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骨癌痛+吗啡耐受组(BM)、骨癌痛+电针组(BE)和骨癌痛+吗啡耐受+电针组(BME).BM、BE和BME组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接种后第7天3组分别实施吗啡、电针、吗啡+电针治疗,连续9d.电针选择足三里(ST36)和三阴交(SP6)穴位.痛行为采用机械刺激缩足阈值测定,以50%缩足阈表示.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治疗第5天,BME组50%缩足阈值(10.9±0.8)g,与BM组[(8.7±0.6)g]和BE组[(6.2±0.9)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9天.BME组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阳性表达的IOD值(9026.5±1827.4),与BM组(14803.1±2086.7)和BE组(15730.6±2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机械痛阈,机制可能与减少背根神经节CGRP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永霞  莫凯年  赵生存  李祥 《西部医学》2021,33(3):370-373+377
【摘要】目的 研究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大鼠骨癌痛疼痛行为学实验的影响。方法 取60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通过Walker 256细胞制备骨癌痛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吗啡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1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20 μg/kg),联合2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联合3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60 μg/kg),每组各12只,均连续给药1周。造模2周后,每日均进行热痛觉敏感度、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及甩尾实验,实验时间为1周。结果 吗啡组给药第1~4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5~7 d时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联合3组给药第1~3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联合1组第1~3 d、联合3组第2~3 d时热痛阈值均低于吗啡组(均P<005)。第4~7 d时联合1组、联合3组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给药第5 d时出现热痛阈值明显下降,而联合2组在第6 d时出现热痛阈值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吗啡组与各联合组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与各联合组不同时间的机械痛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联合1组、联合2组、联合3组给药1周机械痛阈值、抗伤害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应用时可延迟吗啡的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对骨癌痛小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 C3H/HeJ 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 = 8) :假手术组( Sham组),骨癌组,骨癌 生理盐水组,骨癌 氟代柠檬酸0.25 nmol/5 μl、0.50 nmol/5 μl、0.75 nmol/5 μl组.骨癌组和Sham组测定术前及术后7、12、17、21天小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骨癌各剂量组在第17天鞘内给予不同剂量的氟代柠檬酸,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15 min、30 min、1 h、2 h MWT和TWL值.结果 骨癌组从术后12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骨癌 生理盐水组小鼠在各个时间点上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无明显改变( P>0.05);骨癌 氟代柠檬酸各个剂量组小鼠在给药后MWT和TWL均逐渐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并随时间的延长又逐渐恢复到给药前水平;骨癌 氟代柠檬酸0.75 nmol/5 μl组在给药后30 min时作用最明显,与给药前和盐水组相比 P<0.01.结论 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能明显减轻骨癌痛小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水平参与疼痛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对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 成的影响。方法 将骨癌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 组)、阴性对照病毒组(LV-NC 组)和阳性 病毒组(LV-GlyT2 siRNA 组),每组10 只。骨癌痛第7 天,3 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病毒 (LV-NC)及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骨癌痛第9 天开始大鼠均鞘内注射吗啡,连 续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测量大鼠术侧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WT);注射吗啡后1 d、3 d、 5 d、7 d 测量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MPE 值;注射吗啡第7 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脊髓GlyT2 蛋白 的表达。结果 3 组大鼠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的术侧后肢MWT 在不同时间上有差异(P <0.05),不同 组间及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 组大鼠接种后7 d 的MWT 较接种前下降(P <0.05)。3 组大鼠注射吗 啡后1 d、3 d、5 d、7 d 的%MPE 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注射吗啡后5 d 和 7 d,LV-GlyT2 siRNA 组大鼠%MPE 值较其他组升高(P <0.05)。LV-GlyT2 siRNA 组GlyT2 蛋白相对表达 量低于LV-NC 组和NS 组(P <0.05)。结论 下调GlyT2 表达可缓解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艾芬地尔重复鞘内注射对小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C3H/HeJ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给药组(T组)、肿瘤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将含2 ×105个纤维肉瘤NCTC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T组在术后第14天开始,鞘内注射艾芬地尔5μl(10μg),每天1次,连续3天.C组和S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各组于接种前l天,接种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17天、第19天和第23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小鼠的自发抬足次数、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按照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脊髓腰膨大NR2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和S组及术前基础值相比,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 (12.88 ±1.64)次]显著增加,PWMT(0.39 ±0.17)g和PWTL( 11.59±1.67)s明显下降(P<0.05).