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针灸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4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进行腹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对比、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治疗前后积分评估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CGRP/ET-1的比值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的水平的调整,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天麻素。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ET-1与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数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参数数值增高的程度更明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存在,故统称为眩晕[1]。颈性眩晕,顾名思义是指与颈椎位置的变化或与颈椎关节运动密切相关的眩晕[2]。颈性眩晕这个概念首先由Ryan和Cope于1955年提出[3],然而,颈性眩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仍然存在争议。目前为止颈性眩晕依旧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在排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美式整脊技术联合针刺对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颈椎功能的影响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02月~ 2020年02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式整脊技术和中医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临床治疗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3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和解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浆NPY、ET-1、CGRP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PY、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GRP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NPY、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较佳,可显著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并改善颅内血流指标及降低血浆NPY、ET-1、CGRP水平,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整脊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眩晕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S-CS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D-D、T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可通过降低血清TC水平,提高血清CGRP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颈椎功能受损情况,从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红亮  王单一 《光明中医》2011,26(12):2486-2487
目的调查颈性眩晕选择不同治疗方法2~3年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修改表为调查工具。选取1000例颈性眩晕患者选用了不同治疗方法作为调查对象,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表明,一指禅整脊组病人生存质量调查表总分平均为(78±11.23)分,药物治疗组病人生存质量调查表总分平均为(71±9.04)分,经比较一指禅整脊组病人生存质量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应用一指禅整脊治疗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处于优势,在远期疗效以及复发率方面与药物治疗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牵引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用牵引整脊法治疗,对照组(25例)用葛根素粉针剂静滴治疗;两组病人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结束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迭96%;对照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达76%;两组在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引整脊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王磊  习世琴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376-1379
目的探究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予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治疗。20 d为一个疗程,2组患者每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疗效,治愈的患者停止治疗,未治愈的患者继续接受治疗,直到完成3个疗程治疗,停止治疗后进行各项指标评价。观察并比较2组的NPY、UⅡ、中医症候积分、经颅多普勒(TCD)相关指标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NPY、UⅡ水平均降低(P <0.05),观察组患者的NPY、U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均升高(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LVA、RVA、BA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P <0.05)。结论在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及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颈性眩晕主要是指由颈部病变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患者在发作时除了有显著的眩晕症状外,还伴有恶心、呕吐、耳聋、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常常会在晨起以及午后起床时出现突然性眩晕,且随着疾病的发展,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昏仆等症状。颈性眩晕好发于40岁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16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4)和对照组(n=84)。观察组采用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眩晕消失所需要的治疗次数、眩晕消失时间、ND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眩晕消失所需要的治疗次数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NDI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均有所提高,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好、起效性快、安全性高,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用超微针刀松解下项线及第1、2颈椎横突处的痛性结节,再用三维平衡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方法均可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6.67%,优于对照组的63.33%和80.00%(均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效果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使用整脊疗法对临床症状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接诊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30例,常规西医治疗)与综合组(30例,常规西医治疗+整脊疗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眩晕、头痛、颈肩痛、耳鸣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合组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使用整脊疗法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临床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55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针刺加药物)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分别按《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评价分值,并统计两种疗法的显愈率。结果:综合组和药物组均能改善眩晕的量值,综合组优于单纯药物组P〈0.01,两组愈显率也有比较显著差异(P〈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氟桂利嗪对急性眩晕症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清内皮素-1(ET-1)、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德州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患者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研究组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Vp、Vd、Vm)、症状及功能评分(ESCV)、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ESCV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79.59%(39/49)(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及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复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ET-1、CG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142例,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7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颈复汤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眩晕缓解天数,治疗前后各动脉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CRP、ET-1及CGRP水平。采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DHI评分来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量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量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CRP、ET-1及CG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比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CRP及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CGRP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CRP及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缓解天数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VAS和DH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颈复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平衡机体的ET-1和CGRP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方,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及血清活性因子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腧穴配伍组方。方法将72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即模型组、人迎组、曲池组、足三里组、曲池+足三里组、人迎+足三里组、人迎+曲池组以及三穴配伍组。另设8只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每7天测定1次血压值,比较各组的血压变化水平,14周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针刺1周后,人迎组、人迎+曲池组、人迎+足三里组和三穴配伍组血压较针刺前下降(P0.05),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4周后各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后,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人迎+曲池组和人迎+足三里组的CGRP外,各针刺组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不同腧穴组方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其中人迎、曲池、足三里的三穴配伍组较其他腧穴组的降压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