组(42例)和解剖钢板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指标。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LISS组均少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行走能力、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主观评分总分LISS组均高于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放射学总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SS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优良率:LISS组为88.1%,高于解剖组的7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骨折病人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0月胫腓骨骨折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LISS钢板结合MIPPO治疗,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应激指标、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较第1天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清PGE_2、Cor和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2.61%和63.04%(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3.48%和86.96%(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30.43%(P0.05)。结论 LISS钢板结合MIPPO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明显微创优势,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内固定、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疗法(DIDPIF)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ULPIF)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法。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解剖钢板内固定组,DIDPIF组和ULPIF治疗组,每组50例。观察3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功能。结果解剖钢板内固定组,DIDPIF组和ULPIF治疗组病人的手术时间[(95.43±15.16)vs(96.01±16.09)vs(95.99±15.19)] mi、术中出血量[(281.55±52.07)vs(283.59±53.11)vs(282.66±53.04)] ml及切口长度[(11.38±0.73)vs(10.97±0.44)vs(10.64±0.69)]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及膝关节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LPIF治疗组负重时间和愈合时间显著小于DIDPIF治疗组,DIDPIF治疗组膝关节锻炼时间小于ULPIF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内翻角和后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IDPIF治疗组和ULPIF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DPIF治疗组和ULPIF治疗组HSS评分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解剖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DPIF与ULPIF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DPIF与ULP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相当,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固定稳定性,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且病人愈后下肢力线好,膝关节功能恢复率高,但各具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ISS组(30例)和解剖钢板组(30例)。观察两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3(17.32±5.32)个月。优良率:LISS组为86.67%,解剖钢板组为8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LISS组均较解剖钢板组明显缩短或者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ISS组为3.33%,明显低于解剖钢板组的23.33%(P<0.05)。结论 LISS与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相当,但LISS术中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干骺端锁定钢板在胫腓骨下段骨折微创手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干骺端锁定钢板在胫腓骨下段骨折微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胫腓骨下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患者分A、B两组,A组21例,采用普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21例,采用干骺端锁定钢板微创固定。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少于A组(P<0.05);术后骨痂的出现时间早于A组(P<0.01);完全负重时间也早于A组(P<0.01)。结论运用干骺端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优于普通解剖钢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LISS钢板、解剖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7—2013-06诊治的68例胫骨干骨折,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24例(LISS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20例(解剖钢板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4例(髓内钉组)。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17.33±3.17)个月。LISS组与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ISS组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解剖型钢板与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66例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解剖型钢板与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固定,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解剖型钢板与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手术时间分别为(55.6±8.2)min和(40.8±4.5)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1±0.8)周和(12.1±0.5)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解剖型钢板短.  相似文献   

9.
角度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部 C型骨折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髁部角度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1993年12月~2003年6月间治疗的股骨髁部C型骨折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两组,一组为切开复位角度钢板内固定(23例),另一组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33例)。通过随访收集56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测定,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差异和患膝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角度钢板内固定组为57.17°±17.63°,解剖钢板内固定组为86.09°±26.55°;解剖钢板内固定组患膝功能康复的优良率为90.9%,而角度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73.9%。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证明,两组膝关节术后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解剖钢板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明显优于角度钢板组。结论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角度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在术后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复位外固定器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的优缺点.[方法]2006年2月~2009年11月收治80例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其中闭合复位外同定器治疗38例,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42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解剖评价标准及腕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定.[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8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器组为(10.6±2.1)周,锁定加压钢板组为(11.6±2.0)周,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外固定器组掌倾角7.2°±2.0°、尺偏角19.0°±4.1°;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8.8°±2.7°、尺偏角21.6°±2.1°,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且均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4足)采用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Bhler角从术前的13.6°±3.5°改善至25.