脊髓NR2B蛋白(2.12 ±0.13)显著增加(P<0.05).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7天,第19天,第23天,和第14天及C组相比,T组自发性抬足[(5.13±1.38)次,(4.70±1.58)次,(5.64±1.17)次]明显减少,PWMT[ (1.10 ±0.65)g,(0.95 ±0.56) g,(1.05 ±0.26)g]和PWTL[ (15.17±1.27)s,(15.93 ±2.18)s,(16.28±1.48)s]显著增加(P<0.05).脊髓NR2B蛋白[(1.42±0.17),(1.67±0.53),(1.14±0.79)]显著减少(P<0.05).结论 重复鞘内注射艾芬地尔能显著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降低脊髓NR2B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鞘内重复注射驱动蛋白17(Kinesin superfamily 17,KIF17)反义寡核苷酸对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mLin10(mammalian orthologue of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LIN-10,mLin10)和NR2B(the 2Bsubunit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56只雄性C3H/HeJ小鼠,4~6周龄,体质量20~25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n=20)和骨癌痛组(T组,n=36).T组小鼠右侧股骨骨髓腔内注射约含2×105个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的最小必须培养基(α-MEM)20μl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小鼠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 20μl.各组于接种前(base)、接种后第4,7,10,14天行痛行为学测试并在相应时间点取24只小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KIF17、mLin10和NR2B蛋白含量.再将T组剩余24只小鼠随机分为T1,T2,T3组,每组8只.接种后第14天起,连续6d同一时间行鞘内穿刺给药,S组和T1组注射5μl生理盐水,T2组和T3组分别注射KIF17正义、反义寡核苷酸5μg/5μl.连续给药,第2~6天行痛行为学测试,第6天再次测定脊髓相关蛋白含量.结果 接种后7~14d,与S组和基础值相比,T组小鼠自发抬足次数增多,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与基础值[(0.65±0.15)、(1.06±0.06)、(1.01±0.14)]相比,T组小鼠脊髓水平KIF17、mLin 10和NR2B蛋白表达[14 d:(1.13±0.06)、(2.17±0.37)、(1.85±0.32)]增多(P<0.05);给药期间,与T1和T2组相比,T3组小鼠自发抬足次数减少,机械缩足阈值升高(P<0.05),给药后脊髓水平KIF17、mLin10和NR2B蛋白表达[(0.88±0.08)、(0.96±0.11)、(1.03±0.08)]减少(P<0.05).结论 重复鞘内注射KIF17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并抑制了脊髓水平KIF17、mLin10和NR2B蛋白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乳腺癌细胞骨癌痛模型,探讨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大鼠胫骨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右后肢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自发痛评分变化和骨密度变化。检测大鼠HE病理染色、血常规、肝肾功能,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骨癌痛+身痛逐瘀汤组的缩足阈值小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P0.05),造模后第21天,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延长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并减轻自发痛评分(P0.01);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侧胫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评价提示身痛逐瘀汤内服安全、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中药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改善胫骨骨癌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d和p38B的分布及细胞定位,探讨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Hanks液;B组(模型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3/μl)。术前及术后14d,各组大鼠隔日观察机械痛及辐射热痛阈值变化。第14d,取大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荧光双标法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α和p38β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变化和细胞定位。结果 A组大鼠对机械、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大鼠对辐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在术后的前6d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与A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缩爪阈值和辐射热痛阈值相比,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Ⅰ~Ⅳp38ct和p38B免疫反应吸光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双标显示患侧腰段脊髓背角p38d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标志物NeuN有共表达,p38B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有共表达。结论 脊髓p38d和p38B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p38d主要在脊髓神经元表达,而p38B则在脊髓小胶质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小鼠骨癌痛模型上观察鞘内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艾芬地尔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含2×105个纤维肉瘤细胞NCTC 2472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T组).同时设假手术组(S组,n =10),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所有小鼠均于接种前1 d,接种后第3,5,7,10,14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自发性抬足次数、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WTL).