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按照五脏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运用,众多学者将五刺法的治疗范围有所延伸,笔者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魏连海  王卫 《中国针灸》2007,27(4):315-315
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  相似文献   

3.
"合谷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9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谷刺法源自于《灵枢·官针》篇 ,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领会 ,触类旁通 ,运用此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及其后遗症 ,尤其是周围性面瘫 ,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刺法者针道之用也,是中医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灵枢.官针篇》中载之最详,有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其中九刺以应九变,十二刺以应十二经,五刺以应五脏。文章选取其中的九刺法进行探讨,将九刺法归纳为特殊配穴类和特殊刺法类,查阅并总结近几年“九刺”法治疗临床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刺作为保守治疗的方法之一,因具有易操作、患者接受度高和临床有效率较高、绿色等而受患者信赖.关刺法是五脏刺之一,可解除筋肉挛急、疏筋活血止痛,对经筋病变的疗效确切,导师前期运用关刺法治疗腰腿痛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因此该试验将探讨利用关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6.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刺法是针灸临床取得疗效的主要环节之一。“五刺”是《灵枢·官针》篇记述的五种针刺方法,该篇刺法大体分为三类,五刺即其中的一类。《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根据不同的疾病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并介绍了张学丽主任医师运用《灵枢·官针》中的五刺针法(即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治疗五体病(即皮、脉、筋、肉、骨病症)的经验。她不仅根据病症的病位深浅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治疗病变局部,还加取与五体相合之经脉的原穴或八会穴等特定穴作为远端取穴,在痹症及皮肤病症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文中以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桡骨茎突腱鞘炎、肩周炎、跟骨退行性变为例介绍如何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这些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的五种刺法。在临床治疗中,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关系,灵活运用,治疗一些常见病证,现报道如下。1.半刺《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10.
合谷刺手法首见于《灵枢·官针篇》,是适应于五脏疾病的五刺法之一,与脾相应。临床上,我们将合谷刺法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面肌痉挛、梨状肌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案举例1.1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王××,男,34岁,干部,199...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来与《灵枢.官针》篇刺法相关的临床报道,例举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法中各种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现《灵枢.官针》篇刺法被广泛用于治疗中医内科、外科、儿科、伤科、皮肤科、五官等科的多种疾病,说明《灵枢.官针》篇刺法现代应用广泛,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继承。  相似文献   

12.
郑魁山教授"温通"针法临证运用规律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头面五官疾病、脑病、风寒湿痹等难治性病症,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志新 《中国针灸》2003,23(10):613-614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治疗原则之一。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因此临床应用有5种方法,即取背俞、腹募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阳或阴经之穴,治疗阴或阳经之病;位置相对的二穴透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脏相音"理论,把五脏与五音对应联系在一起,通过了解五音的变化来判别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五脏相音"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五音闻诊"更是闻诊的核心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五脏相音"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在诊断与治疗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就"五脏相音"的理论进展与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5.
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穴取肺俞、大椎、风门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等。2组均每日1次,连针6次,休息1天,共针4周。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42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肺功能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周丹  高颖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8,28(3):202-204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各针法的技术特点。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凤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相似文献   

17.
蜂针疗法易学难精,必须掌握蜂针的刺法.探讨了蜂针的各种治疗方法,有活蜂直刺法、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针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蜂针丛集式刺法(散点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自动蜂针法等.多种刺法在临床上要灵活使用.从多方面探讨了蜂针刺法的选取,强调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因时而异、因部位而异、因病情而异.深刻体会蜂针刺法与过敏反应、临床效应的联系,使病人在接受蜂刺同时,减轻痛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谷婷婷  钟伟泉 《世界中医药》2013,8(11):1342-1343,1347
目的:评价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失眠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结合耳穴疗法,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观察及比较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是治疗失眠比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温博  马丛  张秦  王北  施阳  顾文  邵培培  霍晓萌 《新中医》2021,53(4):160-164
风湿病属于难治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概括起来不外寒、热、湿邪外袭,痰浊、瘀血阻滞及正气亏虚等方面。杵针疗法和缓轻柔,功能疏利经气、通经止痛。结合系统性硬化症及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病例探讨杵针疗法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