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sane角从术前的87.8°±7.7°改善至115.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24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为88.2%。结论采用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患者膝关节X线片,明确其诊断意义。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摄膝关节X线片,观察膝关节骨质结构情况,测量滑车角、吻合角及髌股指数,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滑车角(132.44±10.21)°,吻合角(7.67±5.81)°,髌股指数(2.49±1.40),对照组滑车角(136.8±4.87)°,吻合角(-2.2±-2.71)°,髌股指数(1.25±0.15)。两组间滑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05);两组间吻合角和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吻合角t=4.318,P〈0.05;髌股指数t=2.633,P〈0.05)。两组间髌股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实验组9膝,对照组2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69,P〈0.01);两组间髌股关节外侧边缘骨赘增生,实验组13膝,对照组3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60,P〈0.01)。结论膝关节X线片是诊断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最基本的手段,其中髌股指数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8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在跟骨外侧皮质开窗后直视下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尽量恢复Gissane角、Bhler角;对有骨缺损者行自体髂骨及异体骨植骨后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上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进行比较。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1例患者(32足)获得随访,失访5例(6足),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X线片示骨折处均达到骨性愈合。Bhler角:术前-3.6°±5.8°、术后29.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术前88.9°±6.3°、术后115.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及结节部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功能:优11足,良13足,可5足,差3足。结论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疗效满意,SandersⅣ型骨折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应用解剖钢板及LISS钢板治疗的IJ缶床效果。方法人选我院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66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实施LISS钢板疗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解剖钢板内固定疗法,比较两组的手术参数、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解剖钢板相比,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负重早及并发症少的优点,但两者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与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钛网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57例(65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锁定钢板固定组(对照组)31例(35侧)和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钛网内固定组(钛网组)26例(30侧),比较两组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相对长度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57例均得到随访,时间8~24(15.7±6.34)个月。影像学结果显示骨折均愈合。对照组桡骨远端掌倾角9°~17°(12.91°±2.16°),尺偏角19°~26°(22.60°±1.80°),桡骨远端相对长度0.9~1.6(1.27±0.18)cm;钛网组桡骨远端掌倾角9°-16°(12.93°±1.89°),尺偏角19°-26°(22.07°±1.84°),桡骨远端相对长度0.9~1.6(1.20±0.19)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采用Fernandez标准评分:对照组优7侧,良22侧,可4侧,差2侧,优良率82.8%;钛网组优16侧,良11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钛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重建正常成人的双侧上胫腓关节,测量活体上胫腓关节坡度,与裸骨测量结果比较,探讨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成年男女志愿者各100名,年龄18~90岁,行双下肢64排螺旋CT扫描,重建胫腓骨全长。选用角尺测量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干纵轴的夹角(∠A)和上胫腓骨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B)。运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原理验证测量方法准确性。结果∠A范围为56.16°57.45°,x=56.80°±6.59°,M=56.70°,两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08,P=0.758)。£B范围为32.17°~33.44°,面:32.80°±6.49°,M=32.90°。相关一回归研究结果示∠A和∠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1.87,P〈0.01),两者呈负相关(r=-0.952,P=0.00)。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重建上胫腓关节测量结果与裸骨关节面测量结果一致,证明该方法精确、方便、无创,便于临床应用,并建立大样本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定钢板组)25例,使用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解剖钢板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3.5±4.1)个月。手术时间(min):锁定钢板组为55.3±23.7,解剖钢板组为73.7±30.3,P0.05。术中出血量(ml):锁定钢板组为189.5±34.5,解剖钢板组为273.2±39.8,P0.05。术后住院时间(d):锁定钢板组为8.3±3.1,解剖钢板组为10.5±4.2,P0.05。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d):锁定钢板组为97.2±23.8,解剖钢板组为119.5±34.5,P0.05。肩关节活动度:锁定钢板组优于解剖钢板组(P0.05)。术后3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23/25,解剖钢板组优良率为2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锁定钢板组无肱骨头缺血坏死,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解剖钢板组出现螺钉松动退钉1例,钢板断裂1例。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同时具有固定和加压作用,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骨折愈合快,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解剖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解剖型钢板(AP)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58例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P与LCP固定,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石膏固定时间、骨折对线情况等。结果AP与LCP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8.5±5.5)min和(46.8±4.8)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5±4)ml和(35±5)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1±0.6)周和(11.8±0.5)周,平均石膏固定时间分别为(26±4)d和(17±3)d。骨折愈合对线情况:正位片成角AP组(3.5±0.7)°,LCP组(1.8±0.6)°;侧位片成角AP板组(2.7±0.4)°,LCP组(1.6±0.3)°。两组比较,除手术时间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LCP治疗胫骨骨折比AP手术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辅以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了解髌骨不稳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12(6.75±5.25)个月,髌骨不稳无复发,4例仍有膝前疼痛,但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6.2±4.7)分和(91.8±5.2)分(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41.9±6.2)分和(92.7±6.3)分(P〈0.01),所有患者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X线检查对比: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由术前的28.1°±7.9°改善为1.6°±8.1°(P〈0.01),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的-1.2°±7.3°改善为11.6°±4.2°(P〈0.01)。结论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具有微创、可一并处理膝关节内其他病变、同时进行胫骨结节内移及抬高、减轻髌股关节压力、从根本上矫正解剖性或生理性股四头肌角(Q角)、手术技术易于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