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肝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肝脏行MS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的腹腔血管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组轴位、MIP、VR对各级血管受侵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血管成像结合MIP、VR,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直观显示腹腔血管的形态,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治疗方案选择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回顾性分析63例于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采取血管造影成像技术(CTA)诊断,对诊断结果以及成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经诊断,63例患者共计18例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且狭窄...  相似文献   

3.
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许多实验模型及临床病理研究均证实,实体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生长到1~2mm^3,继续生长则需要新生血管。目前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及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等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8例进行颅脑CTA、颅脑MRA、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对21例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79%,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颅脑MRA阳性率为54%,DSA检查阳性率为95%,颅脑CTA阳性率为92%。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MRA、血管彩超、TCD检查均有明显的优势,且与DSA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颈部、体部及四肢血管病变的患行多层螺旋CT平行及增强扫描,以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实时3D重建(RT-3D)、血管CT仿真内镜(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结果 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充盈缺损等,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SSD均能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但不能显示管腔内的情况;RT-3D可清楚显示血管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观察病变,其图像优于其他方法的重建图像;CTVE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真假腔、内膜片及钙化斑块的形态。结论 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诊断血管性疾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判IMR重建技术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对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手术指导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100例腹部肿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处理。结果:MIP诊断中腹主动脉3级分支显示率为62%,4级分支显示率为17%。V R诊断腹主动脉3级分支显示率和4级分支显示率分别为:60%、5%。MSCTA诊断中手术前定位准确率、手术后病理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94%。结论:采用基于IMR重建技术的MSCTA诊断腹部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可对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手术进行指导,因此值得在临床上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53例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 T平扫与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台后进行V R、M I P与M P R图像重建,由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后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准。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符合率为90.57%;53例患者中共50例显示肿瘤供血动脉,3例未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发现95支血管,16例侧支供血,9例动静脉分流。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具较高临床价值,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 d内行(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各段狭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侧椎动脉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进行多组频数分布的X~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46条椎动脉既行CTA检查又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4,P0.05),同时采用Kappa检验评价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Kappa=0.803,P=0.000,P0.05,Kappa0.75),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81.6%,特异度97.0%,准确度94.2%,阳性预测值86.1%,阴性预测值95.9%。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对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效能及随访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疑似Stanford分型A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最终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超声、MSCTA诊断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不同Stanford分型A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以MSCTA随访6个月时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经DSA或最终手术结果检查显示,入组的78例患者中有21例为Stanford A型AD,占比26.9%,有44例为Stanford B型AD,占比56.4%。超声和MSCTA对Stanford A型AD的诊断敏感度(95.2%vs 76.2%)、特异度(94.7%vs 89.5%)、准确度(94.9%8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对Stanford B型AD的诊断敏感度(95.5%vs 75.0%)、特异度(88.2%vs 64.7%)、准确度(9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HCC)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HCC破裂的10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螺旋CT检查42例,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21例患者先后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血管造影病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诊断,对其阳性征象进行分类、总结,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HCC破裂诊断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肝动脉水平血管造影的检出率.结果 螺旋CT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被膜下及腹腔内积血、肿瘤包膜中断伴瘤周血肿、活动性对比剂外溢及"去核征",共检出40例HCC破裂(40/42),诊断阳性率为95.2%.血管造影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小动脉喷血、微动脉洒血及毛细血管渗血,共检出37例(37/94),诊断阳性率为39.4%.螺旋CT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同时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CT检出全部病例(100%),血管造影检出6例(2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例血管造影检查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15例(16.0%),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35例(37.2%),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较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一1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术后C’rA随访病例63例。图像重建后主要观察动脉瘤夹闭与否、有无残留、有无再发动脉瘤、瘤夹位置与数量、瘤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判断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同时观察有无血管痉挛及部位、有无脑积水、有无梗死灶。结果:63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瘤夹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空间关系、瘤夹的个数、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脑室、脑实质及脑血管痉挛也显示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后颅内血管、脑室、脑实质的情况,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且操作简捷、价廉、风险低,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计算夹层组和非夹层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将两组的图像质量按优、良、差和失败进行分级并行比较。结果非夹层组与夹层组真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夹层组假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夹层组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团注追踪法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主动脉CTA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MPR、CPR、VR、MIP和SSD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VI、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团注追踪法对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39例病人均行MPR、CPR、VR、MIP和SSD重组,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以及显示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MPR、CPR、VR和SSD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80.9%、85.7%、19%和9.5%,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和SSD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76.2%。结论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最好,VR和SSD次之,MIP最差。MPR和CPR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VR和SSD。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血管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机,在进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25例,其中胰腺癌9例,肝癌8例,其他腹腔恶性肿瘤8例。采用动脉、门脉期双期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总结以上各相关血管的CTA表现并分类统计,在各类CTA表现的血管中,分别随机选取血管3支,应用血管探针(VP)技术显示,分析征象表现。结果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凸面接触时,本组血管均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48支)。肿瘤与血管为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时,动脉多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11/11支),而静脉则较多见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3/11支)。肿瘤完全包绕血管时,动脉表现为管壁规则、管腔正常的6支,血管狭窄,管壁不规则7支,但无1例见肿物侵入管腔内。静脉被完全包绕时则多见肿物破坏管腔,向内侵犯甚至闭塞(10/16支)。VP表现与VR、MIP、MPR等较一致。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充分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并清晰反映管壁的形态、管腔改变及血管阻塞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肺血管成像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拟诊肺栓塞、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工作站上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子分布情况,其中5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23例患者中检出肺动脉栓塞16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264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149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15处,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mm。1例上肢和胸侧壁因锁骨下静脉血栓明显侧支循环形成,1例左上肺静脉左房入口和左心耳内附壁血栓形成。5例同时行DSA检查,对肺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子检出率,64层CT和DSA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肺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机对2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在VITREA2工作站对数据分别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后由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原始图像效果满意。21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9个,其中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2例海绵窦旁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8mm不等。结论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综合使用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跟踪扫描技术在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跟踪扫描、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各100例CTA,所有扫描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3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 跟踪扫描图像质量优级率89.00%、良7.00%、可4.00%、差0;测试扫描优级率70.00%、良11.00%、可15.00%、差4.00%;估算扫描优级率61.00%、良13.00%、可21.00%、差5.00%.结论 应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所得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及感觉障碍。6例均行CTA和DSA检查。结果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分别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2例)、Cobb综合征(2例)。6例患者各部位畸形血管团、瘘口位置、供血动脉、增粗纡曲的引流静脉于CTA均可显示,与DSA所见基本一致。CTA在平均扫描时间15秒内即可完成检查,经各种重建方法可全面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快速、无创、全面显示各种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