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癫痫杂志》2021,7(5):385-391
目的评估吡仑帕奈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4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病历资料,通过对比患儿的基线情况与吡仑帕奈添加治疗后第4、8、12、24、36、48周的癫痫发作情况,来评估吡仑帕奈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患儿添加吡仑帕奈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8.1±4.1)岁,男女性别比为1∶1。吡仑帕奈添加治疗后,第4、8、12、24、36、4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37.5%、46.7%、50.0%、47.4%、53.8%、4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药物保留率为88.2%。结论吡仑帕奈治疗难治性癫痫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与耐受性。个性化治疗和较好的基线发作控制水平或许可以提高吡仑帕奈治疗的有效性和药物保留率。  相似文献   

2.
吡仑帕奈为第三代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啉丙酸受体来发挥其抗癫痫发作作用。多个国家已批准用于≥4岁局灶性癫痫患者(伴或不伴继发全面性发作)的单药及添加治疗。该文总结了吡仑帕奈治疗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医师治疗局灶性癫痫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从而更好地为临床上合理化用药提供依据。[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3,50(4):85-89]  相似文献   

3.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对患者的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都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迄今为止,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仍是癫痫的一线治疗选择,而在癫痫患者人群中,仍有许多癫痫患者在多种ASMs联合使用的情况下仍无法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作用靶点及机制的ASMs来为难治性癫痫患者人群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吡仑帕奈作为一种新型第三代ASMs,相比于第二代ASMs主要倾向于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或增强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作用等相关机制来发挥抗癫痫发作作用,吡仑帕奈主要是通过针对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来发挥作用。吡仑帕奈是第一个选择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AMPA)受体拮抗剂,也是第一个选择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功能的ASMs,由于其独特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批准用于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痫患者的辅助添加治疗与单药治疗。另外,随着对吡仑帕奈神经保护、抗氧化、神经...  相似文献   

4.
《癫痫杂志》2021,7(4):350-354
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在癫痫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的抗惊厥治疗。由于高达3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不耐受,因此需要选择新的治疗。单药治疗是新诊断癫痫治疗的金标准,如果第一次治疗不成功,可以选择第二次单药治疗。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和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是第三代新型ASMs,最新被批准用于局灶性癫痫的单药治疗。PER对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具有独特的和选择性的作用模式。LCM通过选择性地增强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慢失活来发挥作用。文章对拉考沙胺和吡仑帕奈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作为单药治疗在癫痫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参考,利于癫痫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吡仑帕奈是第三代新型抗癫痫药,自其上市,已经在许多国家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儿童癫痫,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综述了吡仑帕奈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认知功能影响等,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吡仑帕奈在儿童癫痫治疗方面的临床特点,尽可能大地在控制发作和降低不良反应间取得平衡,以更好地治疗癫痫患儿。  相似文献   

6.
癫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在所有的抗癫痫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癫痫患者的基石。目前,已有20多种抗癫痫药可供临床医师选择,但只有约70%的癫痫患者可以通过抗癫痫药治疗,使癫痫发作得到充分控制。吡仑帕奈(PER)作为第三代新型抗癫痫药带来了新的作用机制和更优的药代动力学,且已在多个国家上市并投入临床使用。目前PER多用于癫痫患者的添加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PER在单药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该文对PER的药物特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吡仑帕奈作为添加治疗和单药治疗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及近期真实世界应用现状进行汇总,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0-76]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发作的225例癫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1)。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癫痫杂志》2021,7(4):340-342
肌阵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突然、短暂、电击状(shock like)不随意运动。肌阵挛癫痫定义尚有争议,目前认为可能是涵盖癫痫的电临床意义,累及下行的神经元,此神经元的扩展或颞叶扩充能扳击为明显的痫性活动。肌阵挛可能是多种癫痫综合征的一部分(如青少年肌阵挛、全面强直-阵挛或进行性肌阵挛癫痫),也可能是单独发作表现(如良性肌阵挛癫痫),或是多种癫痫类型之一(如肌阵挛性-不稳定性癫痫)。肌阵挛癫痫分为皮层性肌阵挛、丘脑-皮层性肌阵挛、皮层反射性肌阵挛、阴性肌阵挛、良性家族性皮质性肌阵挛震颤癫痫、进行性肌阵挛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一般传统抗癫痫药物,除丙戊酸、氯硝基安定、苯巴比妥外,其他抗癫痫药物均无效。新型抗癫痫药物已证实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唑尼沙胺、吡拉西坦及吡仑帕奈有效,但对不同类型肌阵挛癫痫治疗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加用托吡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 15例患者发作频度减少≥50%,8例患者发作频度减少到26%~49%,疗效较佳;各种类型癫(痫)之间发作减少差异不显著;与不同抗癫(痫)药物合用疗效无差异.结论 托吡酯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能与常用抗癫(痫)药合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单药治疗成人新诊断局灶性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清远市人民医院2021年8月—2022年10月新诊断的62例成人局灶性癫痫患者,年龄18~79岁,平均(40.53±16.69)岁,随机分为PER组和OXC组。两组均随访12个月,并分析第3、6、12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有效率、药物保留率,以及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PER组32例,OXC组30例。3个月时PER组癫痫无发作率62.5%、有效率71.9%、药物保留率87.5%;OXC组癫痫无发作率70.0%、有效率86.7%、药物保留率93.3%。6个月时PER组癫痫无发作率53.1%、有效率65.6%、保留率75.0%;OXC组癫痫无发作率66.7%、有效率73.3%、保留率83.3%。12个月时PER组癫痫无发作率43.8%、有效率46.9%、保留率53.1%;OXC组癫痫无发作率66.7%、有效率66.7%、保留率70.0%。PER组与OX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6.7%,两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头晕和嗜睡,无严...  相似文献   