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的T组小鼠在接种后第14天,进一步分为艾芬地尔 2.5 μg、5.0 μg、10.0 μg组(I1、I2、I3 组,n =10)和对照组(C组,n =10),I1~I3组鞘内注射相应剂量的艾芬地尔,C组及S组给予溶媒,注药体积均为5.0 μl,鞘内注射后2 h、12 h、24 h再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 与S组[(2.44±0.79)次]和术前基础值[(2.20±0.85)次]相比,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13.16±1.78)次]显著增多( P <0.05),PWMT[(0.47±0.19)g]较S组[(1.70±0.31)g]和基础值[(1.83±0.23)g]降低( P <0.05),PWTL[(10.01±1.42)s]较S组[(17.62±1.07)s]和基础值[(18.32±1.57)s]缩短( P <0.05);给药后2 h、12 h,与C组及14 d 给药前比较,I2和I3组自发性抬足次数减少( P <0.05),PWMT增高( P <0.05),PWTL延长( P <0.05),且I3组比I2组对痛行为学的改善更显著( P <0.05);I1组给药后痛行为学无明显变化( P >0.05).结论 鞘内注射艾芬地尔有效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学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骨癌痛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脊髓背角与背根神经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the 2B subunit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R2B)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NR2B在癌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用45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5):于小鼠股骨远端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接种体积为10 μL;假手术组(n=15):接种等体积的D-Hank’s液;正常对照组(n=15):不予任何处理。术后第3天始隔日观察小鼠自发痛行为及测定机械性触诱发痛。术后第7,15,23天,各组任选5只取小鼠术侧后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生长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取腰段脊髓膨大(L2-4)和L4背根神经节行NR2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通过小鼠行为学测定和组织学检测证实骨癌痛模型制备成功。NR2B在模型组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免疫反应阳性指数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中术侧第7与15,2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术后第23天,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R2B免疫反应阳性指数与小鼠术侧后爪累计抬足时间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976,P<0.001;r=0.882,P<0.001);与小鼠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负相关(分别为r=-0.879,P<0.001;r=-0.760,P=0.001)。结论: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R2B受体表达均增加,且与行为学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NR2B受体在小鼠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研究腹腔注射曲马多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和血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切口痛组、术前3个浓度曲马多预处理组(剂量分别为1 mg/kg、10 mg/kg、20 mg/kg)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剂量为10 mg/kg).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手术后2 h取脊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c-fos表达(Fos蛋白,以FLI阳性神经元表示),ELISA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 h时切口痛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阚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T10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T10组相似.切口痛组FLI细胞主要分布在Ⅰ~Ⅱ层,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FLI细胞与切口痛组相比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切口痛组大鼠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能使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这种抑制作用弱于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组(P<0.05).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 mg/kg组的痛阈和脊髓c-fos表达以及血液IL-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LI阳性神经元增多和血液IL-6含量增加的效应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曲马多预处理效果更强;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可能是曲马多产生痛觉调制的主要部位.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曲马多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c-fos的表达和减少血液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Yao M  Yang JP  Wang LN  Cheng H  Zhang YB  Xu QN  Wu YW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880-884
目的 探讨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接种建立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与大鼠腹水传代培养Walker 256细胞,种植于SD大鼠左胫骨上端.大鼠分为Hank's液对照组(N组)、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种植组(V组)和腹水肿瘤细胞种植组(A组),每组8只.通过疼痛行为学、镇痛药效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评估肿瘤及疼痛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大鼠接种后肛温无明显变化.A组与V组大鼠术后第6天开始左侧后肢活动度开始下降,X线摄片可见左胫骨上端骨小梁小缺损;第12天X线摄片示骨皮质有破坏,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见接种区反应性骨形成活跃;第14天增重开始减缓;第18天X线摄片显示大片骨质缺损,软组织肿块形成,左胫骨病理切片示骨癌细胞生长.模型大鼠接种后第6~18天,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触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左侧后肢负重进行性下降(P<0.01).术后第15天注射吗啡后,模型大鼠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呈剂量依赖性增高,而纳洛酮可拮抗此效应.