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和晶状体切除术后,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视力效果、手术技术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在1996年11月至1999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该手术的32例(32只眼,每例均为单眼)行回顾性分析。二期手术中应用经睫状体平部的眼内灌注,并根据晶状体囊膜完整性选择不同类型的IOL。结果本组包括复杂眼外伤30例(眼后节异物伤15例,穿通伤伴外伤性眼内炎及玻璃体积血各6例,钝挫伤伴晶状体脱位3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均接受过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或眼内异物取出、角膜缝合等。2次手术的间隔为1~16个月,平均(6.8±3.7)个月。在25例晶状体囊环完整或存留2/3以上的眼植入后房型IOL于睫状沟内;5例作了IOL的透巩膜缝线固定术;植入前房型或带虹膜IOL各1例。5例同期放出硅油。手术后29例视力提高。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低眼压。结论在玻璃体手术后的二期手术中,应用眼内灌注和适当的IOL植入,可使经选择的无晶状体眼安全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96-98)  相似文献   

2.
无玻璃体眼的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眼球破裂伤合并虹膜、晶状体及玻璃体损伤的情况并不少见 ,多数患者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恢复一定的视功能 ,但由于虹膜隔缺损 ,效果并不满意。自虹膜型人工晶状体问世以来 ,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2 ] 。但有关玻璃体切除术后植入虹膜型人工晶状体的报道较少。我院对 9例 (9只眼 )严重眼外伤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行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自 1998年 9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对 9例(9只眼 )严重眼球破裂伤后无虹膜、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患者行虹膜…  相似文献   