11.
癫痫常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拉科酰胺,依佐加滨,吡仑帕奈和醋酸艾司利卡西平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不断被应用到临床试验中。本文对近年应用于临床新药的作用机制、临床评价、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治疗对多种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的部分发作性癫痫患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入组患者为多中心来源,主要终点指标为使用利物浦不良体验量表(LAEP)测试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次要指标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表(QOLIE)-31,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发作控制率.结果 入组患者114例,105例患者完成了LTG加量期治疗.与基线期比较,LTG加量期结束时患者LAEP评分改善2.6分(P<0.05), QOLIE-31总体评分提高8.49分(P<0.01).试验结束时有26例患者实现了LTG单药治疗,65例临床发作控制率达到50%以上,与基线期比较,LAEP评分改善5.1分(P<0.01),QOLIE-31总体评分提高12.72分(P<0.01).结论 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不佳的部分发作性癫痫患者合用LTG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发作和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转归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旨在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癫痫患者77例并随访观察,根据入组患者卒中后首次痫性发作的时间分组,分为早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32例和晚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45例。分析两组患者卒中部位、痫性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抗癫痫药治疗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结果 (1)卒中后癫痫相关的常见脑部病变部位依次为皮质、皮质下、丘脑等。(2)早发性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3.1%;晚发性癫痫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占71.1%。(3)早发性癫痫组与晚发性癫痫组比较,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和常规脑电图(REEG)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脑电图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比较,VEEG的检出率高于REEG(χ2=8.376,P<0.05),异常波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发性癫痫组经AEDs治疗后发作控制的无发作率及有效率均高于晚发性癫痫组(P<0.05)。(5)再次发作有诱因者占65.5%(主要为发热、服药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情绪因素),无诱因者占34.5%。结论皮质、皮质下卒中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应警惕痫性发作及反复发作,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患者,应考虑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尽量避免再发诱因。  相似文献   

14.
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远期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远期效果,并评估影响长期预后的术前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患者进行长期追踪随访,回顾性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普通手术流程组39例中,随访1.5 ̄3.5年,术后9例(23%)无癫痫再发,1例(3%)仅有先兆发作,4例(10%)在随访期间偶有痫性发作,6例(15%)痫性发作明显减少,19例(49%)效果不明显。在改良手术流程组81例中,随访1.5 ̄3年,术后37例(46%)无癫痫再发,9例(11%)仅有先兆发作,11例(14%)在随访期间偶有痫性发作,11例(14%)痫性发作明显减少,13例(16%)效果不明显。结论对于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患者而言,MRI上单侧颞叶病灶、单侧海马萎缩,首次癫痫发作年龄小于12岁,局部痫性发作时有意识障碍及局部发作时脑电图呈明显痫样放电预示手术效果较好。改良手术流程优于普通手术流程。  相似文献   