结论 经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均可用于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经腹水传代建模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M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2(TRPM2)介导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TRPM2-/-小鼠各32只,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8组:WT对照组(WT CON组)、WT溶媒组(WT DMSO组)、WT炎性痛组(WT CFA组)、WT炎性痛+SAHA组(WT SAHA组)、TRPM2-/-对照组(TRPM2-/-CON组)、TRPM2-溶媒组(TRPM2-/-DM-SO组)、TRPM2-/-炎性痛组(TRPM2-/-CFA组)、TR-PM2-/-炎性痛+SAHA组(TRPM2-/-SAHA组),每组8只.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40μl于小鼠左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WT和TRPM2-/-的SAHA组于造模后3~9d行为学测试后鞘内注射50 mg/kg的SAHA,WTCON组、WT CFA组、TRPM2-/-CON组、TRPM2-/-CFA组4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WT和TRPM2-/-的DMSO组鞘内注射与SAHA等体积的DMSO.分别测定小鼠的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辐射热刺激伤害感受阈及足爪的肿胀度.结果 TRPM2-/-小鼠在未造模前表现出正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与WT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T和TRPM2-/-小鼠鞘内注射DMSO,其疼痛行为学指标与未注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TCFA组的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值和热刺激伤害感受阈值均明显低于WT CON组(P <0.001),WT SAHA组在给予SAHA干预后,各种疼痛阈值显著升高,与WTCF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TRPM2-/-CFA组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值和辐射热刺激伤害感受阈值均明显高于WT CFA组,与TRPM2-/-SAH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T CFA组足爪肿胀度造模后明显升高,与WTCON组、WT SAHA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PM2-/-CFA组足爪肿胀度明显低于WT CFA组(P <0.001),与TRPM2-/-SAH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RPM2参与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发生发展,鞘内注射SAHA可能改善TRPM2介导的慢性炎性痛.  相似文献   

14.
廖家齐  许学兵  许立新  佘守章 《广东医学》2012,33(10):1363-1365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吗啡诱导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脊髓背角自噬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M组和C组,每组24只。M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C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药后30 min采用电子VonFrey测痛仪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然后随机取6只大鼠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标记蛋白LC3Ⅱ、LC3Ⅱ/LC3Ⅰ及自噬调节信号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7 d后,吗啡镇痛作用较第1天下降60.2%,提示出现吗啡耐受形成。C组各时点LC3Ⅱ及Beclin-1均有少量表达,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M组各时间点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表达量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显著上调(P<0.05);M组内不同时点比较,第1天LC3Ⅱ/LC3Ⅰ比值最高(P<0.05),随后逐渐下降;第1天Beclin-1表达最高(P<0.05),随后下降,在第5天后表达量趋于稳定。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可诱导脊髓背角自噬增加,Beclin-1可能参与鞘内注射吗啡诱导所致的自噬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对热应激大鼠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热应激模型大鼠脑组织β 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只雄性Wister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n=8)、热应激模型组(M组,n=32)和异丙酚麻醉高温组(HP组,n=32);高温组分别于红外线辐射加热后2、6、12、24?h测定大鼠机械痛阈,然后快速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丘脑β 内啡肽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M组和HP组大鼠丘脑β 内啡肽含量比C组均明显升高(P<0.05),机械痛阈也相应升高(P<0.05);HP组β 内啡肽表达在6、12?h时较M组升高(P<0.05);高温后24?h HP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比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全身高温能增加大鼠丘脑β 内啡肽的表达并提高机械痛阈,异丙酚通过减小高温后早期β 内啡肽的下降幅度,增强机体热适应能力并发挥抗应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和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9):舒芬太尼组[S+保留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model,SNI)组]、舒芬太尼+PKC抑制剂组(SP+SNI组)和PKC抑制剂组(P+SNI组)在SNI模型制作后14 d内每天分别鞘内注射舒芬太尼1μg、舒芬太尼1μg+PKC抑制剂11μg、PKC抑制剂11μg,注射药物容量均为20μL。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痛模型组(SNI组)则在上述相同时间点分别注入0.9%的生理盐水20μL。在模型制作前1 d和模型制作后14 d内,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观察,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L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和CGRP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SNI组在SNI术后均出现机械刺激痛阈降低(P<0.01),且脊髓背角NMDAR和CGRP免疫阳性产物数量和表达增加(P<0.01)。与SNI组比较,S+SNI组、P+SNI组和SP+SNI组注药后机械刺激痛阈提高(P<0.01),脊髓背角NMDAR和CGR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降低(P<0.05或0.01),且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和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同时可显著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7.