3.
张凌  陈潇  刘翔  王一  李灿 《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193-19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144例(146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据病情行不同术式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对有残留周边晶状体囊膜者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内植入42只眼;对无囊膜残留者行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只眼,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①138只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占94.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共有103只眼(70.5%),其中睫状沟植入组31只眼(73.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2只眼(82.5%),巩膜缝线固定组26只眼(63.4%);②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9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7只眼占17.1%,);术后出血1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9只眼占22.0%,);术后早期并发症:眼压≤8 mm Hg共25只眼(睫状沟植入组3只眼占7.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10只眼占15.9%,巩膜缝线固定组12只眼占29.3%,);眼压≤5mm Hg共7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4只眼占6.3%,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术后发生浅前房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占6.3%);角膜水肿5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7.9%);前房炎症反应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远期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6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3只眼4.8%,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肯定,其中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症少,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矫正优于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但对无囊膜支撑和不适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缝线固定术也是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和晶状体切除术后,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视力效果、手术技术及其安全性.方法对在1996年11月至1999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该手术的32例(32只眼,每例均为单眼)行回顾性分析.二期手术中应用经睫状体平部的眼内灌注,并根据晶状体囊膜完整性选择不同类型的IOL. 结果本组包括复杂眼外伤30例(眼后节异物伤15例,穿通伤伴外伤性眼内炎及玻璃体积血各6例,钝挫伤伴晶状体脱位3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均接受过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或眼内异物取出、角膜缝合等.2次手术的间隔为1~16个月,平均(6.8±3.7)个月.在25例晶状体囊环完整或存留2/3以上的眼植入后房型IOL于睫状沟内;5例作了IOL的透巩膜缝线固定术;植入前房型或带虹膜IOL各1例.5例同期放出硅油.手术后29例视力提高.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低眼压.结论在玻璃体手术后的二期手术中,应用眼内灌注和适当的IOL植入,可使经选择的无晶状体眼安全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41眼)因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分别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眼,术后平均随访10月。结果41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中最好视力≥0.5者(44%),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中最好视力≥0.5者9眼(53%),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眼中最好视力≥0.5者2眼(33%)。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的选择,主要应根据患者的瞳孔大小、眼压、房角结构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术式,2种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的视力与角膜及眼损伤程度及术后散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平 《眼科新进展》2013,33(5):463-465
目的 观察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无晶状体眼患者75例(75眼),根据患者晶状体囊膜情况选择不同操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膜保留完整者选择植入一片式折叠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膜完全缺损或残留不能利用者选择植入悬吊式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5.5个月.观察患者随访末期视力、眼压、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二期术前患者裸眼视力≤0.1者42眼,0.1~0.3者21眼,≥0.3者12眼;二期术后全部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0.1者14眼,0.1~0.3者26眼,≥0.3者34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二期术前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1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眼压范围为25 ~40 mmHg(1 kPa =7.5 mmHg),经治疗1周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至随访末期,68例(90.7%)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4例(5.3%)人工晶状体偏心,3例(4.0%)人工晶状体倾斜.术中8例出现轻度前房出血,6例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结论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有效可行,并能较好提高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对81例(81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月~9年,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81例术中一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6例少量出血,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再次外伤后襻折断、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襻扭曲,光学面倾斜、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中应注意维持眼压,选择适合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悬吊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推注器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31例(31眼)建立灌注后,做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8点、2点位予置悬吊线并引出切口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装入推注器后推至晶状体袢稍露出,8点位悬吊线打结于晶状体袢.推注器进入前房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末端晶体袢露出隧道切口外,2点位悬吊线打结于另一袢并送入前房,再调整到后房正位后固定悬吊线.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眼压正常,术中1例发生脉络膜下少量出血.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再次手术正位,1例术后2周发生视网膜脱离,再行玻璃体切除术治愈.31例最终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推注器植入悬吊式折叠人工晶状体避免了术中眼压消失及术后低眼压,优点是切口小,无需缝合,减少散光.但应注意术中技巧.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F  He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1-273
目的:总结54例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31只眼)和巩膜隧切口(23只眼)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结果:54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1.0者11只眼,术后矫正视力>1.0者16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过程平稳;与传统角巩膜切口比较,术中眼压维持稳定.,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较小。结论: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均良好,两种手术切口比较,以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0.
无虹膜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无虹膜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46例(47眼)无无虹膜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外伤性白内障42眼,先天性白内障5眼。手术方式: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随访1-14月,平均4.8月。结果:47眼手术顺利,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术后矫正视力≥0.5者33眼(70.21%),0.1-0.4者12眼(25.56%);术后4眼眼压升高,10眼前房纤维蛋白渗出。无严重远期并发症。结论:无虹膜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可行的,但患者眼部情况复杂,应根据眼部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和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眼外伤后无虹膜无晶状体眼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2只眼)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无虹膜无晶状体眼患者施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畏光症状消失,视力明显提高,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带量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矫正无晶状体眼伴无虹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可行性、临床特点及特殊手术方法。方法:共21例患者(21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手术7~27个月后接受超声乳化手术,回顾分析其术中操作困难因素、并发症和视力结果。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19只眼视力提高,1只眼视力无变化,1只眼视力降低。术中几乎在所有病例均可遇到前房深度、瞳孔直径和后囊膜位置骤然变化的情况,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术中1只眼发生悬韧带离断。术后18只眼出现轻度狄氏膜皱褶。结论:虽然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群体施行超声乳化手术操作难度大、易出现并发症,但是经谨慎处理后绝大多数患者仍能获得良好的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进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8例此类患者中15例周边囊膜保留良好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三片式可折叠人工晶体,余33例在后房灌注下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结果48例均在安全稳定的眼内压条件下完成手术,并显著提高了视力。结论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人工晶体植入和灌注下人工晶体二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除术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的处理方法。方法对36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发生玻璃体溢出者,行闭合式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3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63%。结论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为后房人工晶体Ⅰ期植入提供有利条件,是处理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保留晶状体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的效果,评估白内障合并玻璃体病变的联合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保留晶体状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12~38周。视力提高者19眼(90.49%),0.05~0.2者3眼(14.3%)。结论 这种手术方式由于保留了晶状体前囊,为一期植入人人工晶状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体眼的疗效.方法 观察6例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前房深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情况满意,眼压平稳,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稳定,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是一种简单、安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2例15眼白内障伴严重玻璃体混浊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治疗体会。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3月视力在0.5以上者达60%。文中还介绍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虹膜后粘连的处理经验。认为白内障伴严重玻璃体混浊,可以同时行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determine sequential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changes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with or without combined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PE & IOL).

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PV with PE & IOL (combined group) or without PE & IOL (vitrectomy group) were reviewed for postoperative sequential IOPs and the number of IOP lowering medications used. Of the 68 patients (68 eyes) who underwent simple PPV, 41 eyes were allocated to the vitrectomy group, and 27 eyes to the combined group.

Results

The mean IOPs were higher on postoperative days one and two, as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values, in both groups. The mean IOP changes on postoperative day one (10.0 mmHg vs. 5.3 mmHg, p = 0.02) and day two (3.7 mmHg vs. 1.3 mmHg, p = 0.0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mbined group.

Conclusions

Phacovitr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IOP elevation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than PPV alone.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in patients who are vulnerable to IOP fluctuations when combined surgery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