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部静脉炎系现代医学病名,与祖国医学中的“筋痹、脉痹”相类似。《素问·痹论》中说:“帝曰:其(痹)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迂此者为骨痹;以春迂此者为筋痹;以夏迂此者为脉痹;以至阴迂此者为肌痹;以秋迂此者为皮痹”。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乃是邪气留着于经络肌腠间,致气血运行不利而发病。但与内脏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又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  相似文献   

2.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刺为主治疗肌痹538例陈丽珍肌痹,又称着痹、湿痹。《圣济总录》曰:"肌痹,其状肌肤不营,肌肉顽厚而不仁是也。"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笔者在老挝万象工作期间,用针刺、电刺激、梅花针与拔火罐(以下简称治疗组)综合治疗肌痹538例,与历史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由于临床对纤维肌痛症认识程度不够、误诊率高、临床诊断率低的限制,纤维肌痛症患者很难得到充分的临床治疗。本文详述1例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纤维肌痛患者从心胆论治的病案,发现纤维肌痛病因病机特点。从中医心身医学的角度观察,纤维肌痛疼痛性质、痛势和疼痛位置均与“筋痹”所类似,“筋痹”其病位在筋骨肌肉之间,为肝所主,肝藏血,痰浊瘀血内阻,辨证为痰热瘀阻、心神不宁证,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纤维肌痛症病位在“筋”,属痰浊瘀血阻滞筋肉,发为“筋痹”,不能简单从“痹”论治,注重心胆的关系,温胆调神方为关键;同时需要注意疾病的转归,初起理气化痰、宁心祛瘀为要,防复则健脾理气以绝生痰之源。中医治疗纤维肌痛症需心身同治方可治疗妥当、减少复发,着眼“心”与“胆”的关系,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吴生元教授治疗肌痹的经验与心得。方法 通过对吴生元教授临床诊治肌痹病案的整理总结,分析其在肌痹治疗上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及常见证型。结果 吴生元教授认为肌痹的基本病机是正虚不能御邪,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留滞于肌肉关节,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遂出现皮肤红斑,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病程初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多调补肺脾;病程后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标,重视补益肝肾。脏腑辨证以脾为主,病因辨证以湿为主。治疗肌痹注重邪气偏盛转化辨治,审证查因,祛邪为先;强调顾护先后天,调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根据临床经验分为风热伤肺证、寒湿痹阻证、湿毒化热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上热下寒证、脾肾阳虚证论治。结论 吴生元教授在肌痹治疗上临床疗效颇验,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地归纳了作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作者以"脾主运化"论治消渴为基础,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属于消渴合并肌痹,此痹为消渴病痹证之肌痹。DPN晚期属于消渴合并筋痿,此痿为消渴病痿证之筋痿。并从脾主运化对其进行论治,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的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与西医学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或损伤、肌肉及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相类似。1 血痹沿革“血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为入“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举凡邪气侵袭,造成人体各部位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者,皆可称为痹证。对此,《素问·痹论》篇论述较详。其中包括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的行痹、痛痹、着痹,有合于四时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相似文献   

8.
1死肌《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卷一载“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鞠华,味苦平,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络石,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细辛,味辛温,主……风湿痹痛,死肌”,“雄黄,味苦平寒,主疽痔死肌”,“臬耳实,主风湿周痹,四肢拘挛,恶肉死肌”,“白鲜,味苦寒,主湿痹死肌”,“厚朴,味苦温,主血痹死肌”,“舵鱼甲,味辛微温,主创疥死肌”,“乌梅,味酸平,主偏枯不仁死肌”,“石灰,味辛温,主癞疾死肌”,“磐石,味辛大热。  相似文献   

9.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特发性风湿病,以全身弥漫性疼痛、特定部位压痛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多种非特异临床症状。中医病名常依据疾病的主要症状来命名,基于纤维肌痛症躯体疼痛部位与中医学"筋"的概念相符、核心症状弥漫性疼痛是筋痹的主要临床表现、由筋痹导致的肝痹与纤维肌痛症的众多非特异症状相符、纤维肌痛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与筋痹的内在病因相符,认为纤维肌痛症应归属于中医学"筋痹"范畴。  相似文献   