口服依托咪酯对大鼠伤害性刺激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罗层  王丽芸  陈军 《医学争鸣》2004,25(13):1172-1174
目的:研究口服依托咪酯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方法:口服给药,观察依托咪酯对福尔马林和蜜蜂毒诱发的持续自发缩足反射的影响以及对蜜蜂毒诱发的热和机械性痛敏的影响. 结果:口服不同剂量依托咪酯(5,20,30,40和50 mg/kg),在剂量为5 mg/kg时,依托咪酯只对福尔马林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的第二相有抑制作用,增加剂量后,依托咪酯对福尔马林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的第一和第二相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51.48±9.18)%;不同剂量的依托咪酯对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行为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最大抑制率为(51.59 ±3.92)%,但口服5 mg/kg和20 mg/kg的依托咪酯,对于蜜蜂毒注射后热刺激潜伏期缩短和机械刺激阈值降低并没有影响. 结论:口服依托咪酯可明显抑制福尔马林和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行为,表现出镇痛效果,但对于蜜蜂毒诱致的热和机械性痛敏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顾楠  桑韩飞  孙焱芫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9,30(10):865-868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是否可以抑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对照组(CCI组),即单纯行CCI手术组;③CCI+生理盐水组(CCI+saline组),于CCI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连续7d,1次/d;④CCI+参附组(CCI+ShenFu组),于CCI术后即刻腹腔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25mL/kg,连续7d,1次/d.于术前2d,术后1,3,7,10,14d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和CCI+Saline组术后各日TWL,MWT明显降低(P〈0.01),其M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下降,第7日降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19.7%和18.1%,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其T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缩短,第3日即缩短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58.4%和60.2%,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CCI组和CCI+Saline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CI,CCI+Saline组相比,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3,7日的MWT降低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10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日TWL缩短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7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轻度延缓CCI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的形成,抑制术后第1日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投向伏隔核的岛叶神经元对小鼠痛觉的影响。方法使用雄性7~8周C57BL/6小鼠,在伏隔核注射逆向示踪包含Cre重组酶片段的腺相关病毒,在岛叶皮质分别注射Cre重组酶依赖的破伤风轻链改造TetTox,光敏感通道蛋白NpHR或光敏感通道蛋白ChR2的腺相关病毒。病毒表达28 d后,在岛叶皮质埋置光纤,埋置光纤2周后,进行光遗传学实验。通过行为学实验检测机械痛和辣椒素引起的急性疼痛。对机械痛,采用Von Frey细丝,使用up and down的方法进行痛阈检测小鼠的缩足阈值;对辣椒素引起的急性疼痛,使用辣椒素足底注射进行急性疼痛造模,观察并统计小鼠的舔爪时间及抬爪时间。结果沉默投向伏隔核的岛叶神经元使小鼠缩足阈值上升(P=0.01);光抑制岛叶到伏隔核通路使小鼠缩足阈值上升(P=0.02),急性疼痛下的舔爪时间(P=0.04)和抬爪时间降低(P=0.02),与沉默岛叶神经元对痛觉行为的影响一致;光激活投向伏隔核的岛叶神经元引起缩足阈值下降(P=0.000 8),而舔爪时间(P=0.95)和抬爪时间(P=0.46)并没有减少。结论岛叶到伏隔核通路参与疼痛的传导和调控,抑制投向伏隔核的岛叶神经元使小鼠痛阈上升,激活岛叶投射到伏隔核的神经元使小鼠缩足阈值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