15.
一系列单队列研究已对癫痫患者更换抗癫痫药物(AEDs)预后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对照研究方式第一次探究了这个问题,针对服用所有类型的AEDs的控制不佳和癫痫无发作的癫痫患者,通过配对前瞻性研究方法对这些结果作进一步补充研究回顾9个月内所有的门诊患者以确定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患者。并将更换AEDs的患者作为病例组,维持原来单药治疗方案作为对照组。分别针对发作现状(前6个月内是否有癫痫发作)、目前AEDs和控制不佳的AEDs数量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配对,并在6个月后评估结果。病例组中癫痫无发作患者(n=12)在6个月随访期间癫痫发作复发率为16.7%,对照组为2.8%(n=36,P=0.11)。病例组中控制不佳癫痫患者(n=27)在6个月随访期癫痫发作缓解率为37%,对照组为55.6%(n=27,P=0.18)。控制不佳癫痫患者中治疗失败的药物在2种或2种以上的患者更不容易在6个月内达到病情缓解(P=0.057)。AEDs的药理机制和改变AEDs剂量均对癫痫预后无影响。研究进一步对癫痫无发作患者进行评估,更换药物的患者比维持原药物治疗患者癫痫发作的复发风险高14%。与维持原来药物方案相比,更换AEDs对控制不佳癫痫患者来说并不可能更易获得缓解,说明癫痫缓解是疾病的自发性改变,而非药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抗癫痫药托吡酯(妥泰)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和24h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方法:用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实验,对38例癫痫患者给予托吡酯单药治疗,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20周时癫痫发作频率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和AEEG的变化。结果: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总有效率81.58%,不良反应较小;AEEG痫样放电率治疗前73.68%降至治疗后39.4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异常慢波治疗前26.32%,增加至治疗后55.26%,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可使AEEG痫样放电减少和慢波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17.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随着定义、诊断和分类的更新,其终止发作的临床操作程序也随之更新,涌现出一线和二线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高级别证据;相继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但证据级别较低;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与免疫机制相关,可采取免疫治疗;新批准的抗癫痫发作药物如布瓦西坦、吡仑帕奈和拉科酰胺可用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并基于当前研究证据提出针对不同发作类型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升级操作流程。本文综述上述研究进展,以为临床提供更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唑尼沙胺作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17例癫(癎)患者,随机分配入唑尼沙胺治疗组(n=111)与安慰剂组(n=106)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在3个月回顾性基线期后,给予患者初始剂量唑尼沙胺(100 mg/片)或安慰剂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4周内递增至每次2片,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0、2、4、8、12和16周时进行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发作次数减少的中位百分比;次要疗效指标为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的比例.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总发作次数减少率中位数在唑尼沙胺组为33.33%,安慰剂组为0;唑尼沙胺组总发作次数减少>50%者38例(34.23%),安慰剂组21例(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3=5.7159,P=0.0168).唑尼沙胺组治疗后无发作13例(11.71%),有效25例(22.52%),临床有效率为34.23%;安慰剂组无发作5例(4.72%),有效16例(15.09%),临床有效率为19.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701,P=0.0135).唑尼沙胺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尼沙胺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思睡、乏力、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失眠和便秘.结论 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吡仑帕奈是第三代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也是首个治疗癫痫的高度选择性非竞争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喃恶唑丙酸(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现已在许多国家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癫痫,并取得较好疗效.文章...  相似文献   

20.
自2014年以来,该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扩大受试研究(Expanded-access program,EAP),对难治性癫痫(Treatment-resistant epilepsies,TRE)患者添加使用了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药物。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关于CB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期结果。研究纳入了25个位于美国的医学中心,这些中心招募了服用稳定剂量抗癫痫药物(AEDs)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在4周的基线期内,患者1监护人记录所有可计数的癫痫发作类型和次数。患者口服CBD的起始剂量为2~10 mg/(kg·d),最大剂量定为25~50 mg/(kg·d)。在初始的16周内每2~4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访视,此后每2~12周进行一次访视。研究数据包括每月惊厥性癫痫和总癫痫发作频率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以及与基线相比癫痫发作减少≥50%、≥75%和100%的患者百分比。最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OCF法)来分析丢失的数据。每次访视均记录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安全性分析囊括了607例患者,其中有146例(24%)退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乏疗效[89(15%)]和AEs[32(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岁(范围为0.4~62)。联用AEDs的数量为3种(范围为0~10)。CBD的中位剂量为25 mg/(kg·d);中位治疗时间为48周。联用CBD后,在第12周时,每月惊厥发作的中位数减少了51%,总癫痫发作减少了48%,结果与随访96周后的发作次数相似。在第12周,惊厥性癫痫发作减少百分比≥50%、≥75%和100%患者比例分别为52%、31%和11%,此结果与96周时相似。CBD的耐受性一般;最常见的AEs为腹泻(29%)和嗜睡(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