10.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肌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患属"肌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教授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肌痹发病内因在于脾胃虚弱,外因在于风寒湿热毒。初期多实,以风寒湿热毒为主,治当祛邪;后期多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治当固本。临证时予以祛湿散寒、解肌通络治疗寒湿证,清热化湿、疏肌通络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治疗热毒证,温补脾肾,养血生肌治疗脾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11.
孙小莹  余葱葱  王超 《河南中医》2012,32(5):536-537
《黄帝内经》认为病邪由表入里传变时经过皮、肌、筋、骨4个不同的层次,颈部不适的病情发展亦遵循这一规律,即由皮至肌、由肌至筋、由筋至骨.《灵枢》针对本病发展的不同层次有相应的皮痹、肌痹、筋痹、骨痹4种针刺方法,本法从中医整体思想出发,兼顾病情发展的各个层次,取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三焦辨证以脏腑辨病位、以脏腑体用确立治疗原则的理论,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将上、中、下三焦辨证纲领运用于肌痹临床诊治,既可巧妙地将脏腑辨证融入其中又可避免临床分型复杂化,临床运用简便有效。肌痹病在上焦者,病位在肺,宜解肌痹宣清热;病在中焦者,病位在脾胃,宜清热利湿解毒;病在下焦者,病位在肝肾,宜益气血补肝肾。另外,根据肌痹病特点,活血通络当贯穿于疾病的治疗始终,并通过临床病案深化对三焦论治肌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临床病名。根据其病床表现一般认为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的范畴,与“厉节病”、“白虎厉节”、“尪痹”、“鹤膝风”、“骨痹”、“筋痹”、“热痹”,“顽痹”等相类似。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有效疗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本文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荞麦根隔水汁饮服治风湿性关节炎 ,颇见疗效 ,现介绍如下 :取野荞麦根 4 0g ,隔水汁服 ,水酒为引。每天服 1剂 ,连服 2~ 3天 ,即见效果。风湿性关节炎类似中医所言之“痹证” ,在《内经》等古籍中 ,按病变部位又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等。如风痹又称“行痹”或“周痹” ,俗称“走注”。为痹证类型之一 ,临床表现 :肢体酸痛 ,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 ,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野荞麦根在一些地区中药店称为开金锁 ,系由形状而得名 ,此药在过去临床上应用不…  相似文献   

15.
董振华 《北京中医药》2006,25(6):347-350
根据《内经》五脏痹理论,对五脏痹的成因、病机、证治及其与现代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关系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五脏精气亏损、气机逆乱是痹病发生和传变的关键因素,辨识五脏痹的证候必须与五体痹结合起来,治疗也应以调整和恢复五脏正常功能为主.提出《内经》的痹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病情发展到五脏痹阶段,与现代风湿病导致的多系统损害非常类似,可以应用五脏痹的理论指导其治疗,并结合现代治疗五脏痹的医案以阐明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通常多指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肌表、经络和骨节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关节、筋骨等处疼痛、痠楚、肿大、重着或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类疾患,临床主要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浊瘀血阻滞痹等。本病类似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以及神经痛等。辨证施护一、风寒湿痹:此证型患者素体虚寒,风寒湿邪闭阻经脉、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故临床以肢体关节痠痛,尤以腕、肘、踝、膝等大关节受累多见,活动则痛增。临床以风胜者,疼痛以游走性,兼有恶风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刘英教授辨治炎性肌病经验。刘教授认为,湿热毒邪痹阻脉络、肌腠,脾虚气血不能荣养肌腠而发肌痹,临床分脾胃湿热型、热毒炽盛型、气虚血热型、脾肾两虚型4型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薛长玲 《中医杂志》2004,45(11):873-873
答: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均为炎性肌病.以横纹肌肌纤维变性和间质炎症为病理特点.临床上具有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谱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显示有横纹肌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单个核细胞浸润.具备以上4点可以确诊为PM.伴有典型皮疹,则为DM.根据文献记载与临床表现,与中医学"肌痹"相类似,笔者在临床分为4型,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血痹与痹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血痹和痹证的中医文献回顾及现代医学对二者的认识为依据,得出结论:血痹隶属痹证,实为痹证中的著痹,肌痹。  相似文献   

20.
风湿病概述 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对风湿病的论述和研究是非常广泛的。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即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著名论断,并先后提出和发展了五体痹(骨痹,肌痹,脉痹,筋痹